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老師點評】201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特教授早期研究企業(yè)的產權理論,后來發(fā)現(xiàn)產權理論或企業(yè)理論的基礎是契約理論,于是在1999年之后將研究重心轉向契約理論。他與合作者的多篇文章都試圖回答一個基本問題:什么是契約?人們?yōu)槭裁春灱s?本文即是他在這方面的最新成果之一。??聶輝華 2016年11月20日
本文通過參照點契約理論考察了短期契約、長期契約以及可持續(xù)契約(Continuing Contracts)的權衡取舍,為契約期限的長短以及契約不完全的原因提供了新的解釋。這是201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Oliver Hart最新的研究成果。
一、寫作背景
許多文獻研究了參與人為什么更傾向于長期契約而不是短期契約,因為長期契約可以更好地支持專用性投資。但很少有人關注這樣一種現(xiàn)象:與簽訂長期契約不同,參與人經常簽訂一個既不是短期也不是長期的契約。這種契約沒有確定的持續(xù)期限,大多數(shù)時間都會自動延續(xù)。本文稱之為“可持續(xù)契約”,F(xiàn)實中最主要的例子可能是雇傭契約,大多數(shù)時候締約雙方都可以中止雇傭關系,但他們并沒有這么做,雇傭關系在大部分時間都像往常一樣延續(xù)了下來。本文把行為經濟學引入到不完全契約理論中,試圖解釋這種現(xiàn)象。
二、主要方法
本文構建了一個兩期模型,第一期交易的收益是確定的且總是有效率,但第二期交易的收益不確定。短期契約僅包含第一期交易關系,長期契約包含了兩期交易關系,可持續(xù)契約同樣包含了兩期交易關系,但參與人可以在第一期交易結束后根據(jù)第二期交易是否有效率來選擇是否參與第二期交易并進行再談判,如果第二期交易無效率,參與人可以自由中止可持續(xù)契約。
本文與基于專用性投資的不完全契約模型在假設上有三點不同。第一,第一期契約為第二期交易提供了一個參照點,更準確的說,為雙方認定的權利提供了參照點?沙掷m(xù)契約與短期、長期契約的區(qū)別在于如果第二期交易是有效率的,參與人在再談判中會考慮“公平”,即把第一期契約視為參照點,作為評判第二期契約是否“公平”的標準。第二,事后的交易結果僅是部分可締約的,人們只能對字面績效(perfunctory performance)締約,無法對實質績效(consummate performance)締約,從而存在投機(shading)的可能。一方的事后績效依賴于他是否獲得契約所能給予的權利,未獲得期望結果的一方將有意降低其績效,這將帶來一個凈損失,即投機成本(shading cost)。第三,參與人的事前投資是完全可締約的。這些假定擺脫了模型對專用性投資以及科斯再談判的依賴,使不完全契約理論更加貼近現(xiàn)實且基礎更加牢固。
三、主要觀點
本文首先分析了短期、長期契約與可持續(xù)契約的權衡取舍,并以此來解釋契約期限的長短?沙掷m(xù)契約有時比短期、長期契約更有優(yōu)勢:(1)當?shù)诙诮灰子行蕰r,短期契約需要重新談判來簽訂一個新契約,這會耗費較大的締約成本與投機成本,但可持續(xù)契約由于參照點的影響,可以在很少的投機成本下進行第二期交易,同時避免了重新締約的成本;(2)當?shù)诙诮灰谉o效率時,需要對長期契約進行再談判,這會耗費較大的投機成本,但可持續(xù)契約內的參與人可以無成本的自由離開。但可持續(xù)契約也有成本:當參與人具有因人而異的(idiosyncratic)外部選擇權時,有時有效率的第二期交易也會被中止。
降低可持續(xù)契約成本的方法即簽訂一個For-cause契約。For-cause契約與可持續(xù)契約的不同在于:如果中止For-cause契約,參與人必須有好的理由。本文發(fā)現(xiàn),在For-cause契約中,如果第二期交易有效率,那么交易總會進行,這就降低了可持續(xù)契約的成本,但For-cause契約的成本是忽略了參與人合理的外部選擇權。
除此之外,通過考察Renewable契約,本文為契約不完全的原因提供了新的解釋。Renewable契約與可持續(xù)契約的不同在于:第二期契約被續(xù)簽的內容是事先確定的。本文發(fā)現(xiàn),在某些條件下,可持續(xù)契約優(yōu)于Renewable契約,這意味著締約時更少的締約條款優(yōu)于更多的締約條款,即契約應是不完全的。
四、文章貢獻
本文首次通過參照點契約理論分析了可持續(xù)契約這一現(xiàn)實中常見的契約形式,為契約期限的長短以及契約不完全的原因提供了新的解釋。
五、思考擴展
第一,因為模型只持續(xù)兩期,本文忽視了聲譽機制在契約中的作用,F(xiàn)實中,聲譽機制在參與人決定如何再談判、如何投機以及是否愿意匹配對方參與人的外部選擇權時都非常重要。第二,本文模型背后的推動力量不是“聲譽”,而是“公平”,但如何檢驗“公平”仍是個問題,即對本文主要命題進行實證檢驗比較困難。第三,本文假定參照點的引入是無成本的,但現(xiàn)實可能不是這樣,因此,未來可以嘗試將是否引入?yún)⒄拯c作為參與人內生化的決策之一。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dushubiji/1273119.html
相關閱讀:海明威《喪鐘為誰未鳴》讀書筆記
《湯姆?索亞歷險記》900字讀書筆記
《單翼天使不孤單》讀書筆記
《1001個地球之迷》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400字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