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生活與同情》閱讀答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議論文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藝術生活與同情 宗白華 ① 藝術的生活就是同情的生活。無限的同情對于自然,無限的同情對于人生,無限的同情對于星天云月,鳥語泉鳴,無限的同情對于生死離合,喜笑悲啼。這就 藝術生活與同情

宗白華

藝術的生活就是同情的生活。無限的同情對于自然,無限的同情對于人生,無限的同情對于星天云月,鳥語泉鳴,無限的同情對于生死離合,喜笑悲啼。這就是藝術感覺的發(fā)生,這也是藝術創(chuàng)造的目的。

同情是社會結(jié)合的原始,同情是社會進化的軌道,同情是社會協(xié)作的原動力。我們?yōu)槿松蛏习l(fā)展計,為社會幸福計,不可不謀人類“
同情心”
的涵養(yǎng)與發(fā)展。哲學家和科學家,兢兢然求人類思想見解的一致,宗教家與倫理學家,兢兢然求人類意志行為的一致,而真能結(jié)合人類情緒感覺的一致者,厥唯藝術而已。一曲悲歌,千人泣下;一幅畫境,行者駐足,世界上能融化人感覺情緒于一爐者,能有過于美術的么?美感的動機,起于同感。我們讀一首詩,如不能設身處地,直感那詩中的境界,則不能了解那首詩中的美。我們看一幅畫,如不能神游其中,如歷其境,則不能了解這幅畫的美。我們在朝陽中看見了一枝帶露的花,感覺它生命的新鮮,生意的無盡,自由發(fā)展,便覺得有無窮的不可言說的美。

譬如兩張琴,彈了一琴的一弦,別張琴上,同音的弦,方能共鳴。自然中間美的諧和,藝術中間美的音樂,也唯有同此弦音,方能合奏。所以,有無窮的美,深藏若虛,唯有心人,乃能得之。但是,我們心琴上的音樂,本來色彩無窮,一個藝術家果能深透心理,扣著心弦,聊歌一曲,即得共鳴。所以藝術的作用,即是能使社會上大多數(shù)的心琴,同入于一曲音樂而已。

這話怎講?我們知道,一個學術思想,這很不難得全社會的贊同。因為思想,可以根據(jù)事實,解決是非。我們又知道,一個事業(yè)舉動,也不難得全社會的同情。因為事業(yè),可以根據(jù)利害,決定從違。這兩種都有客觀的標準,不難強令社會于一致。但是,說到情緒感覺上的事,卻是極為主觀,很難一致了。我以為美的,你或者以為丑。你以為甘的,我或者以為苦。并且,各有其實際,決不能強以為同。所以,情緒感覺,不是爭辯的問題,乃是直覺自決的問題。但是,一個社會中感情完全一致,卻又是社會的缺憾與危機。因為“
同情”
本是維系社會最重要的工具。同情消滅,則社會解體。

藝術的目的是融社會的感覺情緒于一致,是謀社會同情心的發(fā)展與鞏固。譬如一段人生,一幅自然,各人遇之,因地位關系之差別,感覺情緒,毫不相同。但是,這一段人生,若是描寫于小說之中,彈奏于音樂之里,這一幅自然,若是繪畫于圖冊之上,歌詠于情詞之中,則必全社會的注意與同感,而最能使全社會情感蕩漾于一波之上者,尤莫如音樂。所以,中國古代圣哲極注重“
樂教”
。他們知道,音樂能調(diào)和社會的情感,堅固社會的組織。

不單是藝術的目的,是謀社會同情心的發(fā)展與鞏固。本來,藝術的起源,就是由人類社會“
同情心”
的向外擴張到大宇宙自然里去。因為自然中也有生命,有精神,有情緒感覺意志,和我們的心理一樣。你看一個歌詠自然的詩人,走到自然中間,看見了一枝花,覺得花能解語,遇著了一只鳥,覺得鳥亦知情,會著了一叢小草,一片蝴蝶,覺得也能互相了解,悄悄地說他們的情、他們的夢、他們的想望。無論山水云樹、月色星光,都是我們有知覺、有感情的姊妹同胞。這時候,我們拿社會同情的眼光,運用到全宇宙里,覺得全宇宙就是一個大同情的社會組織,什么星呀、月呀、云呀、水呀、禽獸呀、草木呀,都是一個同情社會中間的眷屬。這時候,不發(fā)生極高的美感么?這個大同情的自然,不就是一個純潔的高尚的美術世界么?詩人、藝術家,在這個境界中,無有不發(fā)生藝術的沖動,或舞歌或繪畫,或雕刻創(chuàng)造,皆由于對于自然,對于人生,起了極深厚的同情,想將這個寶愛的自然,寶愛的人生,由自己的能力再實現(xiàn)一遍。

