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揚州慢?淮左名都》原文
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fēng)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v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姜夔《揚州慢?淮左名都》注釋
、揚州慢:詞牌名,又名《郎州慢》,上下闋,九十八字,平韻。此調(diào)為姜夔自度曲,后人多用以抒發(fā)懷古之思。
2、淳熙丙申:淳熙三年(76)。至日:冬至。
3、維揚:即揚州(今屬江蘇)。
4、薺麥:薺菜和野生的麥。彌望:滿眼。
5、戍角:軍營中發(fā)出的號角聲。
6、千巖老人:南宋詩人蕭德藻,字東夫,自號千巖老人。姜夔曾跟他學(xué)詩,又是他的侄女婿。黍離:表示故國之思。
7、淮左名都:指揚州。宋朝的行政區(qū)設(shè)有淮南東路和淮南西路,揚州是淮南東路的首府,故稱淮左名都。左,古人方位名,面朝南時,東為左,西為右。名都,著名的都會。
8、解(xiè)鞍少駐初程:少駐,稍作停留;初程,初段行程。
9、春風(fēng)十里:用以借指揚州。
0、胡馬窺江:指金兵侵略長江流域地區(qū),洗劫揚州。這里應(yīng)指第二次洗劫揚州。
、廢池喬木:廢毀的池臺。喬木:殘存的古樹。二者都是亂后余物,表明城中荒蕪,人煙蕭條。
2、漸:向,到。清角:凄清的號角聲。
3、杜郎:即杜牧?≠p:俊逸清賞。
4、豆蔻:形容少女美艷。
5、青樓:妓院。青樓夢好:
6、二十四橋:揚州城內(nèi)古橋,即吳家磚橋,也叫紅藥橋。
7、紅藥:紅芍藥花,是揚州繁華時期的名花。
姜夔《揚州慢?淮左名都》翻譯
淳熙年丙申月冬至這天,我經(jīng)過揚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薺草和麥子。進入揚州,一片蕭條,河水碧綠凄冷,天色漸晚,城中響起凄涼的號角。我內(nèi)心悲涼,感慨于揚州城今昔的變化,于是自創(chuàng)了這支曲子。千巖老人認為這首詞有《黍離》的悲涼意蘊。
揚州是淮河?xùn)|邊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處,解下馬鞍少為停留,這是最初的路程。過去是十里春風(fēng)一派繁榮景色,而我如今看到卻長滿薺麥葉草一片青青。自從金兵進犯長江回去以后,荒廢了池苑,伐去了喬木,至今還討厭說起舊日用兵。天氣漸漸進入黃昏,凄涼的號角吹起了冷寒,這都是在劫后的揚州城。
杜牧有卓越的鑒賞,料想今天,重來此地一定吃驚。即使“豆蔻”詞語精工,青樓美夢的詩意很好,也困難表達出深厚的感情。二十四橋仍然還在,卻橋下江中的波浪浩蕩,凄冷的月色,處處寂靜無聲。懷念橋邊的紅芍藥,可每一年知道它替什么人開花繁生!
姜夔《揚州慢?淮左名都》賞析
《揚州慢?淮左名都》是南宋詞人姜夔的代表作品。此詞作于公元76年,時作者二十余歲。6年,金主完顏亮南侵,江淮軍敗,中外震駭。完顏亮不久在瓜州為其臣下所殺。根據(jù)此前小序所說,淳熙三年,姜夔因路過揚州,目睹了戰(zhàn)爭洗劫后揚州的蕭條景象,撫今追昔,悲嘆今日的荒涼,追憶昔日的繁華,發(fā)為吟詠,以寄托對揚州昔日繁華的懷念和對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此詞開頭三句點明揚州昔日名滿國中的繁華景象,以及自己對傳聞中揚州的深情向往;接著二句寫映入眼簾的只是無邊的薺麥,與昔日盛況截然不同;“自胡馬”三句,言明眼前的殘敗荒涼完全是金兵南侵造成的,在人們心靈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創(chuàng)傷;“漸黃昏”二句,以回蕩于整座空城之上的凄涼嗚咽的號角聲,進一步烘托今日揚州的荒涼落寞。下片化用杜牧系列詩意,抒寫自己哀時傷亂、懷昔感今的情懷。“杜郎”成為詞人的化身,詞的表面是詠史、寫古人,更深一層是寫己與嘆今。全詞洗盡鉛華,用雅潔洗練的語言,描繪出凄淡空蒙的畫面,筆法空靈,寄寓深長,聲調(diào)低婉,具有清剛峭拔之氣勢,冷僻幽獨之情懷。它既控訴了金朝統(tǒng)治者發(fā)動掠奪戰(zhàn)爭所造成的災(zāi)難,又對南宋王朝的偏安政策有所譴責(zé),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全詞分為上下兩闋。但兩闋的寫作手法都是運用一種鮮明對比,用昔日揚州城的繁榮興盛景象對比現(xiàn)時揚州城的凋殘破敗慘狀,寫出了戰(zhàn)爭帶給了揚州城萬劫不復(fù)的災(zāi)難。
