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辛棄疾《浣溪沙》賞析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全宋詞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浣溪沙》原文

  作者:辛棄疾

  北隴田高踏水頻。

  西溪禾早已嘗新。

  隔墻沽酒煮纖鱗。

  忽有微涼何處雨,

  更無留影霎時云。

  賣瓜聲過竹邊村。

  《浣溪沙》賞析

  詞上片為所見農家勞動與生活場景:近看北邊高地上農民正在猛踏水車,灌溉農田。一個“頻”字充分表現出動作的連續(xù)不斷,暗傳出農民的辛勤勞作情景。另一邊河溪兩岸,農作物成熟較早,農民正品嘗著香甜的新收稻米,隔著院墻買來酒,并煮了小魚。杜甫有“隔籬呼取盡余杯”(《客至》)句;姜夔有“墻頭喚酒,誰問訊、城南詩客”(《惜紅衣》)句;與這里情趣都不同。既“沽酒”又“煮纖鱗”,洋溢著農家的歡欣,生動傳神地表現出不為人注意的淳樸的鄉(xiāng)風。從結構看,上片三句一句一景,地點不同,風采各異,似同時(或先后)收入作者的眼簾,構成一幅生動的農民生活畫卷。而“北隴”、“西溪”、“隔墻”更給人一種開闊的感覺。與那許許多多慣寫湫隘狹小生活圈子的詞,簡直是另一個天地。歷來人們欣賞稼軒的英氣、豪氣、霸氣,應該說如本詞這樣具有爽氣的作品,在其他詞人中,也是少見的。

  下片換頭景象一變:“忽有微涼何處雨,更無留影霎時云”。七言對起,工穩(wěn)流利,清新俊爽。忽然涼風吹拂,接著飄來幾星細雨;詩人抬頭望天,帶雨的云一眨眼便無影無蹤了!“忽有”“更見”既見筆勢挺峭勁,更覺空靈跳動,生動地表現出夏日多變的山村氣象。結以“賣瓜人過竹邊村”,余音裊裊,比蘇軾的“牛衣古柳賣黃瓜”,更富情趣。

  辛棄疾寫過“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鷓鴣天》),表示對城市熙熙攘攘生活和官場污濁氣氛的厭棄。而總的看來,他筆下的農村生活是和平靜穆的,農民是淳厚樸實的,各種人物都自得其樂地生活著。如果拋開宋中葉以后的半壁山河,民不堪命等社會現實,我們會覺得他們生活在幸福的田園里。倘若責備辛棄疾沒有寫出像蘇軾那樣的“而今風物那堪,縣吏催錢夜打門”(《陳季常所蓄朱陳村嫁娶圖》),或是像南宋陸游那樣的“豪吞暗蝕皆逃去,窺戶無人草滿廬”(《太息》)描繪農民疾苦的作品,不如說“詩莊詞媚”、詞為艷科、詞為小道仍桎梏著人們的思想。就農村詞這個領域說,我們只要看辛棄疾有沒有“比他們的前輩提供了新的東西”。那么回答是肯定的。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zhàn)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但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采納,并遭到打擊,曾長期落職閑居于江西上饒、鉛山一帶。韓?胄當政時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zhí)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在蘇軾的基礎上,大大開拓了詞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后人遂以“蘇辛”并稱。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shici/quansongci/349444.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