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桃花溪》原文及翻譯 賞析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詩歌鑒賞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張旭《桃花溪》原文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礬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張旭《桃花溪》注釋

、飛橋:高橋。

2、石磯: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3、洞:指《桃花源記》中武陵漁人找到的洞口。

張旭《桃花溪》翻譯

隱隱看見一座長橋,被野煙隔斷;在石嶼的西畔,借問打漁的小船。桃花隨著流水,終日地漂流不盡;桃花源洞口,在清溪的哪段哪邊?

張旭《桃花溪》賞析

《桃花溪》是唐朝書法家張旭的作品,是借陶潛《桃花源記》的意境而寫的寫景詩。詩由遠外落筆,寫山谷深幽,迷離恍惚,隔煙朦朧,其境若仙。然后鏡頭移近,寫桃花流水,漁舟輕泛,問訊漁人,尋找桃源。詩的構(gòu)思婉曲,意境若畫,有景有情,趣味深遠。蘅塘退士批注:“四句抵得一篇《桃花源記》。”這話不無道理。

張旭的書法早已有定論,而他的詩作似乎鮮有人知。其實,他的詩也是極耐人尋味的,其中《桃花溪》,完全可以稱得上是唐詩中的上品了。 

桃花溪位于湖南桃源縣西南桃花洞的北面,溪水的兩岸,滿目桃林,暮春時節(jié),那桃花的粉色如云似霧,就連清清的溪水也悠悠地飄動著片片的粉紅。據(jù)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就是以此作為背景的。而張旭描寫的桃花溪,無疑也是暗用其意境,借一溪一橋,一磯一船,描繪出詩人心中的桃花溪,盡管它較之陶淵明的桃花源更顯得虛無飄渺,可詩人心中的綿綿詩意卻滿溢紙背。 

“隱隱飛橋隔野煙”,詩人一起筆,就將讀者引入一個夢幻般空靈的境地:“飛橋”忽隱忽現(xiàn),似有似無;“野煙”裊裊娜娜,纏纏綿綿。靜止的橋,在飄逸的煙中,如虹般臨空而飛;浮動的煙,在靜默的橋上,似幔樣懸空而掛。荒山野谷,動態(tài)的物與靜態(tài)的景交織一體,相映成趣。而一個“隔”字,極為巧妙地點出人與物、景的距離。這種距離又給物、景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產(chǎn)生一種朦朧的美。 

“石磯西畔問漁船”,詩人的筆觸,自然地由遠山轉(zhuǎn)及近水。遠山的朦朧,近水的清澈,一下子使詩人恍若走進一個虛幻的世界,這世界實實在在是陶淵明的。于是,詩人便覺得自己也站在了那晉代的古老的石磯旁,那在溪水中輕搖著漁船的漁父,也仿佛就是那“緣溪行”的武陵漁人。于是,那“問”便由衷地脫口而出,這種情不自禁,最為逼真地折射出詩人心馳神往的情態(tài),而這種情態(tài),無疑就是詩人內(nèi)心深處最為歸真的情感的流瀉。 

這種“問”,顯出的是詩人的天真,現(xiàn)出的卻是詩人向往,“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滿眼的粉紅,在幽幽的溪水里艷艷地流淌,詩人也便自然而然地聯(lián)想起那“林盡水源”,仿佛透著光亮的“洞”,這洞,一直通向那世外的桃源,可這洞又在哪里,漁人不可能知道,詩人也不會知道。然而,就是這一問,透露出的是詩人理想境界渺茫難求的悵惘,激起的是讀者種種美妙的遐想。這種悵惘,這種遐想,全然是屬于精神的,是一種超然于物外的美倫美奐,它充滿的是一種詩意化的境界。 

詩人以虛實相間的筆墨,勾畫的是遠近交錯的景觀,雖淡淡幾筆,卻情蓄景中,趣在墨外,其悠悠的詩意,繞梁不絕。“四句抵得上一篇桃花源記”清人的這一評說,實在是極為中肯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shiju/504430.html

相關(guān)閱讀:描寫元旦節(jié)的詩句_詩句大全
晉書?王戎傳原文及翻譯
祝愿_詩歌鑒賞
杜甫《高都護驄行》原文及翻譯 賞析
戰(zhàn)國策?秦三?應(yīng)侯謂昭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