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四川省資陽市2014屆高三第二次診斷性考試試題(語文)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三 來源: 高中學習網


試卷說明:

本試卷分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第Ⅰ卷第1頁到第4頁,第Ⅱ卷第5頁到第8頁。全卷共150分?荚嚂r間為150分鐘。注意事項:1.答第Ⅰ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號、考試科目,用鉛筆涂寫在答題卡上。2.第Ⅰ卷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試卷上。3.考試結束時,請將答題卡交回。第 I 卷(選擇題 共27分)一、(12分,每小題3分)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每對讀音都不相同的一項是( )A.星宿/宿舍 角色/角逐  蔓延/順蔓摸瓜  拓印/落拓不羈B.霧霾/埋怨 著想/著迷  泥淖/泥古不化  裝載/載歌載舞C.復辟/辟謠 折騰/折耗  軀殼/瓜子殼   勁旅/鼓足干勁D.銅臭/臭名 削價/削減  逼迫/迫擊炮   包扎/扎扎實實2.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A.妥帖  親和力 披沙揀金 銳不可當B.蜇居  副作用 指手畫腳 屈指可數C.湊合  哈密瓜 眼花繚亂 膏梁子弟D.犄角  嘉獎令 兩全齊美 仗義執(zhí)言3.下列各句中,加點的熟語用法正確的一項是( )A.書法作品能傳達詩文、辭章的意趣,展示書者的修養(yǎng)和人格。通過對書法藝術的鑒賞,人們能悟出書道之美,因而點燃心靈深處愛的火花。B.中國在東海設置防空識別區(qū)是有效行使自衛(wèi)權的必要措施,符合《聯合國憲章》等國際法和國際慣例,是完全正當、無可厚非的。C.王岐山指出,黨風與民風緊密相連,黨員應該自覺成為引領良好民風的表率,上行下效,黨風正則民風淳。D.黃摩崖所著的《頭顱中國》這部書,以恢弘的視野和石破天驚的洞見讓慣看白文、懶于思考的讀者產生味同嚼蠟之感。4.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A.央視“尋找最美孝心少年”攝制組,將鏡頭對準大山深處和城市底層那些在艱難歲月里肩挑手扛撐起家庭重擔的十二三歲小小少年令人肅然起敬。B.以“書寫的文明傳遞,民族的未雨綢繆”為宗旨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以一種潤物無聲、點滴在心的方式,在小小方格之中,在一撇一捺之間,向全社會傳遞漢字書寫觀念,展示漢字書寫真諦。C.隨著“利劍”的首飛,使得中國成為世界第四個試飛大型隱身無人攻擊機的國家,意味著中國已經實現了從無人機向無人作戰(zhàn)飛機的跨越,其重大意義不亞于殲-20等新型第四代戰(zhàn)機的試飛。D.雖然每天來省博物館參觀的人非常多,但秩序井然,沒有出現任何混亂和不文明現象,實現了“十個藝術節(jié)”文明觀展的倡導。二、閱讀文段,完成后面習題。(9分,每小題3分)漢族,內外“共生”的典范明 浩漢族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單個民族,常常被人們視為民族同化的典范。根據一般流行的說法,漢族人口之所以這么多,主要是靠同化了很多別的民族實現的。有人將這一過程比喻為“滾雪球”。然而在今天,如果從“內共生”的視角進行觀察,我們就有充分理由將漢族看作是“內共生”的產物。應該說,這更有助于了解漢族之大的真諦所在,而且從中也能看到我們這個多民族國家的未來活力之源泉。在語言文字上,盡管從秦始皇開始就推行“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度同衡,錢同幣”,然而卻始終未能實現“語同音”。不僅如此,由于與各地原有語言的越來越多的“共生”,漢語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多樣化的語言。源自中原的古漢語每到一個新的環(huán)境,并不是簡單地吃掉即同化當地語言,而是與當地語言“共生”在一起。作為現代普通話主體的北方方言,在與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斷互動中,其因“共生”而發(fā)生的變化甚至比南方還更大,以致在語音上有些甚至面目全非!  “共生”也使?jié)h族的區(qū)域文化經歷了各具特色的演化過程,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點,譜寫了共同性和差異性的此消彼長、共同繁榮的歷史畫卷。總體而言,各民族各自以自己的身份和能力占有屬于自己的特定位置,并在其中參與和發(fā)揮其獨有的功能。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逐漸形成的漢族文化以黃河流域為主,自此到隋唐以前,大體上是共同性漸增與差異性漸減;隋唐以后,隨著一些新的區(qū)域文化的加入,并在這些文化與漢文化頻繁發(fā)生摩擦和沖突后,使得漢文化圈逐漸擴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區(qū)域文化:齊魯文化一直具有文化的和政治的象征意義,被賦予華夏文化傳統(tǒng)的正宗地位,且不乏粗獷古樸、豪爽熱烈的特點;以四川為中心的巴蜀文化兼具以熱烈、詼諧、高亢為特征的地域文化傳統(tǒng)……漢民族文化不僅在內部實現了各個要素之間的共生共榮的“內共生”,也很好地實現了與其他民族的“外共生”,由此形成了以漢字為媒介的“外共生”圈,其中就包括大量使用漢字的日本文化。