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張氏隱居二首(其二)
杜甫
之子(1)時相見,邀人晚興留。
霽潭?發(fā)發(fā)(2),春草鹿呦呦。
杜酒偏勞勸,張梨(3)不外求。
前村山路險,歸醉每無愁。
注釋:之子:這個人。指張氏。《詩經(jīng)》:“彼其之子!?發(fā)發(fā):語出《詩經(jīng)》:“?鮪發(fā)發(fā)。”這里形容鯉魚很多,游來游去。語出潘岳《閑居?》:“張公大谷之梨。”
14.下面對詩歌內(nèi)容和藝術(shù)手法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A.首聯(lián)照應標題,又總領(lǐng)全詩。詩人去友人張氏隱居之所拜訪,二人相聚興致極好,友人挽留他吃過晚飯再走。
B.頸聯(lián)中“杜酒”之“杜”與“張梨”之“張”,分別指作者自己和標題中的“張氏”,表現(xiàn)出賓主二人禮尚往來,相聚極歡。
C.這首詩中,詩人杜甫和主人張氏都是極有人情味的人,這從他們雖很少見面,可是一旦相見,主人熱情留客,客人歡飲不拘束,并且真心致謝就能看出。
D.這首詩語言淺近,用典自然。例如領(lǐng)聯(lián)中兩句都使用到了《詩經(jīng)》中的典故,景中含情,承上啟下,故前人評論頷聯(lián)為“三、四驅(qū)遣六藝卻極清秀!
E.這首詩以時間順序來展開,先寫詩人前來拜訪,主人留客;再寫宴席之樂;最后想象歸途,與首聯(lián)相呼應。
15.尾聯(lián)“前村山路險,歸醉每無愁”,既然“險”,為何又“無愁”?請結(jié)合詩歌內(nèi)容,有條理地作答。(6分)
答案:
(二)古代詩歌閱讀(11分)
14.BC(B項,“杜”和“張”在此是雙關(guān)指代,借賓主之姓氏與“杜康”“張公”兩個典故的巧合贊美主人的美酒肴核,所以“禮尚往來”錯;C項,從詩中“時”和“每”兩個字可以得知二人經(jīng)常相聚。)(5分。答出一項得2分,答出兩項得滿分)
15.本應有“愁”。因為張氏隱居郊外,主客二人時常見面,宴飲時間又在晚上,所以客人對歸路的路況之艱險是非常了解的“無愁”,是為了表現(xiàn)宴飲之樂使人忘憂這一主題。借“無愁”表達對主人盛情款待的感謝之情。(6分。每點2分。第一點中應“愁”的幾個原因不要求全部作答,在答案中有所涉及即可得到該點的2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shici/1146708.html
相關(guān)閱讀:饒節(jié)《山居雜頌》閱讀答案附賞析
蘇軾《墨妙亭記》閱讀練習及答案(含譯文)
白居易《憶江南》李煜《望江南》閱讀答案對比賞析
《明史?李夢陽傳》閱讀練習及答案
《十五夜望月》閱讀答案附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