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提請注意的是,盡管這些主要的步驟是按一定順序排列的,但這一順序并不重要,是可以改變的,而且根據教材的需要可以有所增刪。另外,你還需要閱讀和復習快速閱讀、超級記憶和思維導圖等章節(jié),從而將BOST這一技巧的效率發(fā)揮到極致。
3.1BOST:準備
這一部分包括:
瀏覽。
時間與任務量。
5分鐘思維導圖練習。
提問與確定目標。
3.1.1瀏覽
在其他工作開始之前,通讀或瀏覽一下要學習的教材、雜志、講義或期刊是很重要的。但這種閱讀必須是隨意的、快速的,一頁一頁跳著看,對書有個總體 感覺 ,注意書的結構框架、難度、圖解與文字的比例,以及結果、總結和結論的位置等?傊溟喿x方式應該像到書店選購書或在圖書館里找書、挑書一樣。
3.1.2時間與任務量
這兩項可以同時決定,因為二者的原理是相同的。
坐下來看書時,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決定看書時間的長短,以及在這個時間內的閱讀量。
堅持閱讀前要做這一步的理論依據是格式塔派心理學家們的發(fā)現。(在繼續(xù)閱讀前,請完成下頁的練習。)
1.
2.3.
4.5.
6.7.
8.9.
辨認圖形:將以上每種圖形的名稱填入相應的數字后面。
格式塔派心理學家們發(fā)現:人腦有 完善 事物的強烈傾向,大多數讀者會不由自主地想給這些圖形標上名稱:直線、圓柱體、正方形、橢圓形、之字形、圓形、三角形、波浪線、長方形。事實上,其中的 圓形 并非圓形,而是 不完整的圓形 。有些人確實把這個斷開的圓看作是完整的圓形;有些雖然看出這是不完整的圓形,但以為畫圖的人原本就是要將它畫成圓形的。
在學習中,首先判斷學習所需要的時間和任務量,能立即給我們確定學習時間與量的范圍、終點或目標。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使我們將所學的內容正確地聯(lián)系起來,不至于雜亂無章。
讓我們用聽講座為例來解釋上述觀點。好的老師在詳細闡述一大堆難懂的論題之前,往往會先告知講座開始與結束的時間,并說明每個論題所需的時間。因為有了向導,知道什么時間完成哪些內容,聽眾自然而然地會發(fā)現更容易跟上老師的講課節(jié)奏。
明智的做法是,在所選擇的閱讀章節(jié)的起始位置和終止位置各夾一大張紙做記號,以明確閱讀量和閱讀范圍。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使你前后查閱所選擇的閱讀內容。
在一開始就做出這些決定的另一個好處是,可以消除那種潛在的莫名的恐懼感。如果事先沒有做任何計劃,一頭扎進一本厚厚的書中,你不由得會產生壓力,時刻想著最后必須看完的頁碼。每次一坐下來,會不由自主地想到:還有厚厚的好幾百頁書要看。因而整個學習過程中都伴隨著這種不安的情緒。相反,如果對在一定的時間內要看完多少頁書事先做出合理的選擇,你會在閱讀時潛意識地自我暗示:任務很輕松,而且肯定能完成。二者在情緒和取得的成績上都將有顯著差別。
3.1.35分鐘思維導圖練習
確定了學習任務量之后,接下來盡快寫出你對這個主題所了解的一切。做這一練習時,時間盡量不要超過5分鐘。
這一練習的目的是:
改善注意力。
消除神志恍惚。
確立良好的大腦 狀態(tài) 。
確立良好的大腦 狀態(tài) 是指,使大腦集中于重要的而不是瑣碎的知識上。在你花了5分鐘時間從記憶庫中搜尋有關信息后,你會更多地考慮學習材料,而不會再去想隨后要吃的草莓和冰激凌。
從這一練習的時間限制為5分鐘來看,它顯然不需要你的全部知識 5分鐘練習的目的純粹只是為了激活存儲系統(tǒng),并將大腦調整到正確的方向上。
有人會問: 我對主題一無所知和知道得很多又有什么區(qū)別呢?
