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農民的兒子,從小家里沒有一本書;他的叔父決定送他上學,令其命運有了轉折,但也給他一個包辦婚姻,在離家求學十余后,他依然跟妻子相濡以沫;他同時考上了清華和北大,為了能夠出國選擇了清華;他在哥廷根大學有過一段苦澀的異國之戀;他謝絕劍橋邀請,毅然回國;在受過
“
文革
”
的煉獄之后,走出
“
牛棚
”
,他笑容依舊;耄耋之,他依然筆耕不輟:這就是一代學術大師季羨林先生一生的幾個片斷。
(
一
)
在解放軍總醫(yī)院一住就是
4
,這是入院時誰也沒想到的。但季老先生自謂早已達到
“
悲歡離合總無情
”
的境界,不僅處之泰然,并且,很快在醫(yī)院建立起了新的大家庭。這個家庭的成員,從醫(yī)生、護士、護工,到清潔工,再到其他病友及其家屬,熱熱鬧鬧,親密無間。季先生被稱為
“
爺爺
”
或
“
老爺子
”
,三天,護士們給他買來個毛絨貓咪;兩日,小保安又送來幾個柿子;再幾天不見,傳達室的老門衛(wèi)就帶話來問安了。半夜有了尿,老爺子總是把兩次三次憋成一次,寧愿自己睡不好也不叫醒護工,因為
“
他們白天也很疲勞了,晚上不忍再讓他們起來
”
。
季羨林一生培養(yǎng)了
6000
名弟子,其中
30
人成為各國駐外大使。但作為譽滿國內外的學術大師,季羨林卻沒有半點架子和派頭。但是,他卻受到人們的普遍敬仰。在北大校園里,季羨林經常穿一身洗得發(fā)白的咔嘰布中山裝,圓口布鞋,出門時提著一個
0
代生產的人造革舊書包。他像一個工友,說話平常,總是面帶笑容;他像一個老農,聲音低沉,平易近人。他的家誰都可以推門而入,同他談話,如沐春風,決不會感到緊張局促。
有一天,一位輕護士說起某報正在連載季先生的著作《留德十》,表示很愛看。老爺子馬上把秘書李玉潔找來,吩咐叫人去買,說
“
書是給人看的,哪怕有幾句話對輕人有用了,也值得
”
。這一來轟動了全醫(yī)院,大家都來伸手,還索要簽名本。
“
都給。
”“
買去。
”
季先生發(fā)話說:
“
錢是有價之寶,人家有收益是無價之寶。
”
最后,一趟一趟買了
600
本,也一筆一畫地簽名
600
本。
(
二
)
1917
,
6
歲的季羨林從鄉(xiāng)下的父母家,來到城市濟南的叔父家,叔父雖未受過正規(guī)教育,卻思想開明,有遠見。在季羨林上高小時,他便出錢讓侄子課余去學英語,學古文,一直要到晚上十點才能回家。在清華、在德國哥廷根大學學習的十幾里,他的日程就是學習、吃飯、睡覺,與旅游、晚會、跳舞、娛樂都無緣。
1946
,季羨林回國后經陳寅恪推薦赴北京大學任教,被聘為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為了專心研究,獨自過了
16
,他才把家屬接來。即使
“
文革
”
期間當門房時,他仍然暗自懷揣小紙片,翻譯蜚聲世界文壇的印度兩大史詩之一的《羅摩衍那》。而他平生最艱巨的兩部書,長達
80
