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別出心裁的名人教子故事

編輯: 勵志一生 關鍵詞: 勵志格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古往今來,人們?yōu)榭释优刹,其教育方法不勝枚舉,各具特色。其中,不少名人教育子女成才的方法卻別出心裁,耐人尋味。

  “令”教。三國時代的政治家曹操十分重才,對兒子要求也很嚴,還特地頒布了一個《諸兒令》,意思是:“兒子們在年幼的時候,我雖都喜愛,但長大了能成材的,才一定用他。我這不是說二話,我不但對臣屬沒有偏心,就是對自己的兒子也不想有任何偏袒。”

  “名”教。1945年,林伯渠的小兒子6歲,要上學了。林老對兒子說:“上學,該有個地道的名字,我看你就叫‘用三’吧!”兒子百思不得其解,林老語重心長地解釋道:“‘用三’者,三用也,即用腦想問題,用手造機器,用足踏實地!”

  “聯(lián)”教。郭沫若是對聯(lián)創(chuàng)作和巧用的好手。1940年秋,郭老與夫人于立群、侄兒郭倍濂、侄媳魏蓉芳在書房閑談。談話中郭沫若揮筆寫了一聯(lián),內嵌“蓉芳”二字,以教誨后輩:“莫學芙蓉空有面;應效芬芳發(fā)自心。”此聯(lián)深蘊哲理,不僅告誡年輕人不要華而不實,應該艱苦奮斗,而且闡明了事物的表與里的辨證關系,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

  “銘”教。大文豪蘇東坡的長子蘇邁赴任縣太尉時,蘇老送他一只硯臺,上面有蘇老親手刻的硯銘:“以此治財常思予,以此書獄常思生。”蘇邁表示一定不負父示,做一名勤政廉潔的好官。

  “碑”教。北宋名臣包拯,素有“包青天”的美譽。他家中堂屋東壁豎立一塊石碑,碑文刻的是包拯的遺囑家訓:“后世子孫仕官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者,非吾子孫。”這也是有名的“家訓碑”。

  “詩”教。民族英雄林則徐有一女,嫁給了當時頗有才氣的沈葆楨。沈年輕氣盛,目空一切。一天晚上,天空雖是一鉤彎月,卻也月光如水,照亮大地。恰逢沈葆楨飲酒,詩興來了,就寫了兩句詠月的詩:“一鉤以足明天下,何必清輝滿十分。”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說,彎彎的一鉤殘月已照亮了大地,何必要那銀盤一樣的滿月呢?自滿之情溢于言表。林則徐看到后,擔心沈葆楨從此不思進取,故步自封。于是,沉思良久,拿過筆把“何必”的“必”字改為“況”字,使詩句成了:“一鉤以足明天下,何況清輝滿十分。”沈葆楨看后,十分羞愧,因為雖然是一字之差,但意思卻大相徑庭,由自滿的口吻變成了壯志凌云的生動寫照。從此以后,沈葆楨變得謙虛好學了。

  清代著名書畫家鄭板橋,晚年得子,不勝欣喜。但他對兒子不溺愛。他在彌留之際,叫兒子親手做幾個饅頭給他吃。當兒子做好饅頭端到他床前時,鄭板橋已經(jīng)咽氣了,兒子悲痛欲絕,突然看到茶幾上有一張父親的字條,上面寫到:“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業(yè)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漢。”這是鄭板橋給兒子上的最后一課。

  “物”教。唐太宗臨終前,為了教育他的子孫不要奢侈,要節(jié)儉,特地命令將他平日使用的牛角梳、草根刷等極簡陋的用品,放在他的陵墓寢宮里,要子孫們記住永存儉德。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chenggong/4823.html

相關閱讀:成功激勵格言精選匯編(三)
快樂十句話
改變世界名人生活的一句話
關于行動的名言
名人名言-抱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