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橫江詞六首(其五)》李白唐詩鑒賞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全唐詩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作品介紹】

  《橫江詞六首》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組詩作品。這六首都是寫景詩,主要是寫橫江的地勢險峻,氣候多變,長江風浪大且惡的景象。作品名為寫景,實為寫心,處處流露出李白北上的急切和惡劣天氣下不可渡江北上的惆悵與焦慮。全詩想象豐富奇?zhèn),意境雄偉壯闊,充分體現(xiàn)了浪漫主義特色。

【原文】

橫江詞六首⑴

其五

橫江館前津吏迎,向余東指海云生⑻。

郎今欲渡緣何事?如此風波不可行!

【注釋】

⑴橫江:橫江浦,安徽和縣東南,古長江渡口。

⑻海云生:海上升起濃云。

【創(chuàng)作背景】

  對于這組詩創(chuàng)作背景的看法,學界還沒有取得一致意見。上海復旦大學及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先后出版的《李白詩選》,均據(jù)此詩中“郎今欲渡緣何事”一語,認為“郎”乃古時對年輕男子的稱呼,因此推定此詩乃公元726年(開元十四年)李白初出蜀時所寫。李協(xié)民則認為這組詩是公元742年(天寶元年)秋李白由南陵奉詔赴京途中所作,詩中“顯示當時李白初受玄宗信任,急欲上到西秦為玄宗效力,大展宏圖”,而“白浪如山”的橫江,卻阻擋了去“西秦”的道路,可望而不可及,最急人,詩人把急切欲渡的心情寫到了十二萬分。而黃錫圭《李太白編年詩集目錄》將此詩系于公元755年(天寶十四年),地點在當涂采石戍之橫江館前;何慶善也認為這組詩是“安史之亂爆發(fā)前夕的天寶十四年秋”所作,詩中的橫江風波象征著“黑暗腐朽的政治局面”、“岌岌可危的國家命運”,寄寓著“大亂將興、大禍將起、迫在眉睫的危急形勢”。安旗先生則認為這組詩是公元753年(天寶十二載)秋天,李白由幽州歸來南下宣城途中經橫江浦時所作,認為橫江風浪象征安祿山行將叛亂,寄寓著詩人對唐王朝危急形勢的憂慮。

【賞析】

  “橫江館前津吏迎,向余東指海云生。”橫江驛館面前渡口的官吏來送,可見那時的津渡是公家渡口,津吏長期生活在當?shù)氐亩煽,對這里的氣候變化了如指掌,他遇到李白后,伸出手臂,用手指一指東邊,說:“你看,海云出現(xiàn)了。”意思說,馬上海潮就要來了,渡船不能渡人了。接著問到“郎今欲渡緣何事?”,翻譯成現(xiàn)在的話就是:“大人您今天渡船北方有什么事呀?”有人根據(jù)“郎”這個字,認為李白在橫江渡時還是一個年輕人,因為年輕的男子才叫“郎”,但實際上,這“郎”顯然不是指人的年紀。“郎”在古代有五種含義:一是地名,春秋魯邑;二是官名,戰(zhàn)國開始設置,秦漢以后遂為朝廷官吏通稱;三是指少年男子之通稱;四是指女子對情人的昵稱;五是姓氏。詩中的“郎”可以用解釋為第二種,即郎官之意,比如《史記·司馬相如傳》:“賦奏,天子以為郎”,又比如《漢書·明帝紀》:“館陶公主為子求郎”。李白曾在宮中呆了三年,大大小小也算一個官,但這兒離京城有好幾千公里,一個渡口的小吏能夠知道他在京城做官,可能是因為李白身上穿著唐玄宗贈給他的宮錦袍,人家一看,當然知道他就是一個官了。還沒等李白回答,那人就說:“如此風波不可行!”意思是:不管有什么事,是大事或小事,反正今天是行不得了,因為很快就要風起浪涌了。

【作者介紹】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xiàn)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yǎng)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更多古詩詞賞析內容請關注“小學生學習網(wǎng)”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shici/quantangshi/944164.html

相關閱讀:小學生必背古詩【清明】 賞析
盧仝的詩
郊廟歌辭【六】
陸貞洞的詩
《古詞(三首錄一)》于鵠唐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