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老杜詩集
氣吞風雅妙無倫,碌碌當年不見珍。
自是古賢因發(fā)憤,非關(guān)詩道可窮人。
鐫?物象三千首,照耀乾坤四百春。
寂寞有名身後事,惟余孤冢來江濱。
【注】①鐫?(juānChán):雕刻,刻畫。②杜甫在代宗大歷五年〔770 〕避亂往郴州依其舅氏崔偉,行至耒(lěi】)陽,因貧病交加,卒于舟中,當時草草葬于耒江邊。
14.以下對本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A.《詩經(jīng)》中的“風”與“雅”大都是寫實的詩篇,王令認為老杜之詩堪與其比肩。
B.杜甫生逢亂世,國家危難,使他在情感上受到巨大的觸動,所以,他的詩就和古代圣賢一樣是因發(fā)憤而作。
C.詩人的生活大多是窮困的,所以,王令認為杜甫的詩是因“窮而后工”,道出了 “詩道”的規(guī)律。
D.“三千”與“四百”都是約數(shù),極言杜甫詩篇牽涉的內(nèi)容廣闊,激勵后世,流傳久遠。
E.王令對大詩人杜甫是非常尊敬的,整首詩的內(nèi)容都是對杜甫及其詩歌作出了高度的評價。
15.請從詩人“讀”的角度入手,結(jié)合全詩,分析作者表達的情感態(tài)度!6分)答案:
14.CE(答C給3分,答E給2分。C.并不是所有的詩人都是“窮而后工”,詩人并沒有認可這樣的“規(guī)律”;E.整首詩不只是對杜甫及其詩歌做出高度評價,還對杜甫的際遇寄予真摯的同情,并代杜甫鳴不平。)
15.①杜詩“氣吞風雅”,詩人對杜甫詩歌的成就作出了高度評價,表達詩人的敬佩之情;
②杜詩因“發(fā)憤”而作,詩人對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流露出發(fā)自內(nèi)心的崇敬;
③杜甫當年“碌碌”,表達詩人 對杜甫的際遇寄予真摯的同情;
④杜甫雖然名垂后世,其詩流傳千古,但畢竟是“寂寞身后事”,詩人代鳴不平。(每點2分,答對三點給6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shici/1143061.html
相關(guān)閱讀:滕賓《中呂】普天樂?翠荷殘》閱讀及答案
李清照《添字采桑子?芭蕉》閱讀練習及答案
《金史?張中彥傳》閱讀練習及答案(附譯文)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閱讀練習及答案
《后漢書?李通列傳》閱讀練習及答案(含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