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學教案 空氣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初中化學 來源: 高中學習網

教學目標

目標:

通過實驗,使了解空氣的組成;并對空氣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認識。

目標:

初步培養(yǎng)學生觀察實驗,分析問題的能力;查閱搜集的技能;表達與交流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教材分析與建議

生在之前,對空氣和氧氣已有較為豐富的常識。這些是他們以前積累的知識,但從的角度來看,就顯得零碎、不夠深入。課前應了解學生有關的具體知識情況,以便從學生現有的發(fā)展水平出發(fā),在教學過程中,恰當的外理教材及采用適宜的教學。

課的開始,建議除檢查學生對緒言重點內容的理解程度之外,還應檢查他們掌握的有關空氣常識的情況,以針對性的引起學生學習的動機。

在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的演示實驗時,不僅要使學生學習實驗操作步驟和操作技術,還要指導鍛煉學生觀察、分析的能力;此外,要引導學生掌握這種科學的思維方式,并把它推廣到其它實驗。即把驗證性的實驗改成探究性的實驗。先不把結果告訴學生,而是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提出新的問題,然后通過設計實驗來研究此問題,并逐漸的解開疑點,找出答案。

在通過實驗推斷空氣組成成分的基礎上,對于200年來,人類對空氣認識的過程的教學,重點應放在:當時的科學家是怎樣進行科這研究的,應介紹他們所具有的抓住事物間的微小差異而做出判斷的唯物主義觀點和作風。使學生受到對任何事物都必須有一個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的。同時也應敘述一下,從那時起,科學家把“天平”用于研究,使化學研究走向定量化。

教材通過講述空氣對人類的危害和對自然資源的破壞,介紹了有關環(huán)境保護方面的知識。應該有意齊全的積累一些有關大氣污染事件的報道資料,尤其應對當地的環(huán)境污染情況作些調節(jié)器杳,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有關大氣污染的防治可作為課外討論專題。

在講述過程中,也應介紹大氣的自凈作用。啟發(fā)學生在各自的崗位承擔起環(huán)保的義務。

對稀有氣體,通過簡史介紹,啟發(fā)學生科學研究新領域總是在不斷發(fā)展,科學思維也不能是一成不變的。就接受新事物,在學習中適當發(fā)展求異思維,而不能盲目的接受甚至產生僵死或孤立片面的思想。在介紹稀有氣體的用途時,可以演示稀有氣體在放電管中的放電現象,以增另學生的感性認識,提高他們學習化學的。

本節(jié)課后,可介紹幾種元素符號,以分散元素一節(jié)的教學難點。

關于空氣成分的教學:

在知道空氣是氮氣、氧氣、稀有氣體、二氧化碳其它氣體雜質組成的后,在本節(jié)中需注意,關于氧氣,將在下一節(jié)學習,氮氣將到學習,二氧化碳在本冊第五章學習,本節(jié)不做深入學習。

關于稀有氣體,要指出過去 初中政治,人們認為這些氣體不和其它物質發(fā)生化學反應,曾叫它們“惰性氣體”,但科技的發(fā)展,例這種“惰性”也不是絕對的。在一定條件下,有些稀有氣體也能和某些物質發(fā)生化學變化。聯系它的化學不活動性,介紹稀有氣體的用途。

關于污染的形成,介紹一般來說,空氣的成分是比較固定的。整個大氣本身有自凈作用,但當大氣中的有害氣體和雜質超過了大氣的自凈能力,就形成了污染。

教學設計示例

目的:

1. 使學生了解空氣的組成。

2. 使學生認識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

3. 使學生初步了解空氣污染的后果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意義。

4. 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查閱搜集資料的技能;表達與交流能力;為學生提供展示特長和才干的機會。

重點:增強環(huán)保意識。

課時:1課時

準備:

1. 搜集資料

在本課前2~3周動員學生多方面搜集有關空氣的素材,包括課外讀物、科普書籍、雜志、報紙、照片、錄像、漫畫、實物等。例如:

課外讀物:環(huán)境知識讀本、關于空氣的知識、大氣污染方面的文章

照  片:風景地的藍天、本地的晴天和污染天氣、學生外出旅游、交通堵塞、工廠煙囪冒煙

雜志(或照片):酸雨、太空、臭氧層空洞、水災等照片

漫 畫:大氣污染的嚴重后果

剪 報:某一期的《大氣質量周報》或《大氣質量日報》、大氣污染報道等

錄 像:空氣、酸雨、保護臭氧層、溫室效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zhong/51025.html

相關閱讀:中考化學備考“一線穿珠”,滲透復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