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超①與謝玄不善。苻堅將問晉鼎②,既已狼噬梁、岐③,又虎視淮陰矣。于時朝議遣玄北討,人間④頗有異同之論。唯超曰:“是必濟事。吾昔嘗與之共在桓宣武⑤府,見使才皆盡,雖履屐⑥之間,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客必能立勛。”元功⑦既舉⑧,時人咸嘆超之先覺⑨,又重其不以愛憎匿善。
(選自《世說新語》)
【注釋】
①郗超:人名。下文的“謝玄”“苻堅”,均為人名。②問晉鼎:指篡奪晉室政權(quán)。③梁、岐:地名。下文的“淮陰”,也為地名。④間:私自,偷著。⑤桓宣武:桓溫東晉征西大將軍。⑥履屐:這里指小事。⑦元功:大功。⑧舉:成功,成就。⑨先覺:有預(yù)見。
【試題】
1.解釋下列語句中的加點詞。
(1)郗超與謝玄不善 善:
(2)時人咸嘆超之先覺 嘆: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語句。
于時朝議遣玄北討,人間頗有異同之論。譯文:
3.郗超為什么贊同謝玄北討?請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4.從文中可以看出郗超是一個怎樣的人?
【參考答案】
1.(1)好,友好(2)感嘆,贊嘆
2.當(dāng)時朝廷商議派謝玄北伐苻堅,人們私下里有些不造成的言論。
3.吾嘗昔與之共在桓宣武府,見使才皆盡,雖履屐之間,亦得其任。
4.郗超有遠(yuǎn)見,胸懷寬廣,不因為個人的愛憎埋沒別人的長處。
【參考譯文】
郗超和謝玄不和。這時,苻堅打算滅了晉期,已經(jīng)占據(jù)了梁州、岐山,又
虎視眈眈地注視著淮陰。當(dāng)時朝廷商議派謝玄北伐苻堅,人們私下里有些不贊成的言論.只有郗超同意,他說:“這個人一定能成事.我過去曾經(jīng)和他一起在桓宣武的軍府共事,發(fā)現(xiàn)他用人都能人盡其才,即使是小事.也能使每個人得到適當(dāng)安排,從這里推斷,想必他能建立功勛。”大功告成以后,當(dāng)時人們都贊嘆郗超有先見之明,又敬重他不因為個人的愛憎而埋沒別人的長處。
評價:
郗超雖然和謝玄不和,但在困難當(dāng)頭之際,面對朝廷的用人計劃,他沒有隨聲附和“異同之論”,更沒有推波助瀾,而是從國家利益出發(fā),對謝玄做出實事求是的評價,以促成其率師北伐之事。這充分地表現(xiàn)出郗超的愛國情懷及寬容大度的性格特征。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zhong/599508.html
相關(guān)閱讀:《周?畫龍》閱讀答案及翻譯
“衛(wèi)靈公近雍疸、彌子瑕”閱讀答案及翻譯
閱讀《曲突徙薪》
《鄒忌諷齊王納諫》“孫叔敖為楚令尹”比較閱讀及答案
“?既忠力,帝謂可托大事!遍喿x答案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