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云武
乘船而行,每每靠近城鎮(zhèn),常常能發(fā)現一座塔。眼下泛舟武水到沈從文故鄉(xiāng)鳳凰去,果然看見有座古塔突兀于小鎮(zhèn)的高坡之上。那塔頂上長著一棵壯碩的樹,正面看像一團綠色的云,側面看像老人的頭。
船泊碼頭,便要去仔細看這幅山水潑墨,它是一座七層古塔,雖然已老態(tài)龍鐘,不單磚石風蝕斑駁,而且所有的塔角翹檐都已破損殘缺,僅僅剩下三只寂寞的風鈴,但已啞然失聲,惟有被香燭熏烤得髹黑的塔門及殘存于地縫里的灰燼,才表明也還有人來此祭祀,因此我想,它的存在不過是一個凝固了的歷史故事罷了,在湘西山區(qū),這樣的故事也還多著呢。
然而我執(zhí)意要弄清除那塔上的樹為什么如此蓊郁如蓋,它如何得以生存。于是,便匍匐著攀援石梯而上。塔內盤道狹窄,因為空氣潮濕石壁布滿青苔的緣故,為防止滑倒,爬至第四層即不敢再貿然上去了。好在這一層有四個拱門可供旅人?望,且石板清涼,所以趁著休息之機欲和古塔作無聲的溝通。
這是有陣陣涼風吹來,冥冥之中,但聽見塔內塔外眾多鳥雀的鳴叫。那生靈的叫喚涌動著,如潮汐此起彼伏。塔外吼吼喳喳的聲顯得分外急促,充滿焦慮之情。我起初只是詫異,后來才理解到,原來那些飛鳥似乎發(fā)現我騷擾了它們的地盤,急欲驅逐我這個不速之客。我甚至感覺盤旋于塔外的鳥雀全部都死勁地扇動翅膀向我撲將而來,呼呼生風。其中竟然有幾只勇猛者穿越空蕩的拱門,俯沖于我的頭頂之上。
我從來沒有見過如此充滿靈性的飛鳥。就在我急欲逃遁而下時,忽然又聽得塔的上面三層鳥類的聒噪一片慌亂,但音量比較微弱,仔細辨析,我想,那也許是棲息于塔內的幼鳥和昏老之雀盼求食物或乞望愛憐之鳴,其嚶嚶之聲令人不勝惻然,想象它們渴求布施張大尖嘴或鼓動羽翼的艱難情狀,我后悔不該爬上塔來尋密探奇,侵犯了它們的家園,擾亂了烏亦家族的和平與寧靜。烏亦有情,他們的互相關心和對挑釁者的警覺,已從那個塔外憤怒的拍翅和塔內的哀鳴體現出來,我本無心,無意,鳥類卻感覺我有心,有意。剎那平常行為竟變成相續(xù)肆虐,罪過罪過。
我立馬產生一種負疚感,在徹悟中摸索盤道退下塔去,這時,我發(fā)現所有的磴石都積有多少不一的鳥糞,有些還粘連這羽毛,就在我縮著腿弓下身退下時,無意中發(fā)現塔壁的縫隙里鼓冒一束樹根,死死地
①
(扎、長、嵌)在青苔之中,再環(huán)顧四周,依然見著攀附于石壁上的根蔓,或粗壯或瘦削,宛若蛇虬,相互
②
(連、纏、擰)在一起。有些樹根還伸展綠瑩瑩的卷須,成為根上之根,亮晶晶的水珠
③
(掛、沾、滴)在上面,塔內如閃著點點星光,我越是向下摸索,那須蔓越見龐雜,登塔時為一覽頂端風景之快,不曾留意身邊之奇,現在才覺得忽略的風景身邊也有?梢娙嗽谶M退時都萬萬馬虎不得。果然,待我最后鉆出塔門,那一叢叢裸露的根須全都展示于塔基周圍。
這是一幅多么不屈不撓、元氣飛動的自然景象啊,圍繞古塔轉了一圈,終于覺察古塔是被樹根湊用著、裹纏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古塔完全被樹根抬舉起來。倘若沒有眾多的樹根以其頑強之力護衛(wèi)這座物,這本無生命的石頭恐怕早已瓦解坍塌于荒野下。
我為這一發(fā)現而感動。但是,當我在琢磨中復又抬起頭時,仰望高聳于塔上的一團綠蔭以及翱翔在它周圍的鳥兒,我的心頭更為之一亮,我分明感覺飛鳥才是給這樹、這塔以生存的施與者;厥孜以谒䞍鹊恼麄過程,下在是因為塔內堆各的鳥糞給盤根錯節(jié)的根蔓提供了必要的養(yǎng)分,使細小的根莖不斷延伸。而且推而遠之,這存活頂的綠色華蓋,也不知道是依仗何何月何只鳥雀,就是那只玄冥之鳥銜落于塔頂的樹種造就了
這棵樹的最初生命,日復一日,由于樹的根須不斷滲入塔的縫隙吸取大地的精華,于是又營造了塔內濕潤的空間。鳥、樹和塔是如此的相互廝守,依存,南哥難舍,最終在天地之間頂托了一道?麗的風景與和諧統一的煌煌氣象,這是天意?這是緣分?我?guī)缀跻p手合十向這座古塔頂禮膜拜了。
依依不舍告別這座不知名的古塔,我登船飄向鳳凰,問船員,這塔上的樹留下什么傳說,他們也不明白,或說樹鳥連理、相依相偎,像恩愛執(zhí)著的夫妻,或說那塔是守護鳳凰城的忠誠衛(wèi)士,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他們都為鳥的布施、樹的精誠。他的圓融而心懷崇敬,船員的說法雖極為簡單,但給我的思索卻很多,因為眼前之景道出了自然萬物的親切默契,它向人們展示的是一個隨順自然,一切皆真,物我通融,寧靜致遠的生命畫面,于是,我忽然覺得這塔,這樹,這鳥,這山,這水,這舟,都留著沈從文筆下的萬種風情。
——
選自《中華散文百人百篇》.
