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時間:90分鐘 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40小題,每小題1.5分,共60分。每小題所列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符合題目要求。)1、儒家思想創(chuàng)立并完善是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我們常把儒家思想的精髓稱為“孔孟之道”。其核心是A.“仁”、“仁政”、“愛人”、“政在得民”B.“六經(jīng)”:《詩》、《禮》、《書》、《易》、《樂》、《春秋》C.“三綱五! D.“有教無類”,“因材施教”2、商鞅變法中有利于培植封建小農(nóng)經(jīng)濟的措施是A、相地而衰征 B、獎勵軍功 C、廢除分封制 D、獎勵耕織3、西南政法大學教授周國平在《尊重生命》中有這么一句經(jīng)典的名言“熱愛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比宋木駨娬{(diào)人的價值要受到尊重即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下列觀點與此相符的是( )A.“人是會說話的工具” B.“存天理,滅人欲”C.“人是萬物的尺度”D.“信奉圣經(jīng),獻身上帝”4、中國古代,皇帝詔書多以“奉天承運”為開頭語,農(nóng)民起義也常打出“替天行道”的旗號。這種現(xiàn)象發(fā)始于A.秦朝B.漢代C.宋代D.清朝5、明清時期出現(xiàn)反對君主專制獨裁的進步思想的根本原因是A.知識分子具有憂國憂民思想 B.封建專制的殘酷壓迫C.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 D.知識分子接受了資產(chǎn)階級民主思想6、某位古希臘哲學家首次讓哲學“成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與惡所必需”的學問,這位哲學家是( )A.普羅塔戈拉 B.蘇格拉底 C.伏爾泰 ? D.盧梭7、中國古代文學表達的主流形式經(jīng)過了以下變遷:先秦詩歌——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下列對不同時期文學主流形式變遷趨勢的概括,正確的一項是A.逐漸貴族化、高雅化 B.逐漸復雜化、思想化C.逐漸平民化、世俗化 D.文學形式由落后到先進8、民國時期的軍事理論家蔣歐洲近代史之曙光,發(fā)自兩大潮流:其一,希臘思想復活其二,原始基督教復活。這兩大潮流指的是 A智者運動 文藝復興B.文藝復興 宗教改革C宗教改革 啟蒙運動D.文藝復興 啟蒙運動這一定律體現(xiàn)了天上運動與地上運動的統(tǒng)一性,它把天體運動納入到根據(jù)地面上的實驗得出的力學原理之中。這是物理學史上第一次偉大的綜合,也是人類認識上一次巨大的飛躍。一次巨大的飛躍指的是 A電磁學理論的建立B.進化論的提出 C牛頓力學體系的建立D.“日心說的提出1936年,毛澤東在延安與美國著名記者斯諾談到自己生活學習情況時說:“在長沙,我有生以來第一次看到的報紙——《民立報》,那是一個民族革命的報紙,情不自禁地書寫了一篇宣傳革命的文章貼在省立一中學的圍墻上。這是我第一次發(fā)表政見,在文章里鼓吹必須把孫中山從日本召回,擔任新政府的總裁,由康有為任國務院總理,梁啟超任外交部長!钡谝淮伟l(fā)表政見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是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它們都體現(xiàn)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 反映了近現(xiàn)代中國的時代要求 揭示了中國革命的特殊規(guī)律 包含了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實踐經(jīng)驗 A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16、馬丁?路德這樣描述他在奧古斯丁修道院塔樓的“福音體驗”:“我夜以繼日地思索‘上帝公義’的問題,直到我看出它與‘義人必因信得生’的關系。不久我便明白‘上帝的公義’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惠和憐憫使我們因信稱義。我立即感到自己已得重生,樂園的門大開,讓我進入。圣經(jīng)的一切話語有了新意義。”馬丁路德“福音體驗”的重大意義在于( )A.動搖了上帝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B.是人類自我意識的第一次覺醒C.使人們獲得精神自由和靈魂得救的自主權 D.使宗教神權、專制王權和貴族特權遭到沉重打擊17、中國的一項科技成果問世后,國際媒體評論說今天的試驗是對赫魯曉夫的繼承人的一次及時的提醒,即提醒他們中國已決心通過它自己的力量在一切領域獲得發(fā)展。1955年,植物學家胡先?因為批評前蘇聯(lián)生物學家李森科而遭到批判。周恩來與中科院負責人談話:科學是科學,政治是政治如果李森科不對,我們沒有理由為李森科辯護,我們就向被批評的胡先?承認錯誤。該談話 A體現(xiàn)了“雙百”方針的精神 B.實現(xiàn)了思想路線上的撥亂反正 C反映了學術問題政治化的要求 D.蘊含了科教興國的戰(zhàn)略思想 A.啟蒙運動的學術 B.印象派的文化風格 C.浪漫主義的文藝 D.后現(xiàn)代主義的藝術20、1876年春天,陽光明媚,某畫家背著畫夾到野外寫生,在同一個地點,同一處景物,同一個角度,畫出的三幅作品景物色彩卻不一樣,呈現(xiàn)出光與色的明度差別及新鮮感,你認為他的畫應該屬于何種流派?A.文人山水畫派 B.印象畫派 C.現(xiàn)代畫派 D.風俗畫派21、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的變法運動與春秋時期的變法運動相比較,其最大特點是A.客觀上瓦解了井田制B.明確廢除了井田制C.瓦解了西周所形成的宗法分封制D.從法律上廢除了井田制22、從根本上瓦解了貴族世襲政治特權的基礎的措施是A、確立財產(chǎn)等級制度 B、鼓勵發(fā)展工商業(yè) C、恢復公民大會的權力 D、設立“四百人會議”23、縱觀孫中山的一生,他順應世界潮流的做法有①提出三民主義 ②領導五四運動、厶岢鲂氯裰髁x④領導北伐戰(zhàn)爭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中國近代史中經(jīng)常提到“近代化”一詞。