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戀歌
宋文榮
①
誰能罄盡你在我心中的感覺和分量呢?即或是你,能嗎?牡丹!
②
調(diào)一筆花青,沿葉莖畫下,清水一點點洇染,待干后平涂花青藤黃所調(diào)的綠,這是你纖纖玉掌般的葉。那么,我怎么描繪你嬌嫩的容顏?
張敞一樣細細勾勒你的眉目,胭脂或者曙紅一層一層洇染你雙頰一樣的瓣兒,石綠深紅勾花心,藤黃鈦白點花蕊——
一定要亮,就像凡高畫向日葵,嫌金色不夠亮,中心的顏色都堆起來了!
③
戀著牡丹,就不能不想到洛陽。清人李汝珍小說《鏡花緣》里講:武則天做了皇帝后,有次臘月間和太平公主、上官婉兒等宴飲,喝醉了酒,要去上林苑賞花,那隆冬時節(jié)別說花,連賞個青葉兒都難。武則天惱羞之下醉筆草草下了一道圣旨:明朝游上苑,火急報春知。花須連夜發(fā),莫待曉風吹。花神收到圣旨,不敢怠慢,果然連夜開花,但唯獨牡丹沒有開花。第二天武則天大怒,命人把上林苑上千株牡丹盡數(shù)掘出,架火來燒。還是上官婉兒和太平公主婉轉(zhuǎn)勸止,武則天才沒有盡數(shù)焚燒牡丹,而把這些花株全數(shù)貶至東都洛陽,從此牡丹在洛陽生根、繁盛。
④
當然,這只是小說家編的故事,不能當作史料。但是,唐代喜植牡丹,也有詩為證。李白為楊貴妃寫的三首《清平調(diào)》,就有“
一支紅艷露凝香”“
名花傾國兩相歡”
等句,傾國傾城的楊貴妃,云鬢上一定簪著牡丹呢。風華絕代的美人,歌舞曼妙,她喜歡那種牡丹呢?不管那種,總是那樣雍容華貴典雅,總能長的君王帶笑看。
⑤
由此看來,唐代都城貴族是非常喜歡牡丹的。牡丹花開時節(jié),繁花似錦,燦爛輝煌。在大唐盛世,全國上下無不為之傾倒。唐代詩人劉禹錫不禁贊譽:“
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
。更有皮日休寫牡丹的好詩:“
落盡殘紅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競夸天下無雙艷,獨占人間第一春”
。自唐以來,牡丹代表了吉祥幸福、繁榮昌盛。武則天稱帝以后東都洛陽為神都,也許牡丹在洛陽的繁盛還真與她有關(guān)系呢。
⑥
其實,牡丹在中國的栽種歷史遠比這長!对娊(jīng)·
鄭風·
溱洧》: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牡丹在詩經(jīng)時代是被稱為“
木芍藥”
的,因為在植物學中牡丹和芍藥同屬于“
芍藥科”
,她們花、葉、香都相似,只不過芍藥是草本植物,而牡丹是木本植物。青男女,借芍藥以表達愛意的,也許就是牡丹呢。
⑦
牡丹的香,與眾花不同。茉莉是清,最易窨茶;桂花是甜,適于糕餅;而周敦頤給與他最心愛的蓮,是“
香遠益清”
的評價。《紅樓夢》里,“
曉露清愁”
的出水芙蓉是林妹妹,“
花開富貴”
的艷麗牡丹是寶姐姐。就二人來論,誰高誰下?恐難分軒輊。但紅樓夢里眾女兒,也只有最出色的她們二人配這世上最大最艷的兩種花。那么蓮是“
香遠益清”
,牡丹的香是什么呢?“
國色天香”
太籠統(tǒng)了,很多人認同她的國色,對“
天香”
則頗有微辭。是的,她的香,是一種藥香,濃郁,清苦。她的香,只給欣賞的人。
⑧
國色,予人;天香,予己!
16
.文中對牡丹的稱謂有什么變化?不同的稱謂有什么不同的作用?(4
分)
16
.①②
段使用第二人稱(呼告、擬人的手法)(1
分),后面直接稱呼“
牡丹”
(1
分)。前者拉近作者(讀者)與牡丹之間的距離,便于直抒胸臆,強烈表達對牡丹的喜愛之情(1
分);后者便于客觀真實地寫出牡丹的文化內(nèi)涵(1
分)。
17
.根據(jù)文意,分條概括牡丹在文中被賦予的傳統(tǒng)文化上的意義。(5
分)
17
.①
牡丹擁有堅貞不屈的風骨;②
牡丹代表著雍容華貴典雅;③
牡丹代表了吉祥幸福、繁榮昌盛;④
牡丹是愛情的信物。(答對一點1
分,兩點3
分,三點4
分,四點5
分)
18
.列舉本文兩種表現(xiàn)牡丹的主要手法,并作簡要賞析。(6
分)
18
.示例一:側(cè)面描寫(側(cè)面烘托、引用)(1
分)。借用古詩文的內(nèi)容和經(jīng)典語句(1
分),表現(xiàn)牡丹的文化內(nèi)涵(1
分)。
或者:側(cè)面描寫(側(cè)面烘托、引用)(1
分)。如③
段借用《鏡花緣》中的故事(1
分),表現(xiàn)牡丹堅貞不屈的風骨(1
分)
示例二:對比(1
分)。⑦
段通過牡丹與茉莉、桂花、荷花等花香的對比(1
分),突出牡丹的香“
是一種藥香,濃郁,清苦”
(1
分)。
示例三:擬人(1
分)。②
段作者把牡丹當作美人描寫(1
分),強烈地表現(xiàn)了對牡丹的喜愛之情(或:形象生動地表現(xiàn)牡丹的形象)(1
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426927.html
相關(guān)閱讀:賈平凹《明月清泉自在懷》閱讀答案
《五月菖蒲》閱讀答案
《荒漠中的葦》閱讀答案
黃永玉《教訓的回顧》閱讀
《漫步在凋零的樹林》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