略有刪節(jié)
16.
本文第2
自然段中古塔的“
老態(tài)龍鐘點”
體現在哪些方面?請加以概括。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是什么?(4
分)
17
.作者原本打算登到塔頂,為什么中途而返?(3
分)
18.
請為第六自然段空缺處分別選擇一個最為恰當的詞。(3
分)
19.
請細讀最后一的自然段,寫一段80
字以內的賞析性文字。(5
分)
20.
根據本文內容,你認為是否有必要更換文章題目?若無必要,請說明理由。若有必要,請你出新的題目。(2
分)
21.
下列對本文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4
分)
A.
本文敘寫了作者探訪路上的樹的所見所感,思路清晰,結構嚴謹,蘊含了一定的哲理。
B.
作者在第2
自然段中用“
這幅山水
C.
第5
自然段中“
剎那平常行為竟變成相續(xù)肆虐”
,表明人類屢屢冒犯自然,揭示了要保護生態(tài)平衡的文章主旨。
D.
本文從視覺、聽覺角度,運用虛實結合的手法,描寫了富于靈性的鳥雀,表現了作者它們的理解和尊重。
E.
本文和沈從文的《邊城》一樣,
描繪了“
世外桃源”
一般的詳細生活和自然風光,語言平實簡明。
參考答案:
16.
答案:磚石斑駁
塔角翹檐破損殘缺
風鈴失聲
為后文寫塔、樹、鳥和諧共生作鋪墊。
解析:本題考查篩選文中信息和分析表達技巧。這個段落的“
雖然已老態(tài)龍鐘,不單磚石風蝕斑駁,而且所有的塔角翹檐都已破損殘缺,僅僅剩下三只寂寞的風鈴,但已啞然失聲”
是有效信息區(qū)間,抓住這部分中描寫性語句,并確定關鍵詞,就可以組織答案。寫作意圖可從鋪墊、伏筆、點題、扣題、揚抑、過渡等方面考慮。
17.
答案:①
因有青苔,防滑倒;②
躲避鳥的襲擊;③
避免再擾亂鳥的和平與寧靜。
解析:本題考查篩選、概括文中信息。
第三段由“
塔內盤道狹窄,因為空氣潮濕石壁布滿青苔的緣故,為防止滑倒,爬至第四層即不敢再貿然上去了。”
一句,提出關鍵詞句即可;
第四段根據“
原來那些飛鳥似乎發(fā)現我騷擾了它們的地盤,急欲驅逐我這個不速之客。……
其中竟然有幾只勇猛者穿越空蕩的拱門,俯沖于我的頭頂之上。”
一句概括即可
第五段由“
聽得塔的上面三層鳥類的聒噪一片慌亂,……
我后悔不該爬上塔來尋密探奇,侵犯了它們的家園,擾亂了烏亦家族的和平與寧靜。”
幾句可以提煉出第三條答案。
18.
答案:嵌
纏
掛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散文語言的鑒賞能力。
“
嵌”
字生動形象地寫出“
一束樹根”
呈“
束狀”
地死死地勒入“
青苔之中”
的情狀。
“
纏”
字寫出“
攀附于石壁上的根蔓”
遒勁有力,彎彎曲曲,多而交纏的狀況。
“
掛”
字寫出“
綠瑩瑩的卷須”
上“
亮晶晶的水珠”
晶瑩欲滴的情狀。
19.
答案 ①
借助傳說,進一步領悟到世間萬物和諧共生的道理,升華了主題;
②
船員的話增添了浪漫色彩;
③
運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
④
聯想沈從文,首尾呼應。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散文的綜合鑒賞能力。
對于一個語段的鑒賞可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展開。內容方面,考慮對主題的作用,或深化、或升華,考慮對文章風格的影響。形式方面,可以考慮結構的過渡、呼應、扣題、總收等,可以考慮語言的使用技巧,或修辭、或描寫角度等等。
20.
答案:
無必要。
理由:①
以“
塔上的樹”
為題,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
②
樹是引起作者登塔和發(fā)現塔、樹、鳥三者和諧相融的起因。
有必要。
理由:擬題要求;符合文章內容,有文采。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容,把握文章主題。此題一定要要聯系全文,以寫作目的、寫作主題為主要依據。言之成理即可給分。
21.
答案:C E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與評價文學作品。C
項考查了理解文中重要語句的含義的知識。思考時要注意語境,通過句間的邏輯關系理解各句的來龍去脈。 E
項考查主題與評價,敘寫了作者探訪路上的樹的所見所感,思路清晰,結構嚴謹,蘊含了一定的哲理,并非“
描繪了“
世外桃源”
一般的詳細生活和自然風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417877.html
相關閱讀:《秋天的心 林清玄》閱讀答案
《野草 麗尼》閱讀答案
高考(新課標卷)--實用類文本閱讀《下筆不覺師造化》閱讀答案
《聽朗誦 孫犁》閱讀答案
《誰是誰的痛》閱讀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