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4
題。
書院二小松
李群玉
一雙幽色出凡塵,數(shù)粒秋煙二尺鱗。
從此靜窗聞細韻,琴聲長伴讀書人。
小 松
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
下列對這兩首唐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A.
李詩首二句,扣緊題目“
二小松”
著筆,以“
出凡塵”
極言小松的神韻,
以
“
秋煙
”
比況小松初生的稚嫩而翠綠的針葉。
B.“
自小刺頭深草里”
的“
刺”
,一字千鈞,不但準(zhǔn)確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點,
而且把小松堅強不屈的性格、勇敢戰(zhàn)斗的精神,活脫脫地勾畫出來了。
C.“
而今漸覺出蓬蒿”
的“
出”
字用得精當(dāng),不僅顯示了小松由小轉(zhuǎn)大發(fā)展變
化的情景,而且在結(jié)構(gòu)上也起了承前啟后的作用:“
出”
是“
刺”
的必然結(jié)果,
也是未來
“
凌云
”
的先兆。
D.“
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兩個“
凌云”
,均指小松。小松尚幼
小,和小草一樣貌不驚人。如能識別出它是“
凌云木”
,而加以愛護、培養(yǎng),
那才是有識見、有意義。
2
.“
松”
作為意象內(nèi)涵豐富。下列詩句沒有表達出詩人高潔品質(zhì)的兩項是(4
分)
A.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fēng)。風(fēng)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冰霜正慘凄,終歲常
端正。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魏晉
·
劉楨《贈從第》)
B.
十五從軍行,八十始得歸。道逢鄉(xiāng)里人,家中有阿誰?遙望是君家,松柏冢
累累。 (漢樂府《十五從軍行》)
C.
修條拂層漢,密葉障天潯。凌風(fēng)知勁節(jié),負雪見貞心。
(梁
·
范云《詠寒松》)
D.
結(jié)根生上苑,擢秀邇?nèi)A池。歲寒無改色,長有倒枝。露自金盤灑,風(fēng)從玉
樹吹。寄言謝霜雪,貞心自不移。 (隋
·
李德林《詠松樹》)
E.
淵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復(fù)何似。
(樂府民歌《子夜四時歌·
冬歌》)
3
.請簡要賞析李詩的尾聯(lián)“
從此靜窗聞細韻,琴聲長伴讀書人”
。(5
分)
4
.在古代詩歌中“
煙”
是一個有著獨特審美價值的意象。“
煙”
以其飄浮、不可捉摸的靈動感,朦朧、遮蓋的虛無感以及迷茫、凄迷而憂郁的詩意,延引出無限聯(lián)想的神秘味道,使人悟到靈趣和妙趣。在我們學(xué)過的古詩文中頻頻出現(xiàn)“
煙”
的意象,陶淵明《歸園田居》描寫村落的炊煙隨風(fēng)飄升“ ① ”
;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開頭形容大海上煙波渺茫“ ② ”
;杜牧《泊秦淮》用“ ③ ”
來描述淡煙寒水、夜幕朦朧的凄迷景象;范仲淹《蘇幕遮·
碧云天》把“
水”
與“
煙”
結(jié)合起來,表現(xiàn)塞外秋景“ ④ ”
;王勃《滕王閣序》說“
潦水盡而寒潭清, ⑤
”
。這些借助“
煙”
創(chuàng)設(shè)的意境確實值得我們細細品味。(5
分)
參考答案:中小學(xué)作文閱讀答案網(wǎng)整理
1
.(3
分) D
2
.(4
分)BE
3
.(5
分)“
從此靜窗聞細韻”
,是寫庭院里的兩株小松,在微風(fēng)中細韻輕送。“
細韻”
一詞,在小松的外表、神韻之外,又寫出它特有的聲音,緊扣題旨,而且和“
靜窗”
動靜對照,交相映發(fā)。“
琴聲長伴讀書人”
的“
琴聲”
緊承第三句的“
細韻”
,并且將它具象化。“
長伴讀書人”
,既充分地抒發(fā)了詩人對小松愛憐、贊美的情感,同時也不著痕跡地補足了題目中的“
書院”
二字。語言質(zhì)樸清新,句連意圓,與前面內(nèi)容結(jié)合構(gòu)成了一個新穎而和諧的藝術(shù)整體。
4
.(5
分)依依墟里煙 煙濤微茫信難求 煙籠寒水月籠沙 波上寒煙翠 煙光凝而暮山紫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shici/394418.html
相關(guān)閱讀:閱讀《秋庭夜月有懷》
《九日渡江》閱讀答案
閱讀《赤壁(水軍東下本雄圖)》
關(guān)漢卿《四塊玉》閱讀答案(附賞析)
蘇軾《南堂五首①(之五)》《縱筆三首③(之二)》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