詞的上闋,寫出了詞人親眼目睹的景象和自身心理感受。寫出了揚州城在“胡馬窺江去后”令人痛心不已的凋殘和敗壞景象。詞人先從自己的 行蹤寫起,寫自己初次經(jīng)過揚州城,在著名的竹西亭解鞍下馬,稍作停留。走在漫長的揚州道上,詞人所見到的全部是長得旺盛而齊整的薺麥。而昔日那個晚唐詩人杜牧對揚州城美景的由衷溢譽一去不復(fù)返。自金人入侵后,燒殺擄掠,揚州城所剩下的也只是“廢池喬木”的了。人們說起那場戰(zhàn)爭,至今還覺得心有余悸和刻骨痛恨。一個“厭”字,很恰當(dāng)?shù)貙懗隽巳嗣竦目嚯y,朝廷的昏聵和胡人的罪惡。日落黃昏,凄厲的號角聲又四處響起,回蕩在揚州城孤寂的上空,也回蕩在詞人慘淡的心靈間。詞人很自然地實現(xiàn)了由視覺到聽覺的轉(zhuǎn)移。
詞的下闋,運用典故,進一步深化了“黍離之悲”的主題。昔日揚州城繁華,詩人杜牧留下了許多關(guān)于揚州城不朽的詩作?墒,假如這位多情的詩人今日再重游故地,他也必定會為今日的揚州城感到吃驚和痛心。杜牧算是個俊才情種,他有寫“豆蔻”詞的微妙精當(dāng),他有賦“青樓”詩的神乎其神。可是,當(dāng)他面對眼前的凋殘破敗景象,他必不能寫出昔日的款款深情來。揚州的名勝二十四橋仍然存在,水波蕩漾,冷峻的月光下,四周寂籟無聲。唉,試想下,盡管那橋邊的芍藥花年年如期盛放,也很難有人有情思去欣賞它們的艷麗。詞人用帶懸念的疑問作為詞篇的結(jié)尾,很自然地移情入景,今昔對比,催人淚下。
縱觀全詞,行文的基調(diào)都籠罩在一種悲涼凄愴的氛圍中。無論是詞人所見到的“薺麥青青”、“廢池喬木”還是在黃昏里聽到的“號角”和“空城”還是詞人自身所想到的杜牧“難賦深情”和不知亡國恨的“橋邊紅藥”,都是一種悲劇的寫照。
情景交融是這首詞在寫作表現(xiàn)手法上最顯著的一個特點。移情入景,樂景寫哀,都是詞人經(jīng)常使用的手法。特別是樂景寫哀,詞人在文中寫了大量的樂景:名都,佳處,二十四橋……可是,寫樂景是為了襯托哀情,是為了對比“現(xiàn)在”的慘狀:名都的凋殘,佳處的弊壞,二十橋的冷寂……正如王夫之所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
用今昔對比的反襯手法來寫景抒情,是這首詞的特色之一。上片用昔日的“名都”來反襯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風(fēng)十里揚州路”來反襯今日的一片荒涼景象??“盡薺麥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賞”、“豆蔻詞工”、“青樓夢好”等風(fēng)流繁華,來反襯今日的風(fēng)流云散、對景難排和深情難賦。以昔時“二十四橋明月夜”的樂章,反襯今日“波心蕩、冷月無聲”的哀景。下片寫杜牧情事,主要目的不在于評論和懷念杜牧,而是通過“化實為虛”的手法,點明這樣一種“情思”:即使杜牧的風(fēng)流俊賞,“豆蔻詞工”,可是如果他而今重到揚州的話,也定然會驚訝河山之異了。借“杜郎”史實,逗出和反襯“難賦”之苦。“波心蕩、冷月無聲”的藝術(shù)描寫,是非常精細的特寫鏡頭。二十四橋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簫”的風(fēng)月繁華已不復(fù)存在了。詞人用橋下“波心蕩”的動,來映襯“冷月無聲”的靜!安ㄐ氖帯笔歉┮曋埃袄湓聼o聲”本來是仰觀之景,但映入水中,又成為俯視之景,與橋下蕩漾的水波合成一個畫面,從這個畫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詞人低首沉吟的形象。總之,寫昔日的繁華,正是為了表現(xiàn)今日之蕭條。
姜夔的詩詞全集
善于化用前人的詩境入詞,用虛擬的手法,使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余音繚繞,余味不盡,也是這首詞的特色之一!稉P州慢》大量化用杜牧的詩句與詩境,又點出杜郎的風(fēng)流俊賞,把杜牧的詩境,融入自己的詞境。
人稱姜夔的詞風(fēng)清雅空靈,此詞表現(xiàn)得非常突出。此詞的清雅空靈不但表現(xiàn)在詞語上,如“清”“寒”“空”“波心”“冷月”,而且還表現(xiàn)在造境上,如用“猶厭言兵”表現(xiàn)兵燹之后的殘破,用杜郎名句表現(xiàn)揚州昔日的繁華,用“二十四橋”“波心蕩”“冷月無聲”表現(xiàn)清幽傷感的氣氛,用“橋邊紅藥”表現(xiàn)“寂寞開無主”的荒涼。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shiju/735390.html
相關(guān)閱讀:楊炯《出塞》原文及翻譯 賞析
關(guān)帝靈簽16簽 關(guān)帝靈簽解簽第十六簽
王勃《落花落(以下詩集不載)》原文及翻譯 賞析
王充論衡?卷一?原文及翻譯
圣普拉西德教堂的主教囑咐后事_詩歌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