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李紳 ? 憫農 ? 鋤禾,古詩的詩意,賞析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經典詩句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憫農①(鋤禾)

鋤禾②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③,

粒粒皆④辛苦。

??唐?李紳⑤

注釋

①憫農:同情、憐憫農民。

②鋤禾:為莊稼鋤苗松土。

③誰知盤中餐,在臺灣,香港等地寫為誰知盤中飧(sūn),國內采用簡化字后,飧字用的很少,後才改為餐了。餐飧:晝飯為餐,晚飯為飧。

④皆:都。

⑤李紳(公元772?846年),唐代詩人,字公垂,潤州無錫(今江蘇無錫)人。

解讀翻譯

農民辛勤銅地,太陽當頭,正是中午,

汗水一滴一滴落入禾苗下的泥土。

有誰知道盤中的食物,

每一粒都包含著農民勞作的辛苦。

賞析

這首詩和另外一首《憫農》(春種一粒粟)都是詩人早期的作品。

詩的前兩句描繪出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仍然在灑汗鋤地的場景,表現了農民勞作的辛苦。三、四句由此發(fā)出感嘆:誰知道這盤中的糧食,一粒一粒都是農民辛苦勞動換來的呢!

詩篇表現了詩人對農民深深的同情,同時也勸導人們要珍惜糧食,因為糧食確實來之不易。李紳在唐代做了大官,但是他能夠關心民生疾苦,發(fā)出同情的聲音,是很難能可貴的。這首詩雖然簡單直白,卻能夠帶給人深深的感動,直到現在,它還有很深的教育意義。盡管現在我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也不能隨便浪費糧食。

作業(yè)題

你有沒有見過農民伯伯種地的情形?如果見過,是不是覺得他們很辛苦?如果沒見過,請一位農村的小朋友把他們種地的辛苦說給大家聽。

擴展閱讀

勤儉不分家

從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著一個叫吳成的農民,他一生勤儉持家,日子過得無憂無慮,十分美滿。相傳他臨終前,曾把一塊寫有“勤儉”兩字的橫匾交給兩個兒子,告誡他們說:“你們要想一輩子不挨俄,就一定要照這兩個字去做。”后來,兄弟倆分家時,將匾一鋸兩半,老大分得了一個“勤”字,老二分得一個“儉”字。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懸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創(chuàng)業(yè),年年五谷豐登。然而他的妻子卻過日子大手大腳,孩子們常常將白白的饃饃吃了兩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里就沒有一點余糧。老二自從分得半塊匾后,也把“儉”字供放在堂屋,卻把“勤”字忘到九霄云外。他不愛干活,每年收獲的糧食也就不多。盡管一家?guī)卓诠?jié)衣縮食、省吃儉用,畢竟也是難以持久。?

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他倆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將“勤”“儉”二字踩碎在地。這時候,突然有紙條從窗外飛進屋內,兄弟倆連忙拾起一看,上面寫道:“只勤不儉,好比端個沒底的碗,總也盛不滿!只儉不勤,坐吃山空,一定會受窮挨俄!”兄弟倆恍然大悟,“勤”“儉”兩字原來不能分家。吸取教訓以后,他倆將“勤儉持家”四個字貼在自家門上,提醒自己,并告誡妻子兒女,此后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shiju/146510.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