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fèi)提供各種記憶力訓(xùn)練學(xué)習(xí)方法!

《送梁六自洞庭山》張說唐詩鑒賞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全唐詩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作品介紹】

  《送梁六自洞庭山》是唐朝政治家張說所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是一首寫景抒情的詩作,這首詩詩人通過描述送別友人梁六的途中的景色,來抒發(fā)詩人貶居凄婉之情遠(yuǎn)重于送別之意的感嘆。

【原文】

送梁六1自洞庭山2

巴陵3一望洞庭秋,日見孤峰4水上浮。

聞道5神仙6不可接7,心隨湖水共悠悠8。

【注釋】

梁六:作者友人潭州刺史,梁知微。

洞庭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巴陵:今湖南岳陽縣。

孤峰: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聞道:聽說。

神仙:這里指湘君,湘夫人等傳說中的神仙。

接:接近。

悠悠:悠長,自然。

【白話譯文】

  站在岳陽樓上舉目遙望,看見洞庭秋水遠(yuǎn)接云空,那孤獨(dú)的君山聳立湖心,倒影在廣闊的湖中整日浮動,聽說君山上面有神仙住著,仙凡相隔不能與他靠攏,我從今以后的相思情和那湖水一樣悠悠無窮。

【創(chuàng)作背景】

  張說于開元四年(716)貶為岳州刺史,才志難展,心情苦悶,恰逢梁六路徑岳陽回長安,好友相會,貶所送人,引起詩人對朝廷的向往,對命運(yùn)的感嘆,對友人的惜別,懷滿腹惆悵的心情創(chuàng)作這首詩。

【賞析】

  這是作者謫居岳州(即巴陵,今岳陽)的送別之作。梁六為作者友人潭州(今湖南長沙)刺史梁知微,時途經(jīng)岳州入朝。洞庭山(君山)靠巴陵很近,所以題云“自洞庭山”相送。詩中送別之意,若不從興象風(fēng)神求之,那真是“無跡可求”的。

  謫居送客,看征帆遠(yuǎn)去,該是何等凄婉的懷抱(《唐才子傳》謂張說“晚謫岳陽,詩益凄婉”)?“天涯一望斷人腸”(孟浩然),首句似乎正要這么說。但只說到“巴陵一望”,后三字忽然咽了下去,成了“洞庭秋”,純乎是即目所見之景了。這寫景不渲染、不著色,只是簡淡。然而它能令人聯(lián)想到“裊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楚辭。湘夫人》)的情景,如見湖上秋色,從而體味到“巴陵一望”中“目眇眇兮愁予”的情懷。這不是景中具意么,只是“不可湊泊”,難以尋繹罷了。

  氣蒸云夢、波撼岳陽的洞庭湖上,有座美麗的君山,日日與它見面,感覺也許不那么新鮮。但在送人的今天看來,是異樣的。說穿來就是愈覺其“孤”。否則何以不說“日見‘青山’水上浮”呢。若要說這“孤峰”就是詩人在自譬,倒未見得。其實(shí)何須用意,只要帶了“有色眼鏡”觀物,物必著我之色彩。因此,由峰之孤足見送人者心情之孤。“詩有天機(jī),待時而發(fā),觸物而成,雖幽尋苦索,不易得也”(《四溟詩話》),卻于有意無意得之。

  關(guān)于君山傳說很多,一說它是湘君姊妹游息之所(“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說“其下有金堂數(shù)百間,玉女居之”(《拾遺記》),這些神仙荒忽之說,使本來實(shí)在的君山變得有幾分縹緲。“水上浮”的“浮”字,除了表現(xiàn)湖水動蕩給人的實(shí)感,也微妙傳達(dá)這樣一種迷離撲朔之感。

  詩人目睹君山,心接傳說,不禁神馳。三句遂由實(shí)寫轉(zhuǎn)虛寫,由寫景轉(zhuǎn)抒情。從字面上似離送別題意益遠(yuǎn),然而,“聞道神仙——不可接”所流露的一種難以追攀的莫名惆悵,不與別情有微妙的關(guān)系么?作者同時送同一人作的《岳州別梁六入朝》云:“夢見長安陌,朝宗實(shí)盛哉!”不也有同一種欽羨莫及之情么?送人入朝原不免觸動謫宦之感,而去九重帝居的人,在某種意義上也算“登仙”。說“夢見長安陌”是實(shí)寫,說“神仙不可接”則頗涉曲幻。羨仙乎?戀闕乎?“詩以神行,使人得其意于言之外,若遠(yuǎn)若近,若無若有”(屈紹隆《粵游雜詠》),這也就是所謂盛唐興象風(fēng)神的表現(xiàn)。

  神仙之說是那樣虛無縹緲,洞庭湖水是如此廣遠(yuǎn)無際,詩人不禁心事浩茫,與湖波俱遠(yuǎn)。豈止“神仙不可接”而已,眼前,友人的征帆已“隨湖水”而去,變得“不可接”了,自己的心潮怎能不隨湖水一樣悠悠不息呢?“心隨湖水共悠悠”,這個“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結(jié)尾,令人聯(lián)想到“惟見長江天際流”(李白),而用意更為隱然;叫人聯(lián)想到“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王維),比義卻不那么明顯。濃厚的別情渾融在詩境中,“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死扣不著,妙悟得出。借葉夢得的話來說,此詩之妙“正在無所用意,猝然與景相遇,借以成章,不假繩削,故非常情能到”(《石林詩話》)。

【作者介紹】

  張說(667—730)初盛唐之際文學(xué)家。字道濟(jì),一字說之,洛陽人。公元689年(永昌元年),舉賢良方正,授太子校書郎。因不肯依附張易之兄弟,忤旨,被流放欽州。唐中宗復(fù)位,召回,進(jìn)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任兵部侍郎。公元711年(景云二年)任宰相,監(jiān)修國史。玄宗時封燕國公,任中書令。因與姚崇不和,貶為相州刺史,再貶岳州刺史。公元721年(開元九年),復(fù)為宰相。翌年出任朔方軍節(jié)度大使,官至右丞相兼中書令。張說掌文學(xué)之任共三十年。文筆雄健,才思敏捷,朝廷重要文誥,多出其手,與許國公蘇?并稱“燕許大手筆”。尤其擅長于碑文、墓志的寫作,其詩除應(yīng)制奉和之作外,有不少佳作傳世。有《張燕公集》。更多古詩詞賞析內(nèi)容請關(guān)注“小學(xué)生學(xué)習(xí)網(wǎng)”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shici/quantangshi/629470.html

相關(guān)閱讀:全唐詩 卷九十一 韋嗣立
卷五百七十九?溫庭筠的詩
《蘇小小墓》李賀唐詩鑒賞
卷二十一?相和歌辭
卷七百一十七?曹松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