萬字的《蔗糖史》和長達數(shù)十萬字的吐火羅文(焉耆文)的《彌勒會見記劇本》的譯釋,都是在耄耋之完成的。為了寫《蔗糖史》,在長達兩的時間中,八十幾歲的季老每天都要跑一趟圖書館,風雨無阻。
“
只要有一口氣就得干活
”
,從入院第一天起,季先生就把辦公室搬到醫(yī)院來了。凡輸液,必伸左手,留下右手寫東西。滴水石穿,一部《病榻雜憶》就這樣漸漸出來了;由于眼睛必須保護不能再看電視,季先生特別重視讀報,他訂閱了
13
份報紙和若干大學的校報,《參考消息》的大字版他篇篇必讀,有時由李玉潔或護士念給他聽。
(
三
)
季老曾說:
“‘
真情、真實、真切
’
是我做人做事的原則。
”
他對事真,對物真,對情真。在《留德十》這部回憶錄中,他真誠地披露了自己三十歲時一段鮮為人知的情事:在德國時,他和德國姑娘伊姆加德因為給論文出清樣,有過一段戀情。與伊姆加德結合,自己未來的生活或許是幸福美滿的。但這樣一來就意味著對妻子兒女的背叛,意味著把自己的親人推向痛苦的深淵。盡管置身于包辦婚姻中,季羨林最后決定,為了不傷害或少傷害別人,還是由自己來咽下這顆苦果。他想,伊姆加德還輕,她以后還會碰到意中人。據說,伊姆加德小姐終身未婚。季羨林還以敢講真話而聞名。早在
1986
,他就寫了《為胡適說幾句話》一文,震驚文壇。當時胡適還是個
“
反面教員
”
,人人談
“
胡
”
色變,無人敢涉足這一
“
禁區(qū)
”
,有朋友勸他不要寫這樣的文章,風險太大。季羨林認為,由于胡適在中國現(xiàn)代學術史上的重要地位,胡適的評價問題就不僅僅是一個人的評價問題,而是一件涉及到許多重大學術問題的大事。自己有必要站出來說話,把真相告訴大家,還胡適以真面目。他的文章發(fā)表后,得到學界的普遍肯定和響應,開啟了重新評價百學術史的先河。
(
四
)
前些日子,外省有一位學者在某報撰文,指責季羨林先生
“
自封大師
”
云云。季先生聞說后如往日一般平靜,說:
“
人家說得對,我本來就不是什么大師。只不過我運氣好,好事都往我這兒流。
”
他說:
“
我就兩條,愛國和勤奮。我總覺得自己不行,我是樣樣通,樣樣松。
”
見李玉潔不服氣,季先生就叫她端正態(tài)度,并說:
“
人家說得對的是鼓勵,說得不對是鞭策,都要感謝,都值得思考。即使胡說八道,對人也有好處。就怕一邊倒的意見,人就暈了。
”
他特別能看到別人的優(yōu)點,贊揚起來從不吝嗇。在《我眼中的張中行》中,季先生稱張先生
“
是高人、逸人、至人、超人。淡泊寧靜,不慕榮利,淳樸無華,待人以誠。
”“
我常常想,在現(xiàn)代作家中,人們讀他們的文章,只須讀上幾段而能認出作者是誰的人,極為稀見。在我眼中,也不過幾個人。魯迅是一個,沈從文是一個,中行先生也是其中之一。
”
難得一位大學者對另一位大學者如此欣賞。季羨林先生把他對張先生的欽佩之處老老實實告訴讀者,一副甘拜下風的若谷虛懷。用季老自己的話來說:
“
近季羨林走俏
”
。然而,光環(huán)和浮名并不能幫助人們理解季羨林,理解他的平淡和孤寂,理解他拒絕
“
一代宗師
”
的稱號。
“
什么
‘
一代宗師
’
,好像聽著不入耳。
”
季羨林這樣反應。問他:
“
如果給您下一個定義,應該是什么
?”