至于與國內55個少數民族的關系,更屬于這種“外共生”的范疇!肮采迸c“同化”之間,在理念上畢竟有著本質區(qū)別:同化意味著否定原有要素的主體性;而“共生” 以“和而不同”、相輔相成的方式,形成以前各個要素水平的整體機制,就意味著原來要素的持續(xù)存在。從各地方言和文化習俗中可以看到,來自中原的“先進”語言和文化并沒有簡單吃掉當地原有的“落后”方言和文化,而是與之長期共生,并形成了新的方言和文化系統(tǒng)。漢族的“內共生”并不是全球個案?v觀當今世界那些人口比較多、且富有活力的民族,在其民族屬性和特點上幾乎都充滿著“內共生”的諸多特點?梢赃@樣說,正是這種“內共生”與“外共生”的并行不悖,即對內承認、尊重和發(fā)揮自身內部的多樣性及其潛力,對外與其他各個民族和諧相處,實現共存共榮,才為多民族國家實現可持續(xù)繁榮昌盛提供了重要保證。 (《中國民族報》,2012年05月06日,有刪減)【小題1】下列對有關漢族內外“共生”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內共生”是漢族如此之大的真諦所在,也是我們這個多民族國家未來活力的源泉。B.源自中原的古漢語每到一個新環(huán)境,就與當地的語言 “共生”在一起,不存在“同化”現象,使得漢語成為現在世界上最多樣化的語言。C.齊魯文化和巴蜀文化各具特色,這是漢族區(qū)域文化“內共生”和演化的結果。D.漢民族實現與其他民族的“外共生”,是以漢字為媒介!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漢族人口眾多,主要是通過漢族同化了很多別的民族來實現的。B.漢語始終未能實現“語同音”,原因與從秦始皇開始,就沒有推行過“語同音”的政策有關。C.隋唐以前,漢族文化以黃河流域為主,隋唐以后漢文化以齊魯文化為正宗,漢文化的主要特點是“粗獷古樸,好爽熱烈”。 D.來自中原的“先進”語言和文化與當地“落后”方言和文化長期共存或發(fā)生摩擦和沖突后,形成了新的方言和文化系統(tǒng)。【小題3】下列各項中,對漢族能成為內外“共生”的典范的原因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漢民族與各民族和諧相處、共存共榮,并成為人口最多的民族。B.漢民族語言和文化能很好地與各區(qū)域、各民族的語言和文化求同存異、共生共榮。C.不管是 “外共生”還是“內共生”,漢語言和文化總是充滿包容性,從來不否定別的區(qū)域和民族原有要素的主體性。D.內外“共生”并行不悖,對內承認、尊重,對外和諧相處,是實現多民族國家可持續(xù)繁榮昌盛的重要保證。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習題。(6分,每小題3分)甘寧傳甘寧,字興霸,少有氣力,好游俠,招合輕薄少年,為之渠帥。群聚相隨,挾持弓弩,負?帶鈴,民聞鈴聲,即知是寧。人與相逢,及屬城長吏,接待隆厚者乃與交歡;不爾,即放所將奪其資貨。至二十余年,止不攻劫,頗讀諸子,乃往依劉表,因居南陽,不見進用,后轉托黃祖,祖又以凡人畜之。于是歸吳。周瑜、呂蒙皆共薦達,孫權加異。寧陳計曰:“今漢祚日微,曹操彌,終為篡盜。南荊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誠是國之西勢也。寧已觀劉表,慮既不遠,兒子又劣,非能承業(yè)傳基者也。至尊當早規(guī)之,不可后操圖之。圖之之計,宜先取黃祖。至尊今往,其破可必。一破祖軍,鼓行而西,西據楚關,大勢彌廣,即可漸規(guī)巴、蜀!睓嗌罴{之。權遂西,果禽祖,盡獲其士眾。后隨魯肅鎮(zhèn)益陽,拒關羽。羽自擇選銳士五千人,投縣上流十余里淺瀨,云欲夜涉渡。肅與諸將議。寧時有三百兵,乃曰:“可復以五百人益吾,吾往對之,保羽聞吾咳唾,不敢涉水,涉水即是吾禽!泵C便選千兵益寧,寧乃夜往。羽聞之,住不渡,而結柴營。權嘉寧功,拜西陵太守。后曹公出濡須,寧為前部督,受敕出斫敵前營。權特賜米酒眾肴,寧乃料賜手下百余人食。食畢,寧先以銀碗酌酒,自飲兩碗,乃酌與其都督。都督伏,不肯時持。寧引白削置膝上,呵謂之曰:“卿見知于至尊,孰與甘寧?甘寧且不惜死,卿何以獨惜死乎?”都督見寧色厲,即起拜持酒,通酌兵各一銀碗。至更二時,銜枚出所敵。敵遂退。寧益貴重,增兵二千人。寧廚下兒曾有過,走投呂蒙。蒙恐寧殺之,故不即還。后寧赍禮禮蒙母,乃出廚下兒還寧。寧許蒙不殺。斯須還船,縛置桑樹,自挽弓射殺之。蒙大怒,擊鼓會兵,欲就船攻寧。寧聞之,故臥不起。蒙母徒跣出諫蒙曰:“至尊待汝如骨肉,屬汝以大事,何有以私怒而欲攻殺甘寧?寧死之日,縱至尊不問,汝是為臣下非法!泵陕勀秆约椿砣灰忉屪灾翆幋糁慌d霸老母待卿食急上與蒙俱還見母歡宴竟日。 (選自《三國志?吳書?甘寧傳》,有刪減)【小題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一破祖軍,鼓行而西 鼓:擊鼓進軍B.江川流通,誠是國之西勢也 誠:實在、確實C.后寧赍禮禮蒙母 赍:送給,給予D.至尊待汝如骨肉,屬汝以大事 屬:通“囑”,托付【小題2】下列各句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 )A.招合輕薄少年,為之渠帥 誰為大王為此計者B.因居南陽,不見進用 蒙故業(yè),因遺策,南取漢中C.非能承業(yè)傳基者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何有以私【解析版】四川省資陽市2014屆高三第二次診斷性考試試題(語文)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san/199536.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