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開嶺
①
華夏先民的棲息史,五千的村野炊煙,就這么飄飄裊裊,在“
鋤禾日當(dāng)午”
的揮汗和“
唧唧復(fù)唧唧”
的織聲中,走到了二十世紀(jì)。
②
恐怕誰也沒想到,突然,它像滴空了水的漏鐘一樣,停了。城市,徹底步入男不耕女不織的“
大脫產(chǎn)”
時代。鄉(xiāng)村,耕雖依舊,織卻消匿。對“
織女”
的蒸發(fā),我略感惋惜。古織,說個我們熟悉的情境吧——
③
我記得少時,中國女人的懷里都有一團(tuán)毛線,須臾不離,像抱著嬰兒。當(dāng)一位女性在為戀人、丈夫、孩子織一件毛衣,、圍巾或襪子時,她用手指和棒針、用密密麻麻的經(jīng)緯和幾個月聚精會神——
所完成的僅僅是一個物嗎?當(dāng)然不,這更像一場無聲的抒情。她用溫婉和柔韌,用細(xì)膩和漫長,用遐想和勞累,實(shí)現(xiàn)了一樁女性獨(dú)有的心愿。每一針、每一環(huán),都是一記筆劃、一個字眼,她把所有心思都織了進(jìn)去,融入這件最貼身的東西里去了。這比花要美,比甜言蜜語動聽,比珠寶首飾貴重。
④
那是個不嫌“
慢”
的時代。那是個用手工抒情的時代。那個時代的女人,都會留下一枚標(biāo)志:食指和中指的上部略顯糙厚。她們是美麗聰慧的女人,多情而勤奮的女人,懂得“
織”
的元素和成分,懂得“
親手”
的含義,懂得用“
繁瑣”“
辛苦”
構(gòu)造一件貼身之物意味著什么。她們享受這個過程,感動別人,也感動自己。
⑤
一梭一縷一寸癡,絲絲編就陽春意?椀谋澈,你總隱約看到那個字:情。無論春染梢頭的豆蔻、賢妻良母的人婦,還是離愁黯景的癡妾、發(fā)婚姻牢騷的怨女,手中都有一情感道具:飛梭、織機(jī)或繡針。
⑥
在《孔雀東南飛》中,有一段自白:“
十三能織素,十四學(xué)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
這是一個普通少女的成長簡歷和才藝檔案。蠶、織、裁、縫、繡——
乃天下女子的技能必修課。即便家境再優(yōu),鳳嬌名媛,頂多免去蠶紡之苦,纖繡之靈則不可少。換言之,即消弱體力勞動,深化腦力勞動。我不以為此乃封建糟粕或性別壓迫,我覺得這是人生美學(xué),乃女性的主動選擇和天賦所賜,乃女性靈魂之閃光?椀囊隆⒓{的襪、繡的巾,可浸的是情、是意,是對生活的憧憬和幸福感。密密麻麻的線腳、纖巧靈盈的游走,織就的是女子的美和美德。
⑦
我一直覺得,女子一生總該織點(diǎn)什么,否則有遺憾。不為別的,就因她是妻子、是母親,一個男人、一個孩子,身上若無一件由家中女性親手完成的衣物,至少遜了一份溫馨。對敏感的體質(zhì)來說,靈魂會覺微涼罷。過去常用一詞夸贊女子:心靈手巧。現(xiàn)代女性心靈綽余,手卻未必巧了。
⑧
逢搬家或整理櫥柜,總會翻出幾件舊時的毛衣,皆母親所為。雖穿的機(jī)會少,可總舍不得扔。我知道,這些東西再難復(fù)制了。母親很聰明,兒時總變著花樣給我們兄弟添毛衣,每的流行款和圖案,只要大街上有,她瞅幾眼就會了。母親這輩子織了多少件衣物?數(shù)不清,至少上百件吧。幾前,春節(jié)回家,母親說,這是她最后一件線活了,留給孫子們。第二春節(jié),母親卻還在織,她說再織幾件。
⑨
另一個母織的故事,曾讓我淚流滿面,也是促使我動筆的動力之一。吉林白山一位家境貧寒、以烙煎餅為生的母親,得知自己患絕癥后.15
個月里與死神賽跑,終于為9
歲兒子織完了25
歲前需要的所有毛褲。也許,這位母親想的是,等兒子25
歲時,就能穿上另一個女人織的衣物了吧?
⑩
只是她的這個美好“
織愿”
能實(shí)現(xiàn)嗎?
(選自
第7
期《散文》,有刪改)
15.
第③
段劃線句子在表達(dá)上有什么特色?請分條陳述。(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第⑤
段中“
春染梢頭的豆蔻”
的含義是什么?該句化用的是唐代哪一位詩人的相關(guān)名句?(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文章最后寫到兩位母親,有何作用?(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只是她的這個美好“
織愿”
能實(shí)現(xiàn)嗎?”
請?zhí)骄课恼伦詈笠痪涞膬?nèi)涵。(6
分)
參考答案:中小學(xué)作文閱讀答案網(wǎng)整理
15.
運(yùn)用白描手法,粗線條勾勒女織的溫馨畫面;(2
分)運(yùn)用設(shè)問、排比修辭,贊美女子情有獨(dú)專、融情入織的美好感情。(2
分)
16.
含苞欲放的少女;(2
分) 杜牧(1
分),化用的名句是“
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
(2
分)
17.
(1
)補(bǔ)充交代本文的寫作緣由;(2
)由面到點(diǎn),將“
女織”
具象化,豐富了文章的內(nèi)容;(3
)借助兩位母親形象,表達(dá)對手工抒情時代女性閃光靈魂的謳歌。(每點(diǎn)2
分,共6
分)
18.
(1
)對女織為載體的手工抒情的認(rèn)同;(2
)對絕癥母親美好人性的贊揚(yáng);(3
)對現(xiàn)代女性心靈手不巧的遺憾;(4
)暗示了絕癥母親美好愿望的落空。(每點(diǎn)2
分,答對任意3
點(diǎn)6
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466791.html
相關(guān)閱讀:沈宏《走出沙漠》閱讀答案
《幾度菊花香》閱讀答案
遲子建《看不見的郵差》閱讀及答案
《惜別櫻桃園》閱讀答案
《三色蕎麥》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