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山中學2013-2014學年高一月考檢測題(2013.10)歷 史 命題人:郭曉崖 審題人:曾繁全本試卷分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試卷滿分100分?荚嚂r間 60 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班級、姓名、4位班座號、9位市統(tǒng)考號,用黑色的鋼筆或簽字筆填寫在第Ⅱ卷密封線內。第Ⅰ卷,用 2B 鉛筆填涂9位市統(tǒng)考號。2.考試結束后,只交第Ⅱ卷答卷。3.第Ⅱ卷共 1 頁,用黑色的鋼筆或簽字筆在各題指定答題處答題。第? 卷 (選擇題 共60分)錢穆認為,中國古代史“前一段落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為秦以后之郡縣政治”,其中“封建政治”是 A....“同姓則同德,同德則同心”,與這一思想觀念相對應的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是 A、內外服制度 B、郡縣制度 C、宗法分封制度 D、禮樂制度4.《說文解字》解釋說:“宗,尊祖廟也!币簿褪钦f,宗法的“宗”的本義是宗廟,這說明,宗法制以什么為紐帶的 A、財產 B、地域 C、信仰 D、血緣5.下列制度中,對我國社會影響最深遠的是 A.禮樂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井田制 6.周朝制定各種禮樂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A.作為各級貴族的生活準則 B.作為維護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C.作為懲罰違禮貴族的依據 D.作為統(tǒng)治階級的娛樂享受 7.C.少府、治粟內史等九卿的設立 D.地方分為郡、縣、鄉(xiāng)三級9......A.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B.對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的形成發(fā)揮了重要作用C.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從此結束了中國分裂割據的局面D.促進了中國封建經濟文化的發(fā)展15.中國古代用封建官制取代世襲制,適應了君主專制的需要,主要是因為 A.拓寬了官吏選拔途徑? B.擴大了統(tǒng)治基礎 C.君主控制了用人權 D.實現(xiàn)了選賢任能16.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最突出作用 A.奠定我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基本格局B.有效地維護封建國家長期統(tǒng)一和民族融合C.確保了地主階級對廣大勞動人民的專制統(tǒng)治D.皇權暴政極易造成中國封建社會長期停滯17.“六合之內,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這則紀功石刻說的是 A....8. 丞相被廢除后,協(xié)助明朝皇帝處理軍國大事的主要機構是A.樞密院 B. 殿閣大學士C. 內閣D.軍機處、唐朝將秦漢以來的一相制變?yōu)槎嘞嘀频膶嵸|是A 強化君主專制?B 減少決策失誤? C 提高行政效率 D 籠絡科舉世子下列關于三省六部制作用的各項表述中,不正確的是A.分散了相權,加強了中央集權 B.調整了地方與中央關系C.提高行政效能,完善中央機構 D.保證了皇權獨尊下列關于漢唐明清中樞的演變圖例正確的是 A.御史臺——內朝——軍機處——內閣B.內閣——中書省——內朝——軍機處C.內朝——三省六部——內閣——軍機處D.丞相——三省六部——中書門下——內閣明朝“析中書省之政歸六部”,六部所掌主要是A.決策B.行政 C.監(jiān)察D.司法孟德斯鳩說:“中國是一個專制的國家,它的原則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專制精神也許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況卻正好相反。”下列最能夠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況正好相反”含義的史實是A.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B.明朝廢除丞相制度C.清朝設置軍機處D.元朝建立行省制度從明朝設置內閣到清朝設置軍機處,反映的主要歷史趨勢是A.君主專制的日益加強B.相權的日益削弱C.中央官員職位增多D.中央機構的精簡、下列歷代措施中,起到限制地方割據勢力作用的是 ”② 唐玄宗設置節(jié)度使? 明太祖在地方設“設三司”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26、唐代和宋代都有諫官。唐代諫官由宰相薦舉,主要是評議皇帝得失;宋代諫官由皇帝選拔,主要評議宰相是非。這說明A、唐代君主的權力不受制約 B、唐代以諫官削弱宰相的權力C、宋代諫官向宰相和皇帝負責 D、宋代君主專制的程度高于唐代27、從明朝的內閣到清朝軍機處的設立,不能反映的是A、中國古代政治體制發(fā)生了根本變化 B、中國古代專制皇權達到頂峰C、在皇權與相權的斗爭中,皇權取得了最終勝利 D、中國封建制度日趨衰落28、史載:明朝內閣對皇帝“不合理”的詔旨,可以拒絕草擬,封還執(zhí)奏;实鄄粷M內閣意見發(fā)回重擬時,如果內閣認為自己的意見正確,可以拒絕重擬,以原票封進。