如果對于主題知道得很多,那么5分鐘的時間應該用來回憶與主題相關的主要分支、理論、姓名等等內容。由于腦比手快,所以在寫的過程中內容之間的一些較細微的聯(lián)系也會被頭腦中的眼睛 看見 ,于是良好的大腦狀態(tài)與方向就確立了。
如果對于主題所知甚少,那么5分鐘的時間應該用來回憶你所知道的事項,并且加上其他看起來在某種程度上與主題有關的信息,這將使你盡可能地貼近主題,并防止你在這種情形下不知所措。
于是,你通過收集信息,獲取了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最近、最新的知識。通過這種方式,能使自己跟上時代的步伐并切實地了解自己到底知道些什么,而不是讓自己永遠處于不了解自己到底知道些什么的尷尬狀態(tài) 我話已經到嘴邊了 綜合征。
3.1.4提問與確定目標
確定了你對主題所了解的知識之后,你需要決定從書中得到什么。這需要你確定在閱讀時想得到答案的問題;而且這些問題應該與你所期望獲取的知識直接關聯(lián)。許多人在做這項工作時喜歡使用不同色彩的筆,把他們的問題添加到快速記下的知識框架中。做這一工作的最好方法是使用思維導圖(參見第6章)。
這一練習與前面記錄知識的練習一樣,也是為了確立良好的大腦狀態(tài)。其時間也不要超過5分鐘,因為問題可以邊讀邊確定和增加。
為什么知識和目標很重要
為了說明這一點,我們做了一個實驗。實驗分兩個A、B小組,他們的年齡、教育程度、能力基本相當。給每組分配相同的學習材料和相同的學習時間。
告訴A組,他們將被測試書中所有的內容,請他們有針對性地學習。
告訴B組,他們只被測試貫穿整本書的兩三個主題,也請他們有針對性地學習。
事實上,兩組都要就學習材料的全部內容進行全面測試。你馬上會想,這樣做對只被告知要測試主要內容的一組太不公平了。
可能也有人會認為:在這種情況下,似乎B組在有關主題的測試上表現要強些,而A組則會在其他內容的測試上表現要強些,但最終兩組的得分可能是相同的。但令人驚訝的是,B組不僅在有關主題的問題上得分高,而且在其他內容的測試上得分也高,總分比A組高出許多。
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這些主題就像巨大的鉤子,將所有其他信息拉攏在一起。換句話說,這些重要問題與目標起著聯(lián)絡中心的作用,使得聯(lián)系其他信息變得容易了。
而A組被指示去獲取全部內容,反而沒有了明確的中心來連接信息,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漫無目標地摸索。這種情形就像一個人有太多的選擇反倒讓他沒了主意:這正是想抓住一切反而一無所獲的悖論。像之前說的一樣,可以看出,提問與確定目標在我們了解了其背后的理論之后,會變得越來越重要。必須強調的是,這些問題與目標越確切,你在下一步的應用部分中將會做得越好。(如何為這一應用階段制作思維導圖在第6章有解釋。)
3.2BOST:應用
這一部分講解 應用 ,它包括:
總覽。
預習。
精讀。
復習。
3.2.1總覽
人們使用課本時的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大多數人在接觸新課程時,都是從第1頁開始閱讀。但我建議不要從第1頁開始閱讀新的學習材料。原因如下:
假如你是一個拼板游戲愛好者。一個朋友來到你家的門口,手里拿著一個大盒子,盒子外包裝著紙,系著絲帶。她說這是送給你的禮物,是 人類有史以來最漂亮、最復雜的拼板游戲 。你謝過她,看著她走下門前的臺階。于是你從那一刻就決定投身到這個游戲中去了。
在繼續(xù)下一步之前,請寫下從現在到完成拼板整個過程的詳細步驟。然后對照下面我的學生所列出的步驟:
1.回到屋子。
2.解開繩子。
3.打開包裝紙。
4.去掉絲帶與包裝紙。
5.看盒子上的圖案。
6.看說明書,注意拼板數目與尺寸。
7.估計完成的時間。
8.計劃休息與吃飯的時間。
9.找一個大小合適的平板放拼板。
10.打開盒子。
11.把盒子中的東西倒在平板上或一個專門的盤子里。
12.再檢查拼板數與說明書上是否一致。
13.將所有的拼板放到左上角。
14.找出邊、角板。
15.按顏色分類。
16.拼入最明顯的部分。
17.再繼續(xù)拼入。
18.留下難的(因為隨著整體圖案越來越清晰及拼入的板塊數目的增加,那些難拼的板子很容易通過上下結構找到相應的位置)。
19.繼續(xù),直到完成。
20.慶祝!