從生產(chǎn)力的角度來說,是指采用機器生產(chǎn);從政治方面來說,是要求建立民主政治;從思想文化來說,是主張民主與科學。從這一觀點出發(fā),下列言論所反映的歷史事件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有①“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袊詮,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②“凡君主專制、立憲和民主三法,必當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則必打亂……然則必欲予民權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 ③“還我江山還我權,刀山火海爺敢鉆。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殺洋人誓不完。”④“近代歐洲之所以優(yōu)越他族者,科學之興,其功不在人權說下,若舟車之有兩輪也!雹佗冖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A.“剛直不阿,留得正氣凌霄漢;幽而發(fā)憤,著成信史照塵寰”B.“作公民保障,誰非后死者;為憲法流血,公真第一人”C.“詩史數(shù)千言,秋天一鵠先生骨; 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鷗野老心”D.“千古詩才,蓬萊文章建安骨;一身傲氣,青蓮居士謫仙人”30、馬克思在談到馬丁?路德宗教改革時說:“他打破了外在的枷鎖,但是給人們的心靈套上了枷鎖。”材料中的“兩個枷鎖”分別是指( )A.天主教會和宗教思想 B.禁欲主義和人文主義C.君主專制和理性思想 D.天主教會和伊斯蘭教31、下列近代中國社會思潮出現(xiàn)的先后順序是( )①“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隱得以上達,君惠得以下逮”②“中華(民國)立國,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為人道之大經(jīng)。政體雖更,民彝無改”③“吾人對于俄羅斯今日之事變,惟有翹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④“國人而欲脫蒙昧時代……當以科學與人權并重”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①②④③ ? D.①③②④32、郭沫若把春秋戰(zhàn)國時期比擬為“第一次五四運動”,指出是“社會的轉(zhuǎn)變”促成了這一時代的“百家爭鳴,群花怒放”。這一時期“社會的轉(zhuǎn)變”的表現(xiàn)是( )①分封制崩潰,井田制瓦解 ②各種政治力量異;钴S ③中央集權制度確立 ④各種思想交相輝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33、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相比,正確的是①都是思想解放運動②都描繪了資產(chǎn)階級統(tǒng)治的理想藍圖③前者側(cè)重于個性解放,后者側(cè)重于強調(diào)理性④前者實質(zhì)是主張復興古典文化,后者實質(zhì)是宣揚資產(chǎn)階級文化(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34、《十日談》《紅樓夢》《物種起源》《老人與!匪牟繒1986年被法國《讀書》雜志推薦為理想藏書。下列與這四部書相對應的表述完全正確的一組是( )A.詩歌、劇本、散文、小說B.彼特拉克、曹雪芹、達爾文、海明威C.倡導人文主義、反對封建禮教、闡述自然選擇、體現(xiàn)現(xiàn)代主義D.抨擊世俗王權、敘述愛情悲劇、挑戰(zhàn)教會神學、歌頌民主自由35、唐代詩人李紳(今安徽亳州人)著有《憫農(nóng)》詩兩首,留下了“四海無閑田,農(nóng)夫猶餓死”等千古傳誦、婦孺皆知的名句。下列題材和風格與之最接近的文藝作品是A.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B.米勒的《播種者》 C.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 D.畢加索的《格爾尼卡》36、我國一些老字號的中醫(yī)藥店,多以“堂”相稱“九芝堂”等。追本溯源,與此相關的人物是A.張仲景費正清在《中國:傳統(tǒng)與變遷》中指出:理學并不僅僅是前秦和兩漢儒學的繼承和發(fā)展。它部分是對傳統(tǒng)的重新發(fā)展,部分是全新的創(chuàng)造。全新的創(chuàng)造是指 A強調(diào)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并且凸顯人性的尊嚴 B融合陰陽家、黃老之學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學 C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學發(fā)展形成新的理論體系 D強化了儒家的綱常倫理道德并借此維護封建專制統(tǒng)治A.哥白尼“日心說”的提出 B.牛頓經(jīng)典力學的創(chuàng)立C.普朗克提出量子理論 D.愛因斯坦相對論問世39、京劇成為流行全國的最大劇種是在A.清朝時期 B.明朝時期 C.明朝中后期 D.元朝末年40、公元前594年開始的梭倫改革對雅典開辟了一條通向民主的道路,其積極影響不包括A.發(fā)展工商業(yè)經(jīng)濟,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經(jīng)濟基礎B.穩(wěn)定平民階層,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階級基礎C.貴族與平民的矛盾得以根本解決,穩(wěn)定了社會D.賦予平民直接管理國家的權力,為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起了楷模作用第Ⅱ卷 非選擇題(40分)41、閱讀河南省內(nèi)黃縣第四高級中學2013-201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 Word版含答案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er/116639.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