對上述理解正確的是A.明朝內閣參與機密事務的決策B.明朝政治初露民主跡象C.明朝君主專制較前代有所弱化D.明朝內閣大臣掌握了決策權學完《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這一專題后,某班四位同學分別撰寫歷史小論文,其中論文標題出現(xiàn)史實錯誤的是A. 《淺議我國早期國家政治制度的創(chuàng)立者——禹》B. 《趣談周武王與分封制》C. 《論隋唐三省六部制度對中國歷史的影響》D. 《論清代丞相與軍機大臣的權力制衡》清代規(guī)定:“不得官于其鄉(xiāng)五百里以內”(官員任職必須遠離家鄉(xiāng)五百里以外)。這一規(guī)定的主要目的是A.強化君主專制B.加強中央集權C.杜絕地方割據D.防止吏治腐、蚓(非選擇題 共40分 )31.閱讀下列材料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自秦確立,它的確立、完善和不斷加強,反映了封建專制制度發(fā)展的基本軌跡。結合所學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1)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是什么?(4分) (2)在這一制度的發(fā)展歷程中,伴隨著兩對基本矛盾。請以北宋、明朝為例闡述北宋解決中央與地方、明朝解決皇權與相權之間矛盾的主要措施。(10分) (3)試分析該制度在我國古代史上的影響。(8分)32. 歷史信息浩如煙海,多種多樣。有效獲取和正確解讀歷史信息,是研習歷史的重要前提。閱讀材料,結合所學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 周有天下,裂土四而瓜分之,設五等,邦群后……然而降于夷王(周第九代君主),害禮傷尊,下堂而迎覲者……秘宇幽厲,王室東徙,而自列為諸侯矣。厥后,問鼎之輕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天下乖,無君君之心……周之敗端,其在乎此矣。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會而為之郡邑,廢侯衛(wèi)而為之守宰,據天下之雄圖,都六合之上游,攝制四海,運于掌握之內,此其所以為得也。不斷載而天下大壞,其有由矣……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也。材料三 漢有天下,矯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內而立宗子,封功臣……郡國之半,時則有叛國而無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柳宗元《封建論》(1)材料一中“周之敗端,其在乎此矣”指什么?(分)(2)材料二中作者對秦亡的分析是否正確?為什么?(分)(3)材料三中漢“矯秦之枉,徇周之制”指什么 ?導致了什么后果?后來又如何解決的?(分)Ⅱ卷答卷班座號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統(tǒng)考號_________________31. (1)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是什么?(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這一制度的發(fā)展歷程中,伴隨著兩對基本矛盾。請以北宋、明朝為例闡述北宋解決中央與地方、明朝解決皇權與相權之間矛盾的主要措施。(10分)北宋解決中央與地方矛盾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朝解決皇權與相權矛盾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試分析該制度在我國古代史上的影響。(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2.(1)材料一中“周之敗端,其在乎此矣”指什么?(分)(2)材料二中作者對秦亡的分析是否正確?為什么?(分)(3)材料三中漢“矯秦之枉,徇周之制”指什么 ?導致了什么后果?后來又如何解決的?(分)“矯秦之枉,徇周之制”指 (2)北宋:收精兵、削實權、制錢谷。(6分) 明朝:廢除丞相,設內閣,由皇帝親自掌管六部。(任兩點4分) (3)影響:一方面,它在維護國家統(tǒng)一、穩(wěn)定社會、抵御外來侵略、發(fā)展社會經濟、加強民族間經濟文化交流等方面起著積極作用。(4分)另一方面,它在思想文化的控制、滋生政治腐敗、增加兵役徭役等方面又存在消極作用。(4分)32(1)指分封制造成的諸侯割據、分裂和混亂嚴重地危害了國家統(tǒng)一。(4分)(2)正確。(1分)秦朝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建立起中央集權的統(tǒng)一的封建國家,符合歷史發(fā)展的趨勢。秦朝短暫而亡的根本原因是暴政導致民怨沸騰造成的,與郡縣制無關。(4分)(3)指西漢初年分封同姓諸侯王。導致諸侯王國權力過重威脅中央,甚至爆發(fā)了“七王之亂”。后來漢武帝實行推恩令,削奪王國封地爵位,分散其力量使其無法對抗中央。(9分)1廣東省中山市桂山中學2013-2014學年高一上學期10月月考歷史試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yi/105229.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