這個拼板游戲的步驟也可以直接應用于學習。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從第1頁開始學習,就像你在拼板開始時就要找到左下角的某個板子,并堅持以為只有從那個小角落出發(fā)才能一步步拼完整個圖案。
當我們學習較難的材料時,最重要的一點是,在我們決定辛苦地從頭到尾看書前,先好好把握其內在的東西。BOST中的 總覽 就是專門用于完成這項工作的。這好比我們在拼板前先看圖,讀說明書,找邊、角板一樣。這就意味著,在學習課本時應迅速翻閱整本書,從中找出那些非常規(guī)印刷字體的內容。在此過程中,你可以使用視覺導引物,例如一支鉛筆。
你在總覽一本書時應該看的方面包括:
結果表格副標題
小結目錄日期
結論旁注斜體字
縮排圖解圖表
詞匯表大寫單詞腳注
封底圖片統(tǒng)計數字
其作用是讓你對書的體例有更好的認識,不用瀏覽全書,只是選擇相對容易理解的部分。(快速閱讀是非常有效的工具 參見第4章。)
學習材料中需要總覽的部分
總覽 時,必須使用筆或其他視覺導引物,這一點非常重要。
我們可以通過看一個圖案來解釋一下為什么必須使用導引物。如果眼睛沒有什么東西輔助,眼底只留下圖案的整體輪廓,拿開圖,腦中僅有一個模糊的視覺記憶,而且會不斷受到干擾,因為人眼的移動軌跡不可能與原圖的曲線相同。所要學習的實際圖案
如果使用了視覺導引物,那么眼睛的移動將更接近原圖的曲線,記憶也會由于下列因素而得到強化:
1.視覺記憶本身。
2.眼睛移動的視覺記憶更接近圖案的形狀。
3.胳膊或手追蹤圖中曲線移動的記憶(動覺記憶)。
4.跟蹤節(jié)拍與運動的視覺記憶。
眼睛沒有輔助物時所記憶的標準圖案,與原圖出入很大。
通過輔助物的幫助而獲得的總體記憶比那些不用輔助物獲得的記憶強得多。我們會看到這么一個有趣的現象:會計在看賬目時,不約而同地都會用筆沿著一行行、一欄欄的數字移動。他們這樣做,自然是因為,沒有輔助物的幫助他們的眼睛難以嚴格按直線運動。
3.2.2預習
顧名思義,所謂預習也就是預先學習或預先看。在快速閱讀一篇文章之前,如果你讓大腦看到這整篇文章,那么在你第二遍閱讀這篇文章的時候,你就能夠更有效地駕馭它。
在正式閱讀學習材料之前先預習它,就好比從A地開車到B地之前先計劃一條線路,兩者的目的是一樣的。你需要了解地形,然后決定是走一條風景優(yōu)美的遠路,還是抄一條近路。
應該把預習應用到你所學習的一切事物,包括人際溝通,例如檢查細節(jié)和電子郵件。如果預習得當的話,它可以為你節(jié)省大量的時間,提高你閱讀理解的水平。
預習的方法
在開始閱讀一本書或一份文件之前,首先要明白自己已經知道了什么,而且還要明白自己想通過閱讀獲得什么。先略讀文章,找出核心內容。如果文章所述內容是你已經知道的,那么就將這一事實記錄下來,以便將來參考。
高效地記錄你所閱讀的一切東西,以便將來參考,并且運用你之前獲取的知識評價你所閱讀材料的相關性。
預習時,注意力要集中在各個段落、章節(jié)甚至全文的開始、結束部分,因為信息往往集中在這些地方。
閱讀一篇簡短的學術論文或一本復雜的教材,可以先看 小結 、 結果 和 結論 部分。這些部分往往包含有你所尋找信息的精髓。這樣,你就不會費時費力而又不得要領了。
獲得了文章的實質內容后,下一步很簡單,就是檢查它們是否真正總結了文章的主題。
在預習時,可像 總覽 一樣,不必看全部內容,只是集中看那些特殊的部分。
學習材料總覽后需要預習的部分
成功的策略
這一步的作用不容忽視。一個牛津大學的學生花4個月的時間拼命看一本500頁厚的心理學書,看到第450頁,他要絕望了,到最后他想 抓住 的信息量太大,不等看完,就被信息淹沒了。
原來,他是從頭一直看下去的,雖然快到結尾了,卻甚至連上一章講什么都不清楚。而結尾就是對整本書的總結!他閱讀了這一部分,并且估計,如果他一開始就這樣做的話,他會為自己節(jié)省70個小時的閱讀時間,20個小時的記筆記時間,還有幾百個小時的憂慮時間。
