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等貴賤,均貧富’的口號是:①宋江、②方臘、③王小波和李順、④鐘相提出的。”( )(5)改錯題,是故意在歷史題目中設(shè)置一些似是而非的字詞,要求把它改正過來。如:我國明王朝時,著名的航海家鄭和曾七次出使西洋,最遠到達非洲西海岸和紅海沿岸,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要求把“西海岸”改為“東海岸”。(6)列舉題,是在題目中圈定一個特殊的歷史知識范疇,提出要求,然后根據(jù)要求逐項列出答案。如:列舉唐朝三省六部和明朝三司的名稱?梢哉f,這六類題目的要求是共同的,即:都是要求學生確切無誤地掌握題目中的答案,對就是絕對的對,錯就是絕對的錯。這也就是國外所說的客觀考試。這在填空題、列時舉事或列事填時題、古今地名對照題來說,是很明顯的。但在選擇正確的答案及改錯題來說,情況就比較復雜了。因為題目中故意把一些相近的、容易混淆的東西列在一起,要求從中選出正確的答案,或是故意在題目的行文中寫錯幾個字,要求把錯處改正過來。
這些,都在考查學生對知識掌握的準確性方面,增設(shè)了一些迷霧,需要學生冷靜地思考。但是,如果學生對歷史課中的具體知識掌握得很準確、很牢固的話,這也是不難的,至于列舉題,就更為復雜了,因為它給學生增加了許多獨立思考的任務。但是,總的說來,它還是要看學生對所考的具體知識是否掌握得很確切,而并不要求學生在文字上展開它。所以,它和前五類實是同樣的要求。(7)填圖題,是指填寫歷史地圖而言。有時,是畫出一幅空白的歷史地圖,要求把某個歷史時期的國名或是地名寫出來:有時,是讓考生把歷史上的某次進軍路線標出來。(8)識圖和認圖,是指識別教科書中的歷史插圖與歷史教科書中提到的某些歷史內(nèi)容的圖示而言。識記歷史插圖的問題,原則上與歷史地圖一樣。至于根據(jù)某些教材內(nèi)容而出現(xiàn)的圖示,要求學生識認,就較為復雜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xuexi/176871.html
相關(guān)閱讀:數(shù)學學習障礙及其消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