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詩詞作品中
,
離別,總是被當作反復歌詠的主題。
“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
,是唐玄宗的凄楚;
“
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
,是柳三變的纏綿;
“
遙想楚云深,人遠天涯近
”
,是朱淑真的幽怨;
“
怕人尋問,咽淚裝歡
”
,是唐婉的酸辛。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古代的離別詩詞,往往涉及一些特定的風物,如設酒餞別,折柳相送,或者吹笳彈琴,吟詩高歌?傮w說來,這些有關離別的意象常常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離別的時間。如李白
“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
(《送孟浩然之廣陵》),王維
“
渭城朝雨?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
(《送元二使安西》)等等。春天是個特殊的季節(jié),萬物復蘇,本來應該是一個充滿生機的季節(jié),但離人卻要就此遠去,帶走了一的希望。所以作為離別的雙方,怎不倍加傷感?當然,離別詩更多的場景摹寫是在秋季。如
“
颯颯秋風生,愁人怨離別
”
(孟郊《古怨別》),
“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
,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
(白居易《南浦別》)等等。當然,從小的時間范圍來講,許多詩人更喜歡把離別與落日、夕陽、暮色聯系在一起,用以表達濃濃的別情。離別的傷感與落日的蒼茫正相協(xié)調,悲涼的環(huán)境正好可以烘托凄涼的離別之情。如
“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
(孟浩然《宿建德江》),
“
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
(崔顥《黃鶴樓》),
“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
(馬致遠《天凈沙
·
秋思》)等等。
再者,離別地點的安排,詩人也有講究。古代的作品,常常寫到灞橋,寫到勞勞亭、長亭、南浦等。灞橋,建于漢代,位于今西安城東
12
公里,是一座頗有影響的古橋。對送行人而言,這是終點;對遠行人來說,這是始點。可以說,在中國古代所有的文學作品中,灞橋是最富有離別氣息的經典意象。
勞勞亭,位于南京城南,是著名的送別之地。在古漢語中,勞勞表示非常憂傷,如成語中就有
“
勞燕分飛
”
之說。
長亭,是古人在大道上專為行人休息所設的亭子,人們常在此送別。柳永
“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
”
,李叔同
“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
的句子便取其離別之意。
南浦,即古南浦郡,其水濱常為古人送別之處。古人常在南浦送別親友,如屈原《九歌
·
河伯》:
“
送美人兮南浦。
”
江淹在《別賦》中說:
“
送君南浦,傷如之何。
”
另外,在離別的景物上,古人常常描寫柳枝、春草、月亮,由于長期大量使用,這些詩歌意象如今已成了離別的代稱。
“
柳
”
諧
“
留
”
音,折柳相贈表示留念、挽留之意,一為不忍分別,二為永不忘懷。再者,柳樹和其他樹木相比,其特點是
“
隨地可活
”
,這正可以拿來祝愿遠別的人,到了異地后,隨遇而安,一切順遂。楊巨源
“
楊柳含煙灞岸春,攀折為行人
”
,劉禹錫
“
城外春風吹酒旗,行人揮袂日西時。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
”
等等,都是這方面的例子。
“
春草
”
也是這樣一種意象,它經常被用在表達送別、相思主題的作品中,成為抒發(fā)離愁別恨的一個載體。李煜《清平樂》中
“
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
,王維《山中送別》中
“
春草明綠,王孫歸不歸
”
等句均有對
“
春草
”
這一意象的涉及。
當然,
“
寒蟬
”“
夕陽
”“
秋雨
”“
陽關
”“
古道
”“
月亮
”“
酒
”
等等也都是與離別有關的意象,這里不再贅述。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shici/494149.html
相關閱讀:《泊歙浦》閱讀答案
《秋夜? 朱淑真》閱讀答案
《過松源晨炊漆公店 (楊萬里)》閱讀答案
《飲湖上初晴雨》閱讀答案
蘇軾《南鄉(xiāng)子?送述古》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