所以,總覽與預習時,你應該有所選擇和擯棄。很多人仍然習慣于強行看完書中的一切,盡管他們知道書中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與他們相關?磿鴳撓衤犙葜v一樣,演講者滔滔不絕地講一些乏味的東西,時而舉太多的例子,時而偏離主題或犯些錯誤,而我們聽時要有所選擇、批評、糾正與忽略某些內容。
3.2.3精讀
在總覽與預習之后,如果仍然需要尋找更多的信息,那么你就應該精讀材料。這就像拼板游戲的邊界與彩色區(qū)域拼完以后,接著要 填充 那些剩余的區(qū)域。因為在前面幾個步驟中,大部分重要信息已經獲取,所以不必全面閱讀。難點或知識不完全的地方
精讀完成后需要學習的部分
從上圖我們應該看出,即使在精讀階段結束后,仍會有未完成的部分。這是因為,我們最好避開那些特別困難的地方,不要用一種方法強行去解決難點。
再聯(lián)想一下拼板游戲的過程就會清楚為什么要如此:迫使大腦強行找出與難點一樣的遺留拼板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這就像勉強將拼板拼入某一塊,或用剪刀去剪,都是徒勞無益的,而且難點對其隨后部分的理解并不總是很重要,而暫時撇開不管則有以下好處:
1.如果不急于立刻處理這些難點,大腦潛意識就會有時間集中注意力去解決這些問題。(大多數讀者考試時會有這樣的經驗:有些問題一時難于解答,但在做完其他題目再回頭看時,答案卻自己 蹦 了出來,難題會顯得出奇地簡單。)
2.如果晚一點再回頭處理難點,那么它們可以從兩側著手處理。除了這一明顯的優(yōu)勢外,從 上下文 考慮難點(就像拼板中難拼的板子)還可以讓你大腦自動 補缺 的優(yōu)勢發(fā)揮到極致。
3.撇開難點,繼續(xù)向前,可以放松精神,避免傳統(tǒng)學習法所帶來的弊端。
跳過 難點,之后再回頭處理,這樣讀者可以擁有更大量的信息,從 另一側面 考慮問題,而且 難點 對于理解其后的內容往往并不很重要。
綜觀任何學科的歷史發(fā)展,它總是由一系列相當規(guī)則的按邏輯關系連接的小的進程組成,這些進程卻總是被一個個大的飛躍所打斷。
那些飛躍的提出者們 直覺 到了這些新的進步(結合左右半腦的功能),然而卻遭到嘲弄。伽利略、愛因斯坦便是如此。當他們一步步解釋他們的理論時,別人也慢慢地理解和接受了。一些人的思維停留在他們的解釋的開始部分;而另一些人,如革新者,則更接近他們的結論。
這些革新者以同樣的方式跨越了大量的按部就班的步驟。以上述相同的方法去學習,學習者若也能跨越一些小區(qū)域的話,那么,他就會有更大的余地充分地發(fā)揮自己的天然創(chuàng)造力與理解力。
思想理論和創(chuàng)造性革新的歷史發(fā)展
3.2.4復習
完成了總覽、預習和精讀后,如果還有內容有待發(fā)掘、還有疑問需要解答,就有必要復習了。這個階段很簡單,就是完成前幾個步驟未完成的部分,并將那些值得注意的內容重新斟酌一番。在大多數情況下,你會發(fā)現,從前認為相關的那些內容只有不到70%最終會派上用場。
3.3記筆記的要點
邊學習邊記筆記的形式主要有兩種:
1.寫在書上的筆記。
2.不斷擴展的思維導圖(參見第6章)。
寫在書上的筆記包括:
1.下劃線。
2.由學習材料所激發(fā)的個人感想。
3.批判性評注。
4.在重點或值得注意的內容旁畫直線。
5.在模糊或疑難的內容旁畫曲線或波浪線。
6.在你希望進一步研究或你發(fā)現有疑問的內容旁畫問號。
7.在精彩的內容旁畫感嘆號。
8.用自創(chuàng)的符號為那些與自己目標有關的內容做標記。
直線標示重點或值得注意的地方曲線標示難點或不清楚的地方
如果書不是很珍貴的話,可以直接用彩色符號在書上做標記。如果書很珍貴的話,可以用軟鉛筆做標記。如果鉛筆比較軟,而且涂改時用的橡皮也很軟,那么對書的損傷會很小,甚至小于用手指翻閱所帶來的損傷。
(如何為這一應用階段制作思維導圖在第6章有解釋。)
3.3.1用思維導圖記筆記
