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茫云海中秋月
①那一輪月亮果然是越來越圓了,它的圓滿就像一個句號,結束了四季中最好的時光。春之蓬勃,夏之絢麗,秋之爛漫,至此宣告結束。“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隨之,將面對暮秋的肅殺和寒冬的凜冽。
②從古到今,中國人對月亮的變化都十分敏感,而這敏感又漸漸培養(yǎng)了獨特的心理,這心理是細的、柔的、感傷的、內斂的。中國人選擇了這一天像蠶吐絲一樣,把輕易不肯吐露的心思拉得很長很長--“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這輕輕一問,看似漫不經心,卻一下把思想的觸角伸向了遠古洪荒,一下就追問到了人類的源頭。陳子昂在白天想到過這些,他意識到自己生命的短暫,“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李白也明白:“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他甚至想縱身而起,“欲上青天攬明月”。這些唐代的中國人在千余年前就想到了這么遠、這么深,既是瑰麗的想象,又是科學的命題,這說明中國人對現實生存的超越性自古而然。
③因此,中秋這個節(jié)日的誕生便順情合理。“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世界哪里還有如此凝聚人心的節(jié)日呢?約定俗成,中秋節(jié)不能放鞭炮,中秋節(jié)放鞭炮是煞風景。那一輪月亮在白蓮花似的云朵里穿行,云動疑是月在行,云破月來花弄?梢杂幸唤z風的清涼,但風不能大。恰恰是中秋這一天,很少有月黑風高夜,這也是天意獨憐人間燥熱,降下這一片清涼和圓滿。最好有三五良朋,一石桌,幾藤椅,一壺老酒,一碟花生米,一罐鳳尾魚,一盤大閘蟹,再加上一些果品。不求醉飽,但營情調,故萬萬不可端上來一大盤手抓羊肉,煞了風景。
④那一輪月亮確實是越來越圓了。因其圓滿,反而倒惹出傷感。“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是感懷;“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是傷感;“月出驚山鳥”是靜謐;“露似珍珠月似弓”是巧喻;只有李白那“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毫無傷感之意,有萬里橫空出世的氣魄!但是不管怎么說,一本唐詩,處處見月,雖說各有各的寫法,各有各的寄托,卻是各個身上沐浴著月輪的光輝。唐以后,明月愈轉華美凄清,“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就更將人生的落寞凄涼,心無系處突兀地暴露在典型情態(tài)之下。
⑤中國的古代神話有“射日”之說,后羿射日,可見于日有恨,至少是愛恨交加;還有“逐日”之說,夸父追日,中途渴死,“棄杖化為鄧林”;只有月亮的神話是最美的,嫦娥奔月,唯有美麗的嫦娥配得上月亮里的宮殿--廣寒宮。她在月光里無翼而翔升,裙袂飄然,兔是玉兔,樹是桂樹。西方推石不止的西西弗斯神話,在這里變成了吳剛伐桂,東西方神話形不同,神相似。
⑥誰是有心人留意去統(tǒng)計一下呢?千百年以來,有多少古代詩人留下月亮詩篇、明月佳句?那輪“幼時不識月,呼為白玉盤”的月亮,正是一顆高懸碧空、心跡朗朗的中國心。中國的古老文化就是月亮文化。
⑦那月亮此刻正高懸夜空,如同宇宙間唯一的一盞華美路燈。光不耀眼而持久,力不擴張而長存。我們最大的文化遺產不是別的,而是對月亮的理解和領悟,是我們獨有的中秋節(jié)。
⑧“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人是全人類,千里是全世界。相信中國的月亮文化會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接受,因為--在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都能看到月亮,月亮是人類的共同語言。(取材于周濤同名散文)
一、標題
題目巧引李白的詩句“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給文章添上了幾絲文氣,“中秋月”點出對象,表明作者在文中必將談及中秋及月相關的內容及情絲。
二、文章主體部分
開篇以中秋月的外形特點,引出季節(jié)的感慨,為下文引出中國人對月亮的獨特情感張本。
文章接著將視角伸至月亮的變化,由變化引出古人對月亮的獨特心理--“細、柔、感傷、內斂”。中國人向來是含蓄的,往往會觸景而傷情,月亮總是亙古不變的,不知道照過多少朝代,多少山川歲月,在月亮面前,人生是多么的短暫,惹得細膩的文人,忍不住側頸傷懷,感慨自己生命的短暫,即便如李白之豪邁者,也不能免俗。從而得出這么一個看法--“中國人對現實生存的超越性自古而然”。
這樣,文章很自然地引出中秋節(jié),從而與文題相扣。中秋節(jié)是一個婉約的節(jié)日,所以作者情意翩翩地設想了這樣一幅妙度中秋的畫面--“三五良朋,一石桌,幾藤椅,一壺老酒,一碟花生米,一罐鳳尾魚,一盤大閘蟹,再加上一些果品。不求醉飽,但營情調”。喜歡熱鬧的鞭炮和粗獷不羈的手抓羊肉肯定與這種婉約是不搭調的。
