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年高考新特點
文科綜合考試歷史試題命題的思路基本穩(wěn)定、穩(wěn)中求變、穩(wěn)中求改、穩(wěn)中求新的一貫思路。
全國文科綜合卷歷史試題的特點集中表現在下列各點:
1、進一步加大歷史學科的能力考查力度。
(1)試卷大幅度調整了知識性試題與能力性試題的比例。
(2)強調在新情景下分析問題的能力。
(3)重視對歷史學科能力的多層次考查。
2、淡化熱點內容,突出歷史學科特點。
3、命題的觸角更多地向課外延伸。
4、試卷呈現方式出現了新變化。
(二)學生答卷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依據陜西高考招生文科綜合閱卷組的分析報告,陜西考生主要問題如下:
1、基礎知識掌握薄弱。
2、不會利用試題給定的條件和要求審題。
(1)忽視試題設置的時空條件。
(2)忽視題目的設問要求,隨意變更問題方向。
3、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較差。
(1)文字閱讀能力較差。
(2)不能最大限度的獲取和利用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3)不少考生在解讀信息時出現價值偏差。
4、表述問題較為突出。
對文獻材料進行篩選與概括,對答案行文進行組織與歸納本是文科考生必備的能力。但是從考生卷面上看,一些學生此類能力相當薄弱。
(1)語言組織能力差,不會用學科語言進行規(guī)范、準確表述,比較空泛。
(2)表達的邏輯性不強,甚至自相矛盾。
(3)表達的角度單一,層次性差。
(4)錯別字較多。
(三)高頻考點及二輪復習、備考建議
一.關于中國古代史部分
中國古代史部分約占高考歷史內容的30%。中國古代史范圍廣泛。涉及時間久遠,內容相當多,特別是朝代更迭頻繁,史實龐雜,學生多反映不好復習掌握。建議按以下幾個方法復習,以取得優(yōu)秀成績。
1、按歷史階段了解時代特點。
從約170萬年前的元謀人到公元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前,中國歷史的絕大部分年代屬于古代歷史。古代歷史大致可以分為6段,先秦時期,秦漢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五代宋元時期、明清時期。這6段時代特點分別是:中國歷史的開端及向封建社會過渡,封建社會鞏固和初步發(fā)展,國家分裂和民族融合,封建社會的繁榮昌盛,封建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和民族大融合,統(tǒng)一國家的鞏固和封建制度的衰落。要用相應的史實證明這些特點。
2.按類別歸納主要史實。
中國古代史按大類可以分作政治、經濟、民族、外交、文化、人物6大類。政治類還可以分作中央集權加強.古代改革、對地方管轄、用人制度、平叛斗爭、腐敗亡國等專題。經濟類可以分作經濟思想、賦稅制度、生產工具、商品經濟、土地政策、政策調整、社會生活等專題。民族類可以分作民族演變、民族政策、民族融合、各族經濟文化交往等專題。外交類可以分作對外開放政策和史實,陸上和海上交通線,閉關鎖國及影響、反侵略斗爭等專題。文化類可以分作科學技術成就、思想成就、史學、文化藝術、教育、儒家法家等專題。人物類可以分作開國皇帝,杰出政治家、科學家、教育家等專題。應將這些專題下涉及的重要史實羅列出來。了解清楚發(fā)展演變線索。也就初步實現于古代史部分的學科內綜合。
3.注意政治、經濟、民族、外交、文化五方面問題的相互作用。
在不少情況下,5方面問題是互為因果的。例如:17世紀中期~19世紀初期,中國科學技術落后的原因可從文化政策文字獄上找,也要從政治上封建專制的強化,經濟上封建自然經濟延續(xù),民族上民族分化政策和高壓政策,外交上的閉關自守封鎖政策上找。而如果問經濟發(fā)展緩慢原因,那么科技落后也是原因之一,其他在政治、民族、外交上的情況也影響經濟發(fā)展。在復習政治、經濟、民族、外交、文化的關系時,應對同一歷史階段的情況予以歸納,也就是說在了解某一階段歷史特點時,應從政治、經濟、民族、外交、文化5個方面著眼思考,以期完整回答問題。
4.要重視經濟、民族,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歷史問題。
教材對政治類介紹較多,一般師生在教學中也多重視政治類。近年高考命題有一傾向,即對經濟、民族、外交、文化類的問題考查分值加大,占中國古代史部分分值的一半以上,有時甚至達四分之三多。有時考的是政治與經濟、文化的聯系問題。
5.要注意把世界史中相關內容與中國古代史內容結合復習。
明朝以前的歷史,只是中國古代史部分涉及到中外關系。一些大事如絲綢之路、佛教傳入、漢唐與日本、朝鮮關系、唐與印度、中亞、西亞的關系、中國對外貿易、華僑開發(fā)南洋等應了解清楚。明朝及清前期(約14—19世紀初)的時候與《世界近代現代史》教材介紹的同一時期的西歐資本主義萌芽、殖民擴張、英法美革命、工業(yè)革命,世界殖民體系初步形成等關系極為重要,不能割裂開來,。另外,中國歷史上的大事如:臺灣的失而復得(1624年、1662年)、澳門被侵占(1553年)、雅克薩之戰(zhàn)(1685—1686年)、傳教士來華(明末清初)、英使馬戛爾尼訪華(1793年)、中國科技文化相對落后、鴉片大量輸入等,必須從世界史上找一下背景和原因。這樣,易于搞好中國古代史部分的復習,也可促進世界歷史的復習。
6.把清朝歷史應作為一個整體復習。
現行教材把清朝分成前期和后期兩段。前期安排在《中國古代史》教材中,后期安排在《中國近代現代史》教材中,往往造成學生認識上的障礙。建議在復習時,應注意清朝260多年歷史是個完整的朝代的歷史,由建立、鞏固、強盛,到逐步腐朽、衰落,以至滅亡。注意了解它的政權演變、經濟發(fā)展、國家興衰、民族交往、外交關系、文化成果及其原因。另外,清朝由后金建立算起,先后12個皇帝的順序及在位時間也應基本了解.可記為:努、皇、順,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三個一組,合轍押韻,兩遍就能記下。
7.結合政治常識,掌握好歷史基本理論。
掌握歷史基本理論不僅對中國古代史的復習,也對中國近現代史和世界近現代史的復習有極大的指導和促進作用。例如: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的變動也可以促進或阻礙生產力發(fā)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變動同樣可以促進或阻礙經濟基礎的變動,英雄人物不能離開人民群眾,而人民群眾的斗爭也要杰出人物領導。還有必然事件與偶然因素、絕對與相對、主要與次要因素、內因與外因、部分與整體的辯證關系等也應掌握。
[1]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xuexi/140527.html
相關閱讀:名師指南:高考語文每日復習計劃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