當你隨著學習的進度用思維導圖的方式標示課文的結構時,你會發(fā)現它是一個非常容易使用的學習工具,且與拼板游戲中一點點按圖拼湊的過程很相似。(要了解如何為不同的學習內容繪制思維導圖,請參閱第6章和第7章。)
隨著學習的進度不斷擴展思維導圖的好處是,能將大量的未定的信息具體化、綜合化。有了這個不斷擴展的思維導圖作為依據,你就能迅速地回顧、參考已經閱讀過的內容,而不必再一頁頁地翻看閱讀過的內容。
在完成了基礎學習之后,思維導圖能使你明白這一主題的難點在哪里,以及這個主題與其他主題是在什么地方產生聯(lián)系的。這樣做能使你保持在一個創(chuàng)造的狀態(tài),使你能夠:
將已知的知識融會貫通。
認識它與其他領域的相關性。
在有歧義及混亂的地方做適當的評論。
在學習的最后階段需要把從學習材料中摘錄的筆記融入進來,并完成思維導圖。這幅思維導圖就可以作為以后學習與復習的基礎。
完成最后階段,正如做完拼板游戲一樣,你該慶祝一下!這聽起來很滑稽可笑,但卻是很重要的。如果你將完成學習任務與對自己的鼓勵聯(lián)系在一起,那么學習內容將變得更令人愉快,學習效果也將更顯著。
一旦學習計劃順利進行,你最好保存好內容豐富的 大師級 思維導圖,用來概括學習主題的主干與結構。
(至于思維導圖筆記,請參照第6章。)
3.3.2持續(xù)復習
除了即時的復習,持續(xù)復習也很重要,請參照有關記憶的內容(參見第5章)。
我們知道,記憶量在學習結束后不會立即下降,而是先上升,再持平,然后陡跌。
通過這個圖形可以看出,我們應該在記憶開始跌落的那一刻起復習,使記憶量一直處于頂峰狀態(tài),并把知識融會貫通,并使之保持一兩天。
3.4博贊有機學習技巧小結
不能將整個博贊有機學習技巧看成是一步接一步進行的,而應該看成是一系列相互聯(lián)系的學習方法。后面與技能有關的3章對博贊有機學習技巧有直接的影響。
這里給出的順序是完全可以改變的。
在限定看書時間前可以先確定學習的任務量;在確定看書時間與任務量前,你可以對主題已經有所了解,因此與主題有關知識的思維導圖應該先完成;提問應該是在準備階段或稍后的任一步之后進行;對于不適合總覽的書籍,則可以省去這一步;如果所學習的學科是數學或物理的話,總覽則可以被重復多次。(一個學生發(fā)現,連續(xù)4周用總覽技巧快速地閱讀4章研究生的數學教材,每周25次,比起每次費勁地記一個公式的效果好得多。當然他是把這種方法發(fā)揮到了極致,但很有效,對于難點的處理他采取了先跳過去的方法。)預習可以省去或分成幾個部分;精讀與復習顯然可以根據需要多次進行,也可以省去。
換句話說,任何學科或任何學科的任意一篇文章或任意一本書,都能以最適合它的方式完成學習。對于每一本書,你都要帶著不論其多么艱澀總會獲取一些基本知識的信念,去為它選擇一些合適和必需的獨特學習方法。
這樣,你的學習就會是一個有個性的、相互影響的、不斷變化與積累經驗的過程,而不是刻板的、沒有個性的和乏味的繁重負擔。
還應該注意,盡管表面看來好像這本書被閱讀了更多的次數,但實際上不是如此。應用博贊有機學習技巧閱讀,大部分章節(jié)平均只看一次,只需要對重點部分進行有效的復習就可以了。下圖可以說明這一點。
用博贊有機學習技巧閱讀一本書的 次數
相反的,那些似乎 只看一遍 的閱讀者,實際上不止閱讀一次,而是無數次重復閱讀。他認為自己只看了一遍書,是因為他每次在吸收一條信息后再吸收另外一條。但他沒有意識到,自己在無數次地回跳,反復地斟酌難點,因而整體知識結構松散,而且由于復習不充分而容易遺忘。這樣,每本書或每個章節(jié),他往往實際上讀了十幾次。
傳統(tǒng)的 只看一次 閱讀法的讀書 次數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xuexi/18001.html
相關閱讀:初中生學習技巧匯總:從課前到課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