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作為家長,我們怎樣做才能更好的給與自己的小孩一些有效的幫助和指導呢?
一、初二年級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及其教育對策:
正值“身心聚變”時期,其中初二學生尤為明顯,美國心理學家霍林沃斯稱之為“心理性斷乳期”。還有人認為初二是整個中學階段“最危險”的階段,初二學生最難管理,被稱之為“初二現象”。
人們之所以特別關注初二的學生,與近年來初二學生身上反映出來的種種表現密切相關。如:叛逆、盲目追求自由平等、易受外界影響、情緒偏激、易激動暴躁、情緒兩極波動、憑感情行事的特征,但同時又具有可塑性大、主動嘗試、追求獨立等特點。從大量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來看,14歲的孩子(相當于初中二年級學生)是青少年犯罪的易發(fā)期。種種狀況表明,初二的學生是成長發(fā)展的轉折點,也是教育的關鍵期。
究其原因,可從生理、心理和社會現狀三個方面來追蹤這一“現象”的根源。
。ㄒ唬┥碓。
初二學生多為13—14歲。普查資料表明,這個年齡是青少年生理迅猛發(fā)育時期中的最高峰,身體體格正處于生長發(fā)育的突增期,體重、胸圍逐步向著女性體型發(fā)育,他們的呼吸、消化、泌尿系統(tǒng)、神經系統(tǒng)功日趨完善,內臟機能不斷增強,第二性癥如浪潮般洶涌襲來。
。ǘ┬睦碓。
由于生理的發(fā)育帶來的青春期心理的巨大變化,初二學生是由少年向青年初期發(fā)展過渡的重要階段,他們的情感情緒激易動暴躁并向兩極波動,愛憑感情行事;自尊心、自信心、爭強好勝心急劇增強;具有獨立意向、成人感,自主、自立意識急劇增強;認識能力顯著落后于獨立意向和行動能力、相互愛慕心理增強和自我控制能力相對落后。在與異性交往、對性知識的相對矛盾心理和心理焦慮程度三個方面上表現突出:
1、有研究:“12—13歲的男女生表現出極端的社會隔離,彼此之間抵觸很大”。他們在異性同伴面前表露出一種漠不關心的態(tài)度;或者在言行中表現出對異性同伴的輕視;或以一種不友好的方式攻擊對方。因此,初二階段的學生在異性同伴的交往中存在較嚴重的障礙,男女生之間抵觸很大,他們更重視與同性同伴之間的交往。
2、同時,初二學生由于對性知識的一知半解,他們心理萌動著一些從沒有過的新的體驗與感受,開始產生神秘的騷動,這使他們既感到好奇,又迷惑和害怕,不敢接近對方。他們關于異性同伴在什么場合可以呆在一起的社會允許程度仍然很敏感。因此,表面上看,他們并不互相接近,而是互相排斥,但是由于對異性的好奇和渴望,內心又有對異性的追求的心理矛盾。
3、另外,據對初中生的有關調查表明:焦慮、抑郁、敵對、恐懼這四個等級,初二年級均位于最高水平。這說明,初二年級學生在生理、心理等方面及在特殊情緒方面有明顯的表現,他們不僅處于學習分化階段,且焦慮、抑郁、敵對、恐懼感高。
因此,初二年級在心理變化上是初中階段的一個轉折點,是一個關鍵發(fā)展階段,應受到特別關注。
。ㄈ┈F狀分析。
初二學生在小學畢業(yè)后,經歷初一年級的過渡學習后,逐步適應了中學的環(huán)境,也沒有初三的升學壓力,開始步入“青春叛逆期”。這時期的學生不信任父母,卻易受朋友影響;獨立意識的大大增強,使他們對外面世界懷有強烈的好奇感,同時也開始嘗試一些未知的領域。加上目前流行文化的影響,容易出現感情困惑,個別學生出現早戀,他們往往是在類似這種嘗試中獲得一種肯定:我獨立了。
生理上的日趨成熟帶來了心理上的巨大變化,同時心理發(fā)育成熟度顯著落后于身體發(fā)育,使得他們的“成人感”往往與現實世界發(fā)生矛盾,因此為了使自己得到內心真正的滿足,他們往往采取兩種方式,一是獲取同齡同伴的認可,一是追求流行文化。在這兩種方式中 初一,前者屬于不太成熟的小團體,后者部分的使他們的身心受到社會文化的負面影響。于是簡單追隨、模仿、嘗試,帶來哥們義氣、盲目強調個性等等不良習性。與此相對的,作為主流文化代表的學校與家庭,與他們追求流行、崇尚絕對自由、要求獨立的內心世界恰恰是相對抗的。于是,反感、敵對、叛逆、孤獨、焦慮、偏激等等敵對行為和心理狀態(tài)就產生了,與上一代人之間的代溝也由此形成。
二、對家庭的教育的幾點建議:
針對以上原因,對于初二學生,家庭、學校、社會應加強對他們的認識,投入更多的關注。人們僅僅只是意識到他們的特殊性是遠遠不夠的,應該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幫助他們度過人生的“危險期”。
。ㄒ唬┚徑馀c小孩之間的緊張關系
當今不少家長已經開始意識到孩子在青春期的身心特點,但在方法上還不能很好的掌握,尤其是目前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們平時只注意關心他們的生活和學習,在家里習慣寵愛他們,而一旦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蘇醒,并向習慣的家長權威挑戰(zhàn)時,家長們的反應只能是不知所措。如何教育引導這一時期的孩子?家長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處理與孩子之間的緊張關系:
1、尊重孩子,采取鼓勵為主的教育方式。
把孩子當成人來對待,將言論權還給孩子,把選擇權、決策權部分的交給孩子。家庭中的一些重要事情讓孩子參與與決策。對孩子的優(yōu)點和取得的成績及時肯定,在孩子面對困難和挫折時多鼓勵、少批評。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er/34663.html
相關閱讀:網絡熱詞中英對照 動車追尾入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