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敖包】
敖包作為蒙古民族文化的代表形式之一,在媒體的傳播下已達到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程度。一首《敖包相會》的蒙古民族民歌,更是敖包文化達到登峰造極的宣傳熱度,紅透大江南北。在無際的草原上,時時會看到用大小石塊累積起來的巨大的石堆,上插有柳枝,此謂神樹,神樹上插有五顏六色的神幡。巨大的石堆矗立在草原上,鮮艷的神幡如手臂般召喚著遠方的牧人,這就是敖包。
敖包,又稱“鄂博”、“腦包”、“堆子”、“石堆”、“鼓包”。指的是在自己游牧的區(qū)域內(nèi),選擇一個幽靜的地方,用石頭堆起的圓形堆!吨腥A全國風俗志•卷九》云:“鄂博隨在皆有……其形圓,其頂尖,顛立方角蒙經(jīng)旗,其上下則埋哈達一方,糧食五種,銀數(shù)錢,每年必一祭。”阮葵生《蒙古吉林風土記》云:“壘石象山冢,懸帛以致禱,報賽則植木表,謂之‘鄂博’,過者無敢犯。”敖包,在蒙古牧人看來是神圣之所在。祭敖包是蒙古民族薩滿教隆重的祭祀之一。
【馬頭琴】
從山林狩獵文化時期至草原游牧文化初期,蒙古人所使用的樂器,不是馬頭琴,而是火必思、圖卜碩爾等彈撥樂器且多用于娛樂性歌舞與舞曲伴奏。從《蒙古秘史》、《元史》中的記載來看,成吉思汗至忽必烈時期,蒙古民族樂器尚以彈撥樂器為主,元代的蒙古軍人和牧民,善彈火必思,喜跳集體踏歌。當草原游牧音樂迅猛發(fā)展之后馬頭琴這件拉弦樂器便脫胎而出,得到廣泛普及,并且最終取代彈撥樂器的地位,成為蒙古民族最具草原特色的民間樂器。顯然,拉弦樂器取代彈撥樂器,火必思逐漸衰退,馬頭琴便順理成章地成為蒙古樂器的主角。
馬頭琴——這古老的拉弦樂器,因琴頭雕飾馬頭而得名。據(jù)有關(guān)學者考證,馬頭琴一名大約得于十九世紀末到二十紀初,琴首是由龍頭或瑪特爾頭改為馬頭的。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琴類,如:皮胡、鍬胡、四胡、奚琴、稽琴等都是當時的流行樂器。元朝時期隨著宮廷生活的逐漸富裕宮廷內(nèi)有專門的演奏、唱歌、跳舞的人員,馬頭琴也就慢慢地成為宮廷音樂的主要內(nèi)容之一了。
馬頭琴是適合演奏蒙古古代長調(diào)的最好的樂器,它能夠準確的表達出蒙古人的生活,如:遼闊的草原、呼嘯的狂風、悲傷的心情、奔騰的馬蹄聲、歡樂的牧歌等。與此相關(guān),元代的蒙古民族樂器,其總體地位有了明顯的提高,不僅僅是用于舞蹈和歌曲伴奏,而且還產(chǎn)生了純器樂曲,諸如《海青拿天鵝》《白翎雀》等,確實有了長足的進步。
到十八世紀初,馬頭琴的外觀及結(jié)構(gòu)有了很大的變化,共鳴箱為梯形且比原來大多了,琴身的長度增長兩倍左右,這樣聲音也大,發(fā)出更洪亮的顫音,琴頭多為馬頭或馬頭下面再加一個龍頭。馬頭琴的兩個弦,粗弦為陽弦,由150根馬尾組成,細弦為陰弦,由120根馬尾組成,弓弦為90根馬尾組成,全部加起來360根,正好一個圓圈的360度。隨著馬頭琴琴體的革新,馬頭琴的演奏技巧也有了新的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涌現(xiàn)出不少民間說唱演奏家。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zhong/775682.html
相關(guān)閱讀:話說“厄爾尼諾”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