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沁園春?次韻林南金賦愁》陳人杰詞作鑒賞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全宋詞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作品介紹】

  《沁園春·次韻林南金賦愁》是南宋詞人陳人杰的作品。這首詞句句用典,抒發(fā)了個人愁思和國家的憂患。

【原文】

沁園春·次韻林南金賦愁

撫劍悲歌,縱有杜康,可能解憂?為修名不立,此身易老;古心自許,與世多尤。平子詩中,庾生賦里,滿目江山無限愁。關情處,是聞雞半夜,擊楫中流。

淡煙衰草連秋,聽鳴?聲聲相應酬。嘆霸才重耳,泥涂在楚;雄心玄德,歲月依劉。夢落莼邊,神游菊外,已分他年專一丘。長安道,且身如王粲,時復登樓。

【賞析】

  自杜甫在詩中大量描寫“憂愁”以來,韓愈又也說:“文窮而后工”,憂愁是詩人常有的情感。詩人寫詩必然說愁,因此辛稼軒曾調侃寫道:“少年不知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詞人說的不只是自己,其意更在于揭示許多詩人所謂“工愁善感”的真象。憂愁、悲憤能夠使人崇高起來,但首先應該真實,其次是憂愁、悲憤要具有深刻的社會內(nèi)容。陳氏寫此詞時也可以說是“少年”,又是與“林南金賦愁”的唱之作,但詞人顯然不是強自說愁,而是切身的真情實感,是在當時特定的時代條件下的有感而發(fā)。

  “撫劍悲歌,縱有杜康,可能解憂?”詞一開篇就使我們聯(lián)想到戰(zhàn)國時齊國孟嘗君門客馮諼對待遇低不滿因而彈鋏(劍)作歌的故事。陳人杰也是個江湖游士,他出入豪門,種種難堪,但這首詞并沒有就此申說,而是斗轉筆鋒,反而曹操《短歌行》“何以解憂,惟有杜康(酒)”語意,意思是說美酒也不能銷愁,反而使愁煩更甚,用此以表現(xiàn)自己的無法排遣的苦悶。詞人以疑問句式出之,使詞句豐富多彩,“為修名不立,此身易老;古心自許,與世多尤。”修名,美名。尤,怨咎。此句意義頗深,詞人的“與世多尤”并非是因為某個具體事件,而是整個人生態(tài)度與世俗社會的現(xiàn)實發(fā)生了沖突。人們紛紛追求金錢財富、權勢地位之時,而詞人卻執(zhí)著于建立美好的名譽,而且這種追求是在不合時宜的“古心”支配下產(chǎn)生的,它“頑固”而強烈,因此和實際可能相沖突。這種沖突是帶有悲劇色彩的,詞人感到自己可能如屈原一樣“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離騷》)。另外以純樸之心對待當時繁蕪復雜的時世,不免會引起物議非難,而自己又不可能改變追求,內(nèi)外交攻給詞人帶來無限的痛苦,一切煩惱皆由這種痛苦產(chǎn)生,因為詞人看不開,所以憂愁就不能避免。

  此韻表面上是寫愁,同時也是揭露社會黑暗、人情之淡薄,“木秀于林,風必摧之”。正直、有理想的人是不能為社會、人群所容納。“平子詩中,庾生賦里,滿目江山無限愁。”“平子”為東漢文學家張衡之字。張因當時政治腐朽,不能伸展其抱負,為寄托其對國事的關懷和憂慮寫下了著名的《四愁詩》:“庾生”指南朝梁庾信,為梁使臣出使西魏,梁亡,被羈留長安;北周代魏,愛惜他的文才,不放他回去。在北朝期間他時刻懷念故國、故鄉(xiāng),寫下了《愁賦》,描寫自己不可逃脫的憂愁。詞人用此二典以表明自己的“憂愁”是和國家多難、政治黑暗密切相聯(lián)的,因此,緊接著引出“滿目江山無限愁”。國家多難,半壁江山尚在異族之手,這殘破河山也好像為無限愁云所籠罩,前途亦是岌岌可危,因此詞人才十分激動地寫出:“關情處,是聞雞半夜,擊楫中流。”詞中用了晉劉琨、祖逖之典,這兩位愛國者在他們還沒有成為著名將領時,中夜聞雞起舞,以安定中原、匡扶晉室互相勉勵。詞人以此表現(xiàn)自己的愛國熱誠,并表明他所追求的“修名”不僅是個人修養(yǎng)的完善和品德的崇高,而主要是要通過報效國家、拯民水火而流芳百世。上片在詞人情感極其高昂時結束了,宛如一支樂曲在急管繁弦中僅然停止,但其余音還在耳邊縈繞。

