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
1.“在殘酷競爭的世界,一個民族,首先需要的是猛獸般的勇氣和性格,無此前提,智慧和文化則無以附麗!
2.“西方人獸性多一些,而中國人家畜性多一些。他們的食具是刀叉,他們的食物是牛排、奶酪和黃油。
性格不僅決定個人的命運(yùn),性格也決定民族的命運(yùn)!
之前我看南先生講孔孟之道,講老莊周易,講禪宗道家,也是為我大中華如此根深源長的瑰麗文化感到無比自豪。但是突然思維被狼性一竄,我突然開始對錮有的優(yōu)越感生出幾分懷疑,甚至越來越心虛。 我們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就是“要文斗不要武斗”、“君子動口不動手”,我們重武輕文,學(xué)校里開設(shè)了文史政、數(shù)理化、音體美,卻唯獨沒有武術(shù)課,沒有軍事課,我們嘲笑阿Q被人打了不敢還手,只能在背后啐一口,罵咧一聲“兒子打老子”,我們總是在網(wǎng)上嚷嚷著和某島干一架,但假如真到了那時候,估計家家都想方設(shè)法躲避兵役,又要出現(xiàn)王保長抓壯丁的局面了。就算和平年代,若不是另有所圖,真正有幾個人舍得送自家孩子去參軍,F(xiàn)在考上清北而奔港大或出國的例子我聽說過,但放棄名校錄取書而投筆從戎的卻不曾聽聞。別說打仗,就連街上有人打架,甚至老人摔倒,路人都是能躲多遠(yuǎn)躲多遠(yuǎn)。反觀臺灣,彈丸小島,但是若干年來都堅持大學(xué)畢業(yè)生服兵役的制度,明星也不例外,韓國好像也是這樣,再看看我們,平均學(xué)歷越來越高,血性卻越來越?jīng)霰,唯一還剩下一點點不服輸?shù)囊蜃樱瑓s在大流的擠迫下,都用在了刷題提分考大學(xué)上了。一念及此,真不知是該喜還是該憂。 昨天看見一個朋友在心得里提到:“元朝在我看來,跟中華民族的歷史無關(guān),在其統(tǒng)治的97年,是漢民族在外族淫威下艱難茍活的97年,是異族狂歡的97年,除了武治,還是武治⋯⋯”朋友是一個很有思想的人,他提到的元朝,剛好我這幾天看《狼圖騰》的時候我也在想,我認(rèn)為他提到的元朝的武治和其他朝代的文治,其實就是游牧民族和農(nóng)耕民族的區(qū)別。 元朝在中國歷史上雖然是一個短命王朝,但這短短97年,卻是“中國”疆域最為廣闊的時代,也是歐洲人對“中國”這個國家印象最深刻的時代,沒有元朝的瘋狂拓展,明朝的對外貿(mào)易不會達(dá)到如此巔峰,其時雖短,但影響卻是震撼性的,可以說正是那時候,全世界知道東方有一頭雄獅。只可惜,成吉思汗的蒙古鐵騎雖擅于征服卻不擅于管理,或者說不擅于對農(nóng)耕社會的管理,讀書筆記疆域再大,也只是一陣風(fēng)似的。就像狼一樣,獲取再多的獵物也還有人類坐收漁利。明朝就是最大的受益者。在我理解,在元朝末年,元失其鹿,天下欲逐而得之。想來撿鷸蚌的漁翁很多,朱元璋是其中最擅于見機(jī)取勢的一個,因此而成就了大明王朝。而清朝則吸取了元亡的教訓(xùn),馬背上得江山,卻不在馬背上治江山。滿蒙漢大融合,得到幾百年太平。但是漢化時間越長,強(qiáng)度越大,狼性也就越弱,到后來八旗子弟都成了家養(yǎng)的羊,這才有了大好河山被蠶食,被侵吞,甚至被赤裸裸地擺在談判桌上,任人割宰瓜分。拿竹筷的拼不過用刀叉的,品茶葉的拼不過喝奶酪的,小火烹鮮的拼不過茹毛飲血的,瓷器拼不贏火器,筆墨紙硯拼不過刀槍劍戟。東方雄獅一旦睡著了,就只是一攤?cè)舛,只能任狼群為所欲為。