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學創(chuàng)立于1991年,設有理、工、工商管理、及人文社會科學四個學院,共19個學系,學生人數(shù)8500。其中理、工、工商管理學院提供本科生及研究生課程;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則主要開辦研究生課程,同時為本科生提供通識教育,以利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香港科技大學擁有強盛的優(yōu)秀師資隊伍、國際一流的先進實驗設施設備以及網絡全球化的學術圖書數(shù)據(jù)查詢系統(tǒng)。來自全球35個國家的430名教授,全部擁有博士學位,其中75%的博士學位來自世界一流研究型學府,包括:哈佛、加州柏克利、普林斯頓、麻省理工、耶魯、斯坦福、康奈爾、哥倫比亞、劍橋、牛津、多倫多、英屬哥倫比亞、西安大略大學等。
物理學系王寧教授獲華人物理學會頒授2006亞洲杰出成就獎。王教授于2000年在科大成功觀察到全球最細、直徑只有0.4納米的單壁納米碳管,為納米碳管的研究作出重大貢獻。這項研究成果被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推舉為當年全球十大科技成果之一。其后他與同僚湯子康教授共同發(fā)現(xiàn)納米碳管具超導性。
化學系韓利強教授(Prof. Richard Haynes)與德國著名的拜耳公司成功研制出高療效、低成本的抗瘧疾新藥青蒿砜,這項研究獲全球化學領域的權威學術期刊《應用化學》選為2006年3月20日的封面專題。
生物化學系主任葉玉如教授,于2004年3月榮獲有“女性諾貝爾獎”之稱的“L\'OREAL?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杰出女科學家成就獎”,成為獲此殊榮的首位香港女科學家和第二位中國女科學家。
生物學系張東才教授發(fā)明了分子生物感受器,并用于監(jiān)測細胞凋亡過程。
工業(yè)工程及物流管理學系主任李忠義教授,其參與合撰的論文獲《工業(yè)工程師學會?愤x為2005年度最佳論文。李教授在2006年更被工業(yè)工程師學會選為亞洲區(qū)副主席,足見其在工業(yè)工程學的領導地位。
領導香港室內空氣品質研究的機械工程學系副教授趙汝恒博士,獲美國供熱、制冷及空氣調節(jié)工程師學會頒授“Ralph G Nevins生理及人類環(huán)境獎”。較早前,該系系主任余同希教授及李世瑋教授獲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頒授院士資格,而余教授更同時榮膺英國機械工程師學會院士。
土木工程學系主任張慕圣教授獲加拿大工程院及香港工程科學院選為院士,以嘉許他在工木工程學的成就。而同系的鄧漢忠教授則獲美國離岸能源中心選為“殿堂級技術拓荒者” 及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選為最高榮譽的“榮譽會員”。該系的勞敏慈教授成功開發(fā)的廢物限制屏障技術,為控制地表下污染的工作作出了重大貢獻,因此贏得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2004年度“J James Croes獎章”,為15年來首位獲此殊榮的亞洲人。翌年,勞教授獲國際環(huán)境土工學會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Environmental Geotechnology) 頒發(fā)“2005年方曉陽研究獎”,令她在科研上的超卓成就再一次得到肯定。
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曹希仁教授獲委任為美國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控制系統(tǒng)分會院士評審委員會主席。該系至今已有11位教授成為美國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院士。而該系系主任Khaled Ben Letaief 教授則獲邀加入美國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通訊分會董事會,協(xié)助處理該分會事務。
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的張黔教授是美國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通訊分會“2005年亞太最佳青年研究員獎”得主,也是100位獲《麻省理工學院科技評論》頒授“2004年世界青年創(chuàng)新獎”(TR 100)的得獎者之一,她所獲得的獎項足以證明她在計算機科學界的成就。同系的林方真教授則獲頒“裘槎優(yōu)秀科研者獎”,以表揚他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卓越研究成就。
香港科技大學擁有強盛的優(yōu)秀師資隊伍、國際一流的先進實驗設施設備以及網絡全球化的學術圖書數(shù)據(jù)查詢系統(tǒng)。來自全球35個國家的430名教授,全部擁有博士學位,其中75%的博士學位來自世界一流研究型學府, 包括:哈佛、加州柏克利、普林斯頓、麻省理工、耶魯、斯坦福、康奈爾、哥倫比亞、劍橋、牛津、多倫多、英屬哥倫比亞、西安大略大學等。
為吸引培養(yǎng)國際人才,香港科技大學開辦的所有課程均以英語授課,并采用英文教材。在這個國際化的氛圍與創(chuàng)新的文化里,科大的畢業(yè)生將擁有國際化的視野、知識與技能,以及廣闊的發(fā)展前景。踏上新的里程,香港科技大學已開始籌辦一所新的綜合課程學院,為培養(yǎng)既有科技知識又具現(xiàn)代管理技能人才作積極準備,以更好地迎接21世紀全球化的挑戰(zhàn)。
來自內地的科大畢業(yè)生,部份選擇赴北美西歐著名大學深造;亦有不少留港工作,他們都深受香港及跨國企業(yè)歡迎。
高等研究院
立足成功的基礎與現(xiàn)有的優(yōu)勢,香港科大力求進一步擴大在國際學術界的影響力。在朱經武校長的帶領下,香港科大于2005年訂下「十五年策略發(fā)展計劃」,以加強科大與國際并內地知名學術機構與高等院校的全面合作,繼續(xù)追求卓越,勇創(chuàng)新的高峰。而成立香港科技大學高等研究院,正是實施此一發(fā)展策略的核心項目。
香港科大高等研究院是一所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為典范的研究中心。透過廣泛吸納來自全球華人與香港社會各界的捐款,積極吸引國際頂級科技大師與杰出專家學者來港,從而搭建一個世界級的知識交流與相互啟發(fā)的溝通平臺,成為亞太及大中華地區(qū)科研活動的樞紐與培養(yǎng)學術領袖的基地。同時,香港科大高等研究院亦將致力推動與區(qū)內社會經濟發(fā)展相關的基礎研究,催化創(chuàng)新科技工業(yè)以至社會與經濟更快速地發(fā)展,提高整個地區(qū)的長遠競爭力。
香港科大高等研究院目前已成功邀請11位諾貝爾得獎者及六位科研界重量級大師加入國際顧問委員會,當中包括楊振寧教授及李遠哲教授等,協(xié)助延攬國際頂尖學者成為科大高等研究院的核心成員。
成立至今,高等研究院總共舉辦了接近40場杰出講座及專題研討,邀請多位獲得國際殊榮的杰出學者主講,其中包括:
蜚聲國際、被譽為當今最具影響力的科學家Stephen Hawking教授 【史提芬霍金教授】
諾貝爾得主 【楊振寧教授、Aaron Ciechanover教授、David Gross教授、Alan G MacDiarmid教授、James Mirrlees教授、John Polanyi教授、Edward Prescott教授、K Barry Sharpless教授】
阿貝爾及菲爾茲得主 【Michael Francis Atiyah爵士 】
邵逸夫獎得主 【王曉東教授、Richard Taylor教授】
狄拉克章得主 【李雅達教授】
依照「十五年策略發(fā)展計劃」,香港科大致力在以下五個領域建立國際領導地位:
1 納米科技
2 生物科學及生物技術
3 電子學、無線通訊及資訊科技
4 環(huán)境及可持續(xù)發(fā)展
5 工商管理教育及研究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daxue/jianjie/152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