他說:
“
我是北大教授,東方學者。足夠了。
”
季老很喜歡顧炎武的兩句詩:
“
蒼龍日暮還行雨,老樹春深更著花
”
。季老謙虛地說:
“
我哪敢自比為蒼龍?比做老樹,也許還是可以的。不管怎樣,我還是想再行一點雨、再著一點花的。
”
(節(jié)選自《令人感動的英雄人物傳記》)
(
1
)下列對傳記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shù)膬身検牵ǚ郑?br />A
.季羨林是農民的兒子,從小沒有受到很好的教育。他的叔父雖未受過正規(guī)教育,卻思想開明,有遠見,在季羨林上高小時,他便出錢讓侄子課余去學英語,學古文。
B
.季老先生在解放軍總醫(yī)院住院時,因為很快在醫(yī)院與醫(yī)護人員建立起了親密無間的關系,因此不僅處之泰然,還自謂早已達到
“
悲歡離合總無情
”
的境界。
C
.季老曾說:
“‘
真情、真實、真切
’
是我做人做事的原則。
”
他對事真,對物真,對情真,真誠地披露了自己三十歲時一段鮮為人知的情事。
D
.外省有一位學者在某報撰文,指責季羨林先生
“
自封大師
”
,季羨林聽后很平靜,足見其心胸開闊;他突破
“
禁區(qū)
”
,為胡適說話,體現(xiàn)其重友誼的品格。
E
.季羨林先生在平淡的待人接物、日常小事中顯示出人性的高貴,他為人所敬仰,不僅因為他的學識,還因為他的品格。
(
2
)季老的一生是勤奮的一生,文章中是如何體現(xiàn)的?請分條簡要概括。(
6
分)
(
3
)作為譽滿國內外的學術大師,季羨林卻沒有半點架子和派頭,文中是怎樣表現(xiàn)這一點的?請簡要概括。(
6
分)
(
4
)有文章用
“
靜水流深
”
來評價季羨林先生,你如何理解這樣的評價?請結合文本,談談你的體會。(
8
分)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整理
12
.(
1
)(分)
C
項
3
分,
E
項
2
分、
A
項
1
分;答
BD
不給分。(
A
項,
“
從小沒有受過很好的教育
”
的說法太籠統(tǒng)。
B
項,強加因果,文中并沒有這樣表述。
D
項,
“
重友誼
”
于文無據。
(
2
)(
6
分)
①
季羨林上高小時,叔父讓他課余去學英語,學古文,一直要到晚上十點才能回家。
②
在大學學習的十幾里,他的日程就是學習、吃飯、睡覺。
③
在北京大學任教期間,為了能專心研究,獨自過了
16
。
④
“
文革
”
期間,仍然堅持翻譯了《羅摩衍那》。
⑤
耄耋之完成了他平生最艱巨的兩部書的譯釋。
⑥
病中,季先生就把辦公室搬到醫(yī)院來,堅持寫作、讀報。(學生答題時只要答出其中的四個方面就可以給滿分,
6
分)
(
3
)(
6
分)
①
季老住院期間,與醫(yī)護人員、病友及其病友的家屬相處得親密無間,互相關心,如同家人。
②
季老穿著樸素,說話平常,總是面帶笑容,聲音低沉,平易近人。
③
季老讓人買來
600
本《留德十》,并一一贈送和簽名。
(學生答題時只要圍繞這三個方面即可酌情給分,一個方面
2
分)
(
4
)(
8
分)理解
“
靜水流深
”
:
①
表面平凡無奇,但心中存有大智慧。
②
地位高,姿態(tài)低。
③
學問精深,不肆張揚。
④
很有學識,為人低調。
⑤
感情真摯,從容淡定。
結合文本內容分析:
①
季老作為譽滿國內外的學術大師,卻沒有半點架子和派頭,與輕人、醫(yī)護人員等和諧相處,平易近人。
②
季老的一生是勤奮的一生,他對學問的那種執(zhí)著與鉆研,令人十分敬仰。
③
懷真情,說實話。
“
真情、真實、真切
”
是季老做人做事的原則,他對事真,對物真,對情真,敢于做個真實的人。
④
學問高、地位高,卻寬人嚴己。他特別能看到別人的優(yōu)點,贊揚起來從不吝嗇;對己卻十分謙虛,平淡中顯出他人性的高貴。
(理解
“
靜水流深
”
的觀點,能抓住其中一方面,
2
分;能結合文本內容分析,談自己的體會,
6
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給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407163.html
相關閱讀:《斷橋的虛與實》閱讀答案
《惜別櫻桃園 童道明》閱讀答案
張曉風《從你美麗的流域》閱讀答案
文學類文本閱讀(15分)《雪野里的精靈(李存葆)》
《菱草》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