⑵ 班固(公元32—92年),歷史家、辭賦家以及辭賦理論家。史學家班彪之子,字孟堅,扶風安陵人(今陜西咸陽東北)。除蘭臺令史,遷為郎,典校秘書,潛心二十余年,修成《漢書》,當世重之,遷玄武司馬,撰《白虎通德論》,征匈奴為中護軍,兵敗受牽連,死獄中。為歷史家他與司馬遷齊名,作為辭賦家,他與司馬相如、楊雄、張衡合稱兩漢四大家。而作為辭賦理論家,在兩漢是首屈一指和無與倫比的。這不僅表現(xiàn)在他對于前代辭賦理論的批判與革新,而且表現(xiàn)在他對辭賦的深刻認識,形成了完整的體系。班固有關(guān)辭賦的言論集中在三個方面。第一是《兩都賦序》里的作為辭賦家的對辭賦的認識;第二是《漢書》里的作為歷史家的對辭賦的看法;第三是對屈原及作品特別是對司馬相如、揚雄等辭賦作品評價。著有《兩都賦》、《答賓戲》、《幽通賦》等。其中以《兩都賦》最為著名。由于蕭統(tǒng)編纂《文選》列于卷首,而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
⑶ 班昭(約45-約117年)女,一名姬,字惠班。扶風安陵(今陜西咸陽東北)人。東漢史學家,史學家班彪女、班固與班超之妹,博學高才,嫁同郡曹壽,早寡。兄班固著《漢書》,八表及《天文志》遺稿散亂,未竟而卒,班昭繼承遺志,獨立完成了第七表〈百官公卿表〉與第六志〈天文志〉,《漢書》遂成。帝數(shù)召入宮,令皇后貴人師事之,號曹大家(gū)。善賦頌,作《東征賦》、《女誡》。班昭為中國第一個女歷史學家和女辭賦家。她除漢書外,賦,頌,銘,誄,哀辭,書,論等,共十六篇。原有集三卷,大都失傳。
⑷ 張衡(公元78—139年),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zhèn))人,漢族。他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shù)學家、發(fā)明家、地理學家、制圖學家、詩人、漢朝官員,他又是個大文學家、辭賦家,他的《二京賦》曾花了10年的創(chuàng)作功夫,可見其創(chuàng)作態(tài)度的嚴肅。這篇賦不但文辭優(yōu)美,膾炙人口,而且其中諷刺批評了當時統(tǒng)治集團的奢侈生活,其思想性也是比較高的。他在河間相任期時創(chuàng)作的《四愁詩》受到文學史家鄭振鐸先生的高度評價,稱之為“不易得見的杰作”。他的《思玄賦》中有大段文字描述自己升上了天空,遨游于眾星之間,可說是一篇優(yōu)雅的科學幻想詩。除了上述諸文外,遺留至今的還有《溫泉賦》、《歸田賦》等20多篇,都是辭、義俱佳的力作。
⑸ 王延壽(約124—約148年),東漢辭賦家。字文考,一字子山,南郡宜城人(今湖北襄陽宜城人)。楚辭學家、《楚辭章句》作者王逸之子,曾周游魯國。延壽是東漢時代一位特出的文學天才。《后漢書》本傳及李賢注言其生平甚略,年二十余時渡湘水溺死。這位早熟而早夭的慧星式人物,在辭賦史上留下了《魯靈光殿賦》、《夢賦》和《王孫賦》三篇杰作。其中“延壽《靈光》”與“相如《上林》”,“孟豎《兩都》”、“張衡《二京》”等巨制并稱,為他贏得了魏晉以前十家“辭賦之英杰”的殿軍地位(《文心雕龍·詮賦》)。而《夢賦》、《王孫賦》作為賦史上同一題材的開山之作,也是文質(zhì)兼勝,才情特出的名篇。
⑹蔡邕(讀yōng),(公元133-192年),字伯喈(讀jiē),陳留圉(今河南杞縣)人也。東漢文學家、書法家。博學多才,通曉經(jīng)史、天文、音律,擅長辭賦。靈帝時召拜郎中,校書于東觀,遷議郎。曾因彈劾宦官流放朔方。獻帝時董卓強迫他出仕為侍御史,官左中郎將。董卓被誅后,為王允所捕,死于獄中。蔡邕著詩、賦、碑、誄、銘等共104篇。他的辭賦以《述行賦》最知名。 ⑺ 馮衍,生卒年不詳。東漢初期的辭賦家。字敬通,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東南)人。自幼有才,博覽群書,新末入更始政權(quán),后投劉秀。因遭人讒毀,懷才不遇,被廢于家,閉門自保。《顯志賦》作為馮衍的代表作,屬于漢賦中思想內(nèi)容豐富深刻,抒情性很強的一篇作品。它表現(xiàn)了作者忠而見疏后老莊退隱之情萌生的傾向,同時也抒發(fā)了其憤世嫉俗的強烈感情。一生著述賦、誄、銘、說、策等50篇。著名者為《顯志賦》,賦中多用典故,駢偶對仗,用前代名人的遭際,抒發(fā)自己失官的感慨和憤懣!端鍟·經(jīng)籍志》有《馮衍集》5卷,已散佚;明代張溥輯有《馮曲陽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⑻ 趙壹,約生于漢順帝永建年間,卒于漢靈帝中平年間。東漢辭賦家。字元叔,漢陽西縣(今甘肅天水南)人。體貌魁偉,美須眉,恃才傲物;、靈之世,屢屢得罪,幾致于死。友人救之,遂作《窮鳥賦》答謝友人相助。并作《刺世疾邪賦》抒發(fā)憤懣之氣。原著有賦、頌、箴、誄、書論及雜文共16篇,總為《趙壹集》2卷,宋以后失傳,F(xiàn)存的著作,據(jù)清人嚴可均輯的《全后漢文》載,有《窮鳥賦》、《刺世疾邪賦》、《報皇甫規(guī)書》、《非草書》以及《迅風賦》《解擯賦》和《報羊陟書》的殘句。
⑼ 禰衡(173-198)字正平,平原般縣(今山東臨邑)人(《山東通志》載禰衡為今樂陵人)。東漢末年名士,文學家、辭賦家。與孔融等人親善。后因出言不遜觸怒曹操,被遣送至荊州劉表處,后又因出言不遜,被送至江夏太守黃祖處,終為黃祖所殺,終年26歲(《三國演義》中為24歲)。禰衡的代表作《鸚鵡賦》是一篇托物言志之作。此賦寓意深刻,狀物維肖,感慨深沉,融詠物、抒情、刺世為一體,是漢末小賦中的優(yōu)秀之作。另有《吊張衡文》,《文心雕龍·哀吊》稱為“縟麗而輕清”。《隋書·經(jīng)籍志》有《禰衡集》2卷,久佚。今存文、賦見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shici/cifu/606567.html
相關(guān)閱讀:唐朝孫逖《簾賦》《席賦》
唐?杜牧《望故園賦》
醉翁亭記 賞析
唐朝闕名(二)《太學觀春宮齒胄賦》《朝元閣賦》《請長纓賦》《
唐朝王損之《曙觀秋河賦》《欽馬投錢賦》《汗血馬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