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運輔
①
怎樣讀書才能取得效果?經(jīng)驗表明,處理好閱讀中的“入
”
與
“
出
”
是關鍵所在。南宋學者陳善云:
“
讀書須知出入法。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得透脫,此是出書法。
”
此論道出了讀書的精髓。
、
閱讀中的
“
入
”
,是指對所讀之書全身心融入,潛心對其進行研讀與探索。就是讀者通過文字去觸摸作者的內心,與其進行心靈的對話。如此
“
入書
”
,方可
“
見得親切
”
,實現(xiàn)雙方心情的
“
契合
”
。
、墼
閱讀中怎樣
“入”呢
?一個方法是堅持
“
精思
”
。朱熹認為:
“
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
”
就是說閱讀要慢嚼細咽,通過揣摩語言,達到把握文章內容、體悟作品意蘊與情趣之目的。
、
在熟讀基礎上精思,確為
“
入書
”
之妙訣
。蘇軾讀陶淵明《飲酒》詩后寫道:
“‘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
,因采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近歲俗本皆作
‘
望南山
’
,則此一篇神氣都索然矣。
”
蘇軾發(fā)現(xiàn)
“
望
”
與
“
見
”
雖一字之差,但意境全異。何故?蓋因陶詩所表達的是辭官歸田后的喜悅之情,故用
“
見
”
字來表達悠然自得之感。若改為
“
望
”
,變?yōu)橹鲃訉で,就不但破壞了全詩的意境,而且也與陶淵明的節(jié)操相悖。蘇軾的體會,表明他對全詩意蘊和詩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認識;這種認識若離開了對全詩全身心的
“
入
”
,離開反復思索,是無法達到的。
、
閱讀中的
“
出
”
,是指讀者能站在更高層次,對所讀之書做出分析判斷,能從新的角度進行闡發(fā)、評價和質疑。哲學家叔本華就主張讀書要與書本拉開距離,不要
“
入
”
書過度,要敢于并善于從書本中走出來。這樣
讀書,方可避免
“
是別人在代替我們思想,我們只不過重復他的思想活動的過程而已
”
;方可在讀后能解其意、識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
“
用得透脫
”
。
、
魯迅早讀過不少進化論書籍,曾一度相信社會進化論:
“
總以為將來必
”
后來,他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了青們在階級斗爭中分化的事實,
“
目睹了同是青,則分成兩大陣營,或則投身告密,或則助官捕人的事實,我的思路因此轟毀。
”
就這樣,他對這種理論產生了懷疑,并由此發(fā)現(xiàn)其諸多偏頗和謬誤。于是,他摒棄了從書本中得到的舊認識、舊觀點,在斗爭中樹立了歷史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他的這段經(jīng)歷和思想轉化過程,對于閱讀時怎樣
“
出
”
于書,怎樣
“
用得透脫
”
,很有啟示意義。
⑦
閱讀,要
“
入
”
,也要
“
出
”
。
“
入
”
是
“
出
”
的基礎,不
“
入
”
則無所謂
“
出
”
;
“
出
”
是
“
入
”
的目的,不能
“
出
”
就失去閱讀的價值與意義。既能
“
入
”
又能
“
出
”
,才是閱讀者必須掌握的秘訣。
21.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3
分)
22.
請簡要分析文章的論證思路。(
4
分)
23.
下面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當?請說明理由。(
5
分)
葉圣陶認為:
“
文字是一道橋梁,橋這邊站著讀者,橋那邊站著作者。通過這一道橋梁,讀者才和作者會面,不但會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
24.
第⑤段加點的詞“這樣”在文中指代什么?(
3
分)
25.
讀了全文,聯(lián)系實際,談談你對第
④段
畫線句子的感悟聯(lián)想。(
3
分)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wǎng)整理
21.(3分)處理好閱讀中的“入”與“出”,是讀書取得效果的關鍵。(或:讀書的精髓關
鍵是處理好閱讀中的“入”與“出”;颍杭饶“入”又能“出”,是閱讀者必須掌握
的秘訣。)
22.(4分)首先提出文章中心論點。(1分)然后從“入”與“出”兩個方面分別分析論證了其在閱讀中的意義和運用。(2分)最后再一次明確中心論點。(1分)
23.(5分) 第②段,(1分)這段文字引用葉圣陶的話闡述了“通過文字和作者會面,了
解作者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的內容。(2分)與第②段所闡述的 “閱讀中的‘入’
是觸摸作者的內心,與其進行心靈的對話”的觀點一致。(2分)
24.(3分)指讀者能站在更高層次,對所讀之書做出分析判斷,能從新的角度進行闡發(fā)、
評價和質疑。(或:讀書要與書本拉開距離,不要“入”書過度,要敢于并善于從書
本中走出來。)
25.(3分)圍繞“熟讀精思的讀書方法”來談感悟聯(lián)想。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zhong/418289.html
相關閱讀:《品味遺憾》閱讀答案
《人生不可以“滿”而自足》閱讀答案
《傳統(tǒng)文化須敬畏》閱讀
初中議論文閱讀及范文《說勤》(有答案)
《享受思考的樂趣》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