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活利用新課標高中英語課文教學

編輯: 逍遙路 關(guān)鍵詞: 高中英語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新課標指導思想要求教師應(yīng)該做教科書的主人,教師應(yīng)從實際出發(fā),靈活而又創(chuàng)造性的使用教科書。使教材具有彈性,教學具有靈活性、開放性和拓展性,以便學生更好的發(fā)揮潛能,發(fā)展個性。

據(jù)新課標指導思想,筆者在利用新課標教材進行教學過程中,對課文閱讀課進行了靈活而又創(chuàng)造性的嘗試。筆者采用如下教學法:

1. 快速閱讀,抓住主題句、關(guān)鍵詞

2. 提出問題,學生小組互動

3. 提出問題、回答問題,全班互動,師生互動

4. 匯總問題、回答,完成對文章的復述。(retelling)

首先,根據(jù)教材主編劉道義教授的建議,通過快速閱讀,對文章整體理解,并學會利用文章的題目和插圖或圖片,把握文章大意,段落大意及關(guān)鍵詞所傳遞的重要細節(jié)信息。

然后,據(jù)上述信息,提出自己的問題。先在小組成員間進行問答練習。并選出小組中認為最佳的問題,為全班互動做準備。通過小組間互動,可以使學生初步了解文章,取長補短,完善自己的理解。

第三步:全班互動。在教師的引導下,小組間展開問答競賽。(一組提問,指定一組回答)。教師適時點出最佳問題和回答。把最佳問題寫在黑板上。

第四步:匯總問題,用“回答”完成對文章的復述。

例如:在第一單元,筆者和學生用了六個問題,完成了對Anne’s best friend 的課文復述。

Q1. Who was Anne’s best friend?

Q2. Why did Anne and her family hide away during World WarⅡ?

Q3. What did Anne put down in her diary while she hid away?

Q4. How did Anne feel about nature before hiding away?

Q5. Why did Anne stay up on purpose one evening?

Q6. Why did Anne no longer like looking at nature through the windows?

在第二單元,筆者和學生用了八個問題,完成了對 the Road to Modern English 的課文復述。

Q1. Why was English spoken in many other countries?

Q2. Why has English changed over time?

Q3. What was the old English like?

Q4. When was the vocabulary of English enriched?

Q5. When was English brought to America and Australia?

Q6. Who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高中政治 changes of English spelling by the 19th century?

Q7. Is English spoken in South Asia now? What about English in China?

在復述中,需要教師提供一些過渡語來指導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復述。同時也為下一步的寫作打好基礎(chǔ)。

在教學了兩個單元之后,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的主動參與仍然不夠。在與學生交談之后了解到,由于課上所給時間短,不能提出有效的問題。于是,筆者對整個課堂教學過程進行了修正。要求學生在課前完成“提問”過程,這樣可以確保小組成員間的練習順利進行。并要求對課文核心詞匯用同義詞替換。(每篇文章3---5個,借助字典完成)

此外,在學習了強調(diào)結(jié)構(gòu)和定語從句之后,筆者要求學生能夠運用從句整合信息,充實對問題的回答。例如:在復習第一、二單元時,對復述的內(nèi)容進行了調(diào)整,利用定語從句把簡單句改成復雜句。

1. Anne was a girl living in Amsterdam, whose family was Jewish.

2. At first, the old English was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English spoken today, which was based more on German than the English we speak at present.

經(jīng)過45分鐘的教學,絕大部分學生能根據(jù)所給出的問題完成對課文的復述。然后,通過課下作業(yè)鞏固----把復述內(nèi)容寫到作業(yè)本上,并上交。為了提高學生的歸納、概括和推理能力,筆者又增加了一項練習。當學生能夠復述文章之后,筆者要求學生用30―50個詞來概括文章大意或從文中得到哪些啟示。這項任務(wù)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需要學生獨立思考,運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同時,也為答閱讀理解題奠定良好基礎(chǔ)。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較好的運用了新課標的理念:發(fā)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在加強對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培養(yǎng)的同時,注重提高學生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

在反思中,筆者也發(fā)現(xiàn)學生的提問技巧存在一些問題。因此,對學生在表述中的語言,要給予及時的幫助指導?梢酝ㄟ^閱讀訓練加以引導。建議學生在提問時參考課文后的comprehension練習。

總之,靈活創(chuàng)造性的利用教材是沒有局限性的,可根據(jù)具體情況適當調(diào)整。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提高了,掌握了所學內(nèi)容,就達到了教學目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78452.html

相關(guān)閱讀:高考英語容易做錯的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