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佛海灘_詩歌鑒賞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詩歌鑒賞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多佛海灘

[英國]阿諾德

今夜大海平靜,

潮水正滿,月色朗朗,

臨照海峽,——法國海岸上

微光漸隱,而英國的峭壁高豎,

在寧靜的海灣里顯出巨大模糊的身影

到窗邊來吧,晚風多么甜!

可是你聽!月光漂白了的陸地

與大海相接處,那一條長長的浪花線

傳來磨牙般的喧聲,

這是海浪卷走卵石,然后轉(zhuǎn)回頭來,

又把它們拋到高高的海灘之上,

涌起,停息,再重新涌起,

以緩慢而顫動的節(jié)拍

送來永恒的悲哀的音響。

索?死账购芫靡郧

在愛琴海邊聽過這喧聲,

在他心中引起了人類苦難的

濁浪滾滾的潮汐;

我們在此遙遠的北海邊聆聽,

也在此聲中聽到了深意。

信仰之海

也曾有過滿潮,像一根燦爛的腰帶,

把全球的海岸圍繞。

但如今我只聽得

它那憂傷的退潮的咆哮久久不息,

它退向夜風的呼吸,

退過世界廣闊陰沉的邊界,

只留下一灘光禿禿的卵石。

啊,愛人,愿我們彼此真誠!

因為世界雖然

展開在我們面前如夢幻的國度,

那么多彩、美麗而新鮮,

實際上卻沒有歡樂,沒有愛和光明,

沒有肯定,沒有和平,沒有對痛苦的救助;

我們猶如處在黑暗的曠野,

斗爭和逃跑構(gòu)成一片混亂與驚怖,

無知的軍隊在黑夜中互相沖突,名人名言

(飛白譯)

【賞析】

一顆敏感的心靈通常能比其同輩更深刻地感受到時代的某些本質(zhì)。馬修·阿諾德即是明顯的例子。就在不列顛帝國朝野上下被維多利亞“盛世”表面的繁榮所陶醉之時,作為詩人兼學者的他卻在其壓卷之作《多佛海灘》中為整個西方文明的危機唱起絕望的悲歌。

從性質(zhì)上說,《多佛海灘》可算是一首感懷之作。它以寫景狀物起始,以感慨議論作結(jié),情詞義理,兼而有之。但它又不同于傳統(tǒng)的感懷詩,而是運用了某些戲劇性的處理手法,以主人公(可以說是詩人)獨白的方式表述。詩中戲劇性場景的安排是皓月當空的夜晚,在多佛海濱的一座房子里,--多佛是人們乘船橫渡英吉利海峽去法國的港口。

詩篇開首,恰值夜潮飽漲時刻,海面波平浪靜,月光之下一切顯得那么寧靜。如此良宵,不正是戀人幽會的好時機嗎?因此詩人情不自禁地招呼他的愛人:“到窗邊來吧,晚風多么甜!”然而就在這時,卻傳來退潮時海浪拋動礫石發(fā)出的“喧聲”,它那徐緩、悲愴而又重復不停的節(jié)拍,勾起詩人無盡的思緒,詩歌也由此從寫景轉(zhuǎn)入抒情,并隨著主人公思緒的發(fā)展而層層遞進。詩人首先把眼前之潮汐變化與人的命運聯(lián)系起來,因為不盡的潮汐盡管有升有降,但卻一刻不停,這不正是人類災難永恒性的象征嗎?為了強調(diào)這一點,詩人巧妙地插入一個典故:兩千多年前,古希臘悲劇家索?死账乖谄涿麆 栋蔡岣昴分性(jīng)發(fā)出過類似的感嘆。該劇第三幕中有這樣一段合唱詞:“那些未曾嘗到邪惡的滋味的日子是幸福的,一幢房子一旦從天堂中塌下,詛咒就永遠也不會完,在這一家子一代代地往下傳,當強烈的海風把波濤從黯黑的海面卷來,浪頭卷起海底的沙土,在迎著風暴的土地上是一陣陰沉的喧響。”由此,詩人又聯(lián)想到人類的信仰問題,過去人們雖也飽受災難的折磨,但信仰的潮畢竟?jié)q得滿滿,它以燦爛的金光和無盡的溫煦護持著痛苦的生靈,給他們以慰藉。就拿前面提到的索?死账箒碚f吧,他雖然感嘆人類的永恒苦難,卻又自豪地宣稱:“許許多多是奇妙的事,但最奇妙不過的是人。”而如今呢?一切都成為過去,信仰如落潮一般退到最低水平,留下一灘光禿禿的卵石,再也沒有什么能支撐人們?nèi)ザ惚艽煺酆涂嚯y。人變成了苦難的代名詞,挫折和虛幻幾乎成了人的生存之本質(zhì)屬性。

詩人在這里一連運用了好幾個動詞:“退縮”、“退向”、“退過”,突出地強調(diào)了信仰危機的現(xiàn)狀。面對這樣一個因信仰退潮而帶來的空虛悲涼的世界,詩人還能做些什么呢?他悲哀而又絕望地轉(zhuǎn)向他的伴侶,在這一剎那,她似乎是世界上唯一可交流感情的人了。既然看上去世界不再多彩、美麗和新鮮,既然世界充滿混亂、黑暗和丑態(tài),那么,人們也就再不能自欺欺人地期望什么了,兩顆同病相憐的心彼此互親互愛,掏誠相待,也就成了支撐人們在災難中掙扎的唯一依賴。

阿諾德生活的維多利亞時代,是一個表面平靜、實則天翻地覆的時期。一方面,資本主義物質(zhì)文明突飛猛進,另一方面,隨著科學的進步,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和社會矛盾的加劇,基督教賴以支撐的傳統(tǒng)根基遭到毀滅性破壞,陳舊的價值與倫理觀念也發(fā)生了根本的動搖。正如本詩作者在一篇序言中所描述的:“沒有哪一個信念不發(fā)生動搖,沒有哪一種信奉已久的教義不被懷疑,沒有哪一種被大家接受的傳統(tǒng)不在解體。”在舊的信仰崩潰的同時,新的信仰又不可能馬上建立起來,人們因為失去了精神支柱而變得??惶惶不可終日,陷入一種充滿憂思焦慮且無法解脫的苦悶之中!抖喾鸷匪斜磉_的正是這樣一種心境?梢哉f,它是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意識形態(tài)的潮汐掛圖,具有很強的時代意義。

阿諾德曾自稱在詩情方面不如丁尼生,在智力和活力方面不如勃朗寧,但在二者的融合方面卻可能超過前面兩人。《多佛海灘》的確印證了這一點。此詩意象豐滿,內(nèi)涵深邃,既顯示出豐富的藝術(shù)想象力,又表現(xiàn)出高度的邏輯力量。從寫法上說,詩歌從外界進入內(nèi)心,從景物進入思想,而在表述思想時則一方面層層遞進,條理清晰;另一方面又始終不脫離海潮這一具體生動的意象。詩歌所用體裁是作者當日不很多見的自由體詩,其特征是詩行長短無定,并盡可能參差不齊,因而比較靈活,但仍押腳韻,而且押韻的方式還相當復雜。(彭少健)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shiju/151784.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