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好的學習方法非常重要,下面內容什么是觀察力?,希望能給您帶來一定幫助。
什么是觀察力?
觀察是有目的、有計劃、比較持久的知覺。這是人對客觀事物感性認識的一種主動表現(xiàn),是有意知覺的高級形式。
觀察是人們認識世界、增長知識的主要手段。它在人的一切實踐活動中,具有重大的作用。人們通過觀察,獲得大量的感性材料,獲得對事物具體而鮮明的印象。達爾文曾對自己做過如下的評價:“我沒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沒有過人的機智,只是在覺察那些稍縱即逝的事物并對其進行精細觀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眾人之上。”達爾文一生都堅持采集生物標本。有一次,當他剝開樹皮發(fā)現(xiàn)兩只罕見的大甲蟲時,立刻一手一只把這兩只大甲蟲抓住。但他突然又發(fā)現(xiàn)了第三只更為奇異的大甲蟲,為了不讓它逃走,竟把一只甲蟲塞進嘴巴,騰出手去抓第三只。沒想到塞進嘴里的甲蟲排出了一種辛辣的液體,燒痛了他的舌頭。后來,達爾文在回憶這段生活時說:“那是無用的玩意嗎?不,那是我學到的最有用的知識,它使我走進了科學的大門。”
我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從感覺和知覺開始的。心理學告訴我們,感覺反映的是外在事物的個別特點,如顏色、聲音、氣味、味道、硬度等;知覺反映的是外在事物的整體和事物之間的關系,如形狀、大小、遠近等。在實際生活中,感覺和知覺是很難分開的,如顏色總是某種物體的顏色,聲音總是某種東西發(fā)出的聲音等等,所以把二者合稱為感知。感知是認識的基礎,沒有感知,就沒有認識。
觀察與隨便看看、隨便聽聽不同。例如看文娛節(jié)目,內行總是帶著觀察的眼光看待一切,而外行則帶著欣賞、了解故事情節(jié)或消遣的眼光去看,因此,結果不一樣。
心理學家根據(jù)人在知覺事物時有無預定目的,分為有意知覺和無意知覺。
無意知覺是事先沒有預定目的、任務,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知覺;蛘呤怯赏饨绗F(xiàn)象的特點引起的,或者為人的興趣所指引。例如,當你漫步公園時,無意中可以看見綠樹成蔭,湖水蕩漾,可以聽到鳥兒的喳喳聲,汽車的喇叭聲,……這些都是無意知覺。
有意知覺是按預先定好的目的、任務,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知覺。例如聽報告、參觀博物館、分析設計圖紙等等。
觀察必須先有一定的目的性,有選擇地去知覺某種事物。觀察總與積極的思維活動相聯(lián)系。比如,對事物進行比較,以便了解它們的特征和本質。
無目的性和有目的性、無計劃性與有計劃性,結果都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在國外一次大型討論會上,突然有兩個人沖了進來,前面的在逃,后面的持槍追逐,繞會場半圈,突然聽到一聲槍響,兩人都沖了出去。這個事故經(jīng)過前后共20秒。隨后,會議主席要求與會者將目擊經(jīng)過寫出來。結果交出的40篇報告中,除一篇在主要事實經(jīng)過的描述上錯誤率少于20%以外,其余錯誤率都在 20%以上,甚至有25篇的錯誤率達到40%以上,其中半數(shù)以上的報告有10%或更多的細節(jié)是臆造的。這是事先準備好的一次觀察力的測試。
觀察能力的強弱決定著一個人智力發(fā)展的水平。因為觀察力是智力活動的基礎。觀察力是在感知過程中并以感知為基礎而形成的。脫離了感知就無所謂觀察力。一個五官失靈、七竅不通的人,還有什么觀察力可言呢。生活中常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心不在焉、口不知味的情形發(fā)生,這是指感覺器官暫時失去了作用。觀察力具體地講,就是指一個人有計劃地去看、去聽、去聞、去嘗、去思考。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xuexi/134566.html
相關閱讀:舉一反三精做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