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xùn)練學(xué)習方法!

辛棄疾《清平樂-博山道中即事》高考詩歌鑒賞閱讀賞析答案解析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詩詞閱讀及答案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清平樂 博山道中即事

辛棄疾

柳邊飛?①,露濕征衣重。宿鷺窺沙孤影動,應(yīng)有魚蝦入夢。

一川明月疏星,浣紗人影娉婷。笑背行人歸去,門前稚子啼聲。

[注] ① ?(kòng),帶嚼子的馬籠頭

8.詞的上片中“宿鷺窺沙孤影動,應(yīng)有魚蝦入夢”一句寫得饒有風味,請簡要分析。(5分)

9.詞的下片描寫了怎樣的一個人?整首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6分)

8.①這首詞描寫了一個很有情趣的畫面:一只白鷺棲宿在沙灘上,不時瞇著眼向沙面窺視;投在沙上的影子也輕輕搖晃,大概是在夢中看見了魚蝦。詞人由宿鷺瞇眼假寐的生動畫面想像到它夢見了魚蝦,想像合理,極富情趣。

9.詞的下片描寫了一位身姿優(yōu)美、性格開朗的浣紗女形象。整首詞表達了詞人對清新淡雅的自然風光的喜愛和對醇厚樸實的民情風俗的贊賞。

賞析

清平樂,詞牌名,原為唐代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雙調(diào),四十六字。上片押仄聲韻,下片換平聲韻。也有全押仄聲韻的!安┥健痹诮饔礼缈h西二十里,山中有清奇的泉石、蒼翠的林谷,還有雨巖、博山寺等名勝古跡。辛棄疾閑居上饒時,曾多次去此山游覽,并寫了多首膾炙人口的記游詞!肚迤綐?博山道中即事》就是其中的一首!凹词隆奔粗甘菍ρ矍暗氖挛、情景有所感觸而創(chuàng)作。全詞如下:

  柳邊飛?,露濕征衣重。宿鷺窺沙孤影動,應(yīng)有魚蝦入夢。一川明月疏星,浣紗人影娉婷。笑背行人歸去,門前稚子啼聲。

  詞作的上片描寫自然景色。詞人首先描寫在山道中夜行中的情景。詞人寫道:“柳邊飛?,露濕征衣重。”“飛?”即策馬飛馳。比如,南朝宋鮑照《擬古》詩之三中寫道:“獸肥春草短,飛?越平陸。” 唐代令狐楚《少行》詩之二中寫道:“等閑飛?秋原上,獨向寒云試射聲。”辛棄疾這兩句的意思是說,驅(qū)馬從柳樹旁邊疾馳而過,柳枝上的露水拂落在行人身上,衣衫就沾濕變重了。這里既說明了山道上柳樹繁密,也說明了山道上露水很重。

  接著寫道:“宿鷺窺沙孤影動,應(yīng)有魚蝦入夢!边@是詞人所見之景。描寫了在行經(jīng)河灘旁邊時,看到了在葦叢中的鷺鷥鳥。從整首詞來說,這是抓住了典型的物象來寫。在詞人的筆下,鷺鷥鳥也很有情趣:葦叢中的鷺鷥鳥在那里打盹,孤單的身影在微微顫動,而這樣的反應(yīng),該是鷺鷥鳥夢中見到魚蝦了吧!情趣源于想象。你看,這兩句多有想象力。詞人運用了聯(lián)想的方法,由鷺鷥鳥的睡而想到夢,由鷺鷥鳥的動而想到夢,由鷺鷥鳥的主食而想到河中魚蝦。這樣,詞人在聯(lián)想中,不但給詞作增添了情趣,而且在動靜結(jié)合中,給讀者以無盡的審美想象空間。

下片寫人。首先寫道:“一川明月疏星,浣紗人影娉婷!薄耙淮ā奔慈,整個一條河!笆栊恰奔聪∠∈枋璧男切。“娉婷”形容女子姿態(tài)美好的樣子。這里,描寫詞人在行經(jīng)溪流附近的村莊時看到的情景。意思是說,在夜深人靜時,溪山沐浴在疏星明月的清光中,輕的婦女在溪邊浣紗;在月光的照耀下,輕的婦女們那美麗輕盈的身影映在水中。其中,詞人運用了“娉婷”一詞,不但描寫了浣紗人和影之美,而且暗示了浣紗人清雅、悠然的品性。

  結(jié)尾寫道:“笑背行人歸去,門前稚子啼聲!薄靶Ρ承腥藲w去”即面帶微笑,背著大伙(浣紗人們)回到家中去!靶腥恕奔匆黄饋淼娜耍ㄤ郊喨藗儯!爸勺印奔春⒆印_@里緊承前兩句而來,描寫了另一番景象。這兩句的意思是說,在寧靜的村舍門前,忽然響起孩子的哭聲,正在溪邊浣紗的母親笑著起身,背著大伙回家去。這里。一個“笑”字,多么富有情趣之美。可以說,這里,不但寫出了母親對孩子的愛,也表現(xiàn)出了這位母親“背行人歸去”的心理。這一幅畫面,承上而來的一個特寫鏡頭,它放大了“浣紗人”形象,通過“笑背行人歸去”的行為,暗示了“浣紗人”的淳樸、善良的情感。

 

  在藝術(shù)上,首先,寫景抒情結(jié)合。正如況周頤《惠風詞話續(xù)編》卷一中說:“詞有淡遠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為高手!逼浯,動靜結(jié)合。比如,“沙灘宿鷺”場面就是如此。再次,語言清新。語言簡潔、清新,意蘊深厚。第四,層次井然。全詞以詞人的行程為次序,逐漸展示詞人的情感。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shici/489247.html

相關(guān)閱讀:《訪秋 李商隱》閱讀及答案
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懷舊》閱讀答案鑒賞賞析高考語文試題解析理
李益《隋宮燕》閱讀答案及賞析
西湖梅 昌谷北園新筍?其一 閱讀答案對比賞析
對月思故山 朱熹閱讀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