  “淡煙衰草連秋,聽鳴?聲聲相應酬。”描繪出一幅秋光慘淡的畫面,衰草連天,煙霧迷蒙,伯勞鳥聲聲不斷,仿佛是相互唱和。“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這無邊的秋色常常激起離人游子的憂愁之情。

  詞人想起自己“弱冠”以來的生涯,他依人作幕,飄泊過許多地方。“嘆霸才重耳,泥涂在楚;雄心玄德,歲月依劉。”“重耳”指春秋時五霸之一的晉文公,他在未為晉君之前飄零十九年,先后流亡在齊、楚、秦等國,所謂“艱難險阻備嘗之矣”。這里用“泥涂”來形容當年重耳流亡奔波的艱苦;玄德指劉備,三國時蜀漢的開國之君,這里用重耳、劉備之典,不僅用以形容其飄泊游蕩、寄人籬人之種種艱辛,而且用以表現(xiàn)自己報國之心和建業(yè)之志,照應上片所寫的“滿目江山無限愁”,表達了作者在國家存亡之秋時立志報國,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壯志。但對于游子說來,思鄉(xiāng)之情總是難以抑制,“夢落莼邊,神游菊外,已分他年專一丘。”莼菜可以作羹,味道鮮美。西晉時吳人張翰在洛陽作官,秋風起而思念家鄉(xiāng)的莼菜羹、鱸魚膾,因之命駕而歸,后遂用此典表現(xiàn)對家的懷念和對仕宦的厭倦。“菊外”是用陶潛《歸去來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語意,此韻前兩句寫詞人濃烈的思鄉(xiāng)之情,家鄉(xiāng)的一草一木,都夢繞魂牽,心馳神往,作者用此二典,將鄉(xiāng)思表達得形象生動高尚,令人聯(lián)想到江南水鄉(xiāng)的美麗,和與竹籬茅舍相映襯的綠野青山。

  “已分”言在意料之中,“專一丘”指簡樸的田園生活。將來歸隱是意料中的事,而眼下只有在夢中回到家鄉(xiāng),用思想上的矛盾以表現(xiàn)詞人深沉的痛苦。“長安道,且身如王粲,時復登樓。”此韻又轉到當時的現(xiàn)實。“長安”指臨安(杭州)。“王粲”為東漢末年文士,由于中原戰(zhàn)亂,他避亂荊州,依靠劉表,但十多年來卻沒有受到劉的重用,因之他格外的思念家鄉(xiāng),希望中原早日安定,并向往為此而立功,當詞人登上樓時眺望“滿目江山”,感慨萬千,國家破碎,令人痛心疾首,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卻升歌縱酒不思進取,而作者本人卻寄人籬下,一腔抱負無法施展,凡此種種,都使作者心情抑郁苦悶,“王粲登樓”一典將此種之苦惱全部概括,這不僅與開篇之“撫劍悲歌”相照應,而且總結了全篇,表現(xiàn)了作者無限的憂愁。

  這首詞之所以非常感人在于它雖抒發(fā)的是個人愁思,但都圍繞著國家的憂患而寫,并把不能為國家建功立業(yè)看成是苦悶根源之所在,因此他的憂愁就具有了深厚的基礎。

  這首詞幾乎句句用典,似乎晦澀了些,這是因為詞人思想感情矛盾復雜,在這短短的一百多字的詞要得到充分的表現(xiàn),必須通過用典方能做到。如詞人思鄉(xiāng),感嘆時事的紛亂,對朝政的不滿,對建立功業(yè)的憧憬,以及因不能實現(xiàn)理想而產(chǎn)生的苦悶等等很難一一說清楚,但詞中用張衡、庾信、劉琨、祖逖、陶潛、王粲等人的典故,就把這種憂愁具體生動表現(xiàn)出來,而這是用直抒方法很難做到的。詞中用典雖多,但語言卻十分流暢,作者能以充沛的情感調動這些典故,把用典故和敘述、描寫給合在一起,所以讀來并無生硬,晦澀的感覺。

【作者介紹】

  陳人杰(1218-1243),一作陳經(jīng)國,字剛父,號龜峰,長樂(今福建福州)南宋詞人,同時也是宋代詞壇上最短命的詞人,享年僅26歲。曾流落兩淮江湖,后又回到杭州,是南宋的辛派詞人。他的詞慷慨悲涼,抒發(fā)了憂國傷時的沉痛心情,其激越處頗近辛棄疾。他現(xiàn)存詞作31首,全用《沁園春》調,這是兩宋詞史上罕見的用調方式。更多古詩詞賞析內(nèi)容請關注“小學生學習網(wǎng)”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shici/quansongci/924203.html

相關閱讀:徐沖淵的詞集
漁家傲范仲淹
黃子行的詞集
李商英的詞集
《齊天樂?白發(fā)》史達祖詞作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