藝術世界的中心是同情,同情的發(fā)生由于空想,同情的結(jié)局入于創(chuàng)造。于是,所謂藝術生活者,就是現(xiàn)實生活以外一個空想的同情的創(chuàng)造的生活而已。

(選自宗白華《美學散步》,有刪改)
12
一l3
題為選擇題.請在答題卡“
選擇題答題區(qū)"
作答。(12
題選對一項給2
分,選對兩項給5
分,多選不給分)
12
.下列說法,符合文意的兩項是(5
分)
A.
藝術的作用,就是能使社會上所有人的情緒感覺達成一致。
B. “
同情”
是維系社會最重要的工具,但也不能追求全社會感情完全一致。
C
.中國古代圣哲認為只有音樂才能調(diào)和社會的情感,堅固社會的組織。
D
.藝術的起源與藝術的目的都與人類社會的“
同情心”
有關。
E
.藝術生活與現(xiàn)實生活的區(qū)別在于有沒有空想。
13
.根據(jù)文意,下列推斷中合理的一項是 (3
分)
A
.因為哲學家和科學家追求人類思想見解的一致,所以不能謀求人類情緒感覺的一致。
B
.我們讀一首詩,只要能設身處地,直感那詩中的境界,就一定能了解那首詩中的美。
C
.藝術家如果對自然、人生起了深厚的同情,想將自然、人生由自己的能力再實現(xiàn)一遍,就會產(chǎn)生藝術的沖動。
D.
同情的發(fā)生由于空想,同情的結(jié)局入于創(chuàng)造,所以有了空想就一定會有創(chuàng)造。
14
.同情與藝術生活有怎樣的關系?(4
分)
15
.《黃河大合唱》是“
人民音樂家”
冼星海于1939
創(chuàng)作的著名作品,該作品以黃河兩岸人民的英勇斗爭為題材,表現(xiàn)了在抗日戰(zhàn)爭代里,中國人民的苦難與頑強斗爭,對當時的抗日戰(zhàn)爭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請從藝術的目的的角度,簡要分析該作品怎樣體現(xiàn)了“
同情”
。(4
分)
參考答案:
12.B D
(A
項出自第三段,“
所有人”
范圍擴大,原文是“
使社會上大多數(shù)的心琴,同入于一曲音樂”
;C
項出自第五段,“
只有音樂”
說法過于絕對化;E
項出自第七段,原文是說“
所謂藝術生活者,就是現(xiàn)實生活以外一個空想的同情的創(chuàng)造的生活”
。)
13
.C
(A
項出自第二段,前句現(xiàn)象與后句結(jié)論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B
項出自第二段,原文說“
如不能設身處地,直感那詩中的境界,則不能了解那首詩中的美”
,選項把必要條件替換成充分條件;D
項出自第七段,原文說“
同情的發(fā)生由于空想”
,并不等于說有了空想就有創(chuàng)造。)
14
.同情是藝術感覺的起源,藝術的起源,就是由人類社會“
同情心”
的向外擴張到大宇宙自然里去;(2
分)同情也是藝術創(chuàng)造的目的,藝術的目的是融社會的感覺情緒于一致,是謀社會同情心的發(fā)展與鞏固。(2
分)
15
.藝術的目的是融社會的感覺情緒于一致,是謀社會同情心的發(fā)展與鞏固。(觀點1
分)《黃河大合唱》創(chuàng)作于抗日戰(zhàn)爭代,目的是喚起中華兒女奮起殺敵誓死保衛(wèi)祖國的民族意識,激發(fā)中華兒女的愛國主義情感,增強中華兒女抗日必勝的信心和決心,所以對當時的抗日戰(zhàn)爭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分析3
分,意思對即可)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442088.html

相關閱讀:季羨林《謙虛與虛偽》閱讀答案
何中華《由“儒”字說開去》閱讀答案
《說深刻》閱讀答案
《中國文人藝術家的癡狂》閱讀答案
國家、母親及男權(quán)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