中秋節(jié)又是一個思念的節(jié)日,因而容易引出傷感。作者在第四段中引用大量的古人詩句,解說古人正是借月來抒懷,借中秋這個獨特的思念的節(jié)日來傳情,雖然詩人各有所托,但都毫無例外地注意到了中秋月非常適合來表達情意。
第五段中用文藝的筆調介紹了中國傳說--嫦娥奔月的故事,給文章營造了一抹神奇的浪漫色彩。
第六七兩段由月亮這個獨特的意象,點出中秋節(jié)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月亮文化即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
第八段憧憬中國的月亮文,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將會越來越多地為人們所接受。
整篇文章抒情的色彩相當濃厚,其中引用了大量的詩句,為文章增加了詩情畫意,使文章別有韻味,是一篇值得學生研讀和借鑒的好文章。
1.下面對這篇散文的理解與分析,正確的兩項是(4分)
A.本文開篇以句號作喻,既形象地寫出月亮的圓滿,又與后面“宣告結束”呼應。
B.第②段中引用陳子昂和李白的詩句表明自古以來中國人對月亮的感傷情懷。
C.作者筆下人與月亮的關系充滿詩意,讀后使人能夠獲得“文中有畫”的美感。
D.本文結尾處的破折號有解釋作用,意在解釋月亮是全世界、全人類共同的語言。
E.作者在行文中引用的大量古今詩句,既豐富了文章的內容,又增強了文學底蘊。
解析:這道題考察學生對文本的整體把握,涉及到文章的修辭、內容理解及標點的運用,正確答案是A、C。
B項在解讀第二段時,對陳子昂和李白的詩句理解錯誤,文中“陳子昂在白天想到過這些,他意識到自己生命的短暫”,而李白“欲上青天攬明月”,他的大膽、不羈可見一斑,何來感傷?D項中的破折號的用法打破了我們一向的認識,這個放在文末的標點其實是為了強調后面的內容,在破折號前面有了一個非常醒目的詞語“因為”,所以這個標點就不應該是解釋說明了。E項文中引用的詩句,都是古代的詩句,沒有現在的。
2.閱讀第③段,簡要分析作者為什么兩次提到“煞風景”?(4分)
解析:這道題是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其實可以轉化一下角度,可以分步理解,哪些東西是“煞風景”的,為什么它們是“煞風景”的;再聯系中秋節(jié)的特點,很自然地就能想到,這是用“放鞭炮”和“手抓羊肉”來反襯中秋節(jié)的靜謐與情調。
答案要點:強調①“放鞭炮”熱烈,“手抓羊肉”粗獷;②與靜謐的中秋之夜氣氛不和諧。(各2分)
3.通讀全文,回答下面問題。(7分)
(1)作者在第⑤段引入有關“射日”“逐日”的神話有什么作用?(4分)
解析:這是一道作用題。作用題經常要考慮這樣幾點:1、內容;2、結構;3、手法;4、表達效果。
“射日”“逐日”不是本文要談的重點,所以只是來作為陪襯,是為了更好地引出后面的“月亮的神話最美的”,從而表達人們對月亮的喜愛。這樣答案就出來了。
答案要點:①反襯;②突出自古以來人們對“月亮”的喜愛;③凸顯作者對“月亮”的贊美。(答出三點4分,答出兩點3分,答出一點2分)
(2)解釋第⑥段中劃線句子“中國的古老文化就是月亮文化”的含義。(3分)
解析:這是一道含義理解題。我們做含義題,首先要學會抓句子的關鍵詞,這句話中的關鍵詞就是“文化”,有哪些和月亮相關的文化呢,文中提到與文化相關的內容有哪些呢,帶著這樣的問題去文中追尋,不難發(fā)現,由月亮引出第二段中中國人獨特的心理,又很自然地引出第三段中節(jié)日的誕生,再加散布全篇的大量詩句和第六段中“多少古代詩人留下月亮詩篇”,這樣答案而自然就出來了。
要點:①從古至今,由月亮產生的獨特心理;②由月亮產生的詩篇佳句;③由月亮產生的獨特的節(jié)日(各1分)
4.聯系社會生活,談談你對“我們最大的文化遺產不是別的,而是對月亮的理解和領悟,是我們獨有的中秋節(jié)”這一句的感受。(不少于200字)(10分)
解析:這道延伸閱讀題是由句子含義引出的,因此必須準確這句話的含義,壓縮一下這個句子主干,就能找到核心了--“文化遺產是中秋節(jié)”,可見出題者是希望學生能關注到像中秋節(jié)這樣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傳統(tǒng)節(jié)日對中國文化的意義,我們應該對這樣的傳統(tǒng)文化持一種什么樣的態(tài)度,這是學生要思考的方向,而不必局限在中秋節(jié)這一個節(jié)日范圍內。
這篇文章文采不錯,且引用大量古詩文,非常適合高二程度較好和一般的高三學生使用,并且還能由此引導學生恰當地在作文中引用我們熟悉的古詩詞。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1139262.html
相關閱讀:啟功《金石書畫漫談》閱讀答案(詳細分析)
《必要的喪失》閱讀答案
《江南雨巷》閱讀答案
《瓦的音樂》閱讀答案
《熬鷹(節(jié)選) 吳萬夫》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