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生形成“追求成功”或“避免失敗”的學習行為模式,是與學習結(jié)果的歸因傾向緊密相關(guān)的。B.韋納的“成就歸因”理論認為,學生一般用4種不同原因解釋他們學習的成績,即:能力、努力、任務難度、機遇或運氣(如疲勞、心境不佳、不公平等)。B.韋納還對這4個因素作了劃分:內(nèi)因—努力、能力;外因—任務難度、機遇。穩(wěn)定因素—能力、任務難度;不穩(wěn)定因素—努力、機遇?煽匾蛩—能力;不可控因素一任務難度、機遇。心理學家把能力、努力稱為“內(nèi)在控制軌跡”,把任務難度、機遇稱為“外在控制軌跡”。追求成功的學生認為學習的成敗完全取決于“內(nèi)在控制軌跡”,他們把學習的成功歸因于能力和努力,把學習的失敗歸因于努力不夠。避免失敗的學生卻認為學習的成敗取決于“外在控制軌跡”,他們把學習上的好成績歸因于任務難度低或碰上好運氣,把學習上成績低下歸因于自己的能力差。不同的歸因?qū)罄m(xù)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行為的影響是極不相同的。追求成功的學生既然認為成功是自己能力和努力的結(jié)果,失敗只不過是需要作出更大努力的鞭策,因而在學習的過程中,無論成功或失敗都可以激發(fā)他們學習的積極性,由此導致進一步的成功。至于避免失敗的學生,當失敗時會消極地接受和看待失敗,認為自己本來就不具備學習成功必須擁有的能力,不是學習的料子,因而努力也是徒勞的;當他們成功時,又認為這不過是是一種運氣、碰巧、機遇、因而成功也不能使他們看到自己的潛能而增強學習的信心和熱情。所以,不管面對成功還是失敗,他們的反應都是消極的,無所作為的。學生學習的心理傾向、行為模式無論是追求成功的還是避免失敗的,都是由學生對學習成敗的不同歸因傾向(積極的歸因傾向—內(nèi)在控制軌跡決定學習的成。幌麡O的歸因傾向一外在控制軌跡決定學習的成。┒斐傻摹K诤罄m(xù)的學習活動中直接影響著自我價值觀、學習信心、學習積極性和對前途的期待,導致學習需求、學習動因增強或降低。一個學生如果對學習成敗的歸因傾向是積極的,他就會認為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只要勤奮努力就可取得學習上更多更大的成功,從而構(gòu)建一種滿懷成功的信念主動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的學習心理素質(zhì),形成“追求成功”的學習行為模式,并以更為積極的態(tài)度和加倍的努力去對待哪怕是更困難的學習任務。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xuexi/241630.html
相關(guān)閱讀:進入高中掌握好學習方法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