這時候,你哪怕你是孔明再世,哪怕你可七步成章,哪怕胸中墨水都滿溢出來,也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就如作者所說:“在殘酷競爭的世界,一個民族,首先需要的是猛獸般的勇氣和性格,無此前提,智慧和文化則無以附麗。”勇氣和性格就像皮,智慧和文化則像毛。皮毛皆我所欲,然皮之不存,毛之安附?這就是“叢林法則”。殘酷,卻真實。 縱觀古代四大文明,四分之三已經(jīng)湮滅,是不是重文輕武的必然下場?唯一剩下的中華文明,倘沒有彪悍的游牧民族時時覬覦,眈眈于側(cè),存亡也未必可知。再看東突厥的大軍殺進(jìn)歐洲大陸,滅了希臘文明,建立起來的奧斯曼帝國則成了后世諸列強(qiáng)的始祖,他們一路擴(kuò)張,哪怕眼前只剩下茫茫大海也難以澆滅他們骨子里熊熊燃燒的血性,游牧民族成了海盜民族,偉大航路紛紛開啟,最終把五大洲變成了世界村。阿房宮燒了,圓明園毀了,空中花園倒塌了,長城也成了防君子不防小人的一種形式上的存在,而現(xiàn)在尚自千百年存留下來的是什么?戰(zhàn)士榮歸的凱旋門,古羅馬的斗獸場。 當(dāng)然,并非說文化智慧就應(yīng)該丟棄,文治武功,并行才是王道。在殿堂之上,你可以溫良恭儉,之乎者也,走進(jìn)叢林,就只有弱肉強(qiáng)食,適者生存。 回顧歷史,元朝的滅亡是不加融合,清朝的滅亡是融合過度。狼生于憂患,羊死于安樂。可見,老天對游牧民族和農(nóng)耕民族也不偏袒誰,極端于一種都不行,要用中庸之策,農(nóng)牧各執(zhí)一端,治國取其中間。作者也看到了這一點,也幻想有一種隸屬于漢家文化的游牧文化,但這個平衡的度,確實不容易。 最后一段題外話:說到武斗,突然想起拙之二三事。 其一,拙從小到大,跟男生都是稱兄道弟,關(guān)系特好,曾經(jīng)問她這交情是怎么來的,她的回答很簡單:“打出來的!睋(jù)說小學(xué)一年級就打遍班上小男生,然后不打不相識,到后來就不用打了,男生都服她管。
其二,前兩天放學(xué)回來,一臉義憤。原來是他們班上男同學(xué)跟別班打籃球友誼賽,結(jié)果大多數(shù)掛了彩,還有的傷勢比較嚴(yán)重。她既惱怒對手下手太狠,“打個友誼賽犯得著這么狠嗎?是比賽打球還是比賽打人?”又惱怒班上男同學(xué)息事寧人,“被人欺負(fù)成這樣也不反抗,也不申訴,如果第一個受傷就雄起,后面哪里會有那么多受傷的?”我笑她多管閑事,“他們受傷他們自己都不著急,你在這里干急什么?皇帝不急太監(jiān)急!彼宦牳穑骸拔揖褪强床幌氯ィ@是我們的人撒!蔽乙矝]有再多說,當(dāng)時覺得她想得太天真了,現(xiàn)在想來,又有了一些新的感慨?赡芪覀儚男λ容^放任,教育不夠深刻,以至于她天性里的野性和天真還有所保留吧。因為這樣的性格,我不知道她以后遭遇到一些事情會怎么處理,雖然隱隱有些擔(dān)心,但潛意識里,我也有些小慶幸。為她還殘留了一種叫做血性的天真。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dushubiji/935380.html
相關(guān)閱讀:三國演義讀書筆記600字摘抄
老人與海讀書筆記三則
《烏塔》讀書筆記500字
《世界上下五千年》讀書筆記450字
國學(xué)讀書筆記《道德經(jīng)》第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