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課是要求學生有一定理解深度的,光背是不行的。因此看課本時一定要一字不放過,真正看懂;一定要一處不放松,真正想通。
為此,一些重點中學的教師提倡孩子們在看歷史課本時,"注書立說",收效良好。 所謂"注書",就是教會孩子在教材上做記號,寫筆記。
例如,將一般概念畫單框,重點概念畫雙框。又例如,把不認識的字,不熟悉的詞,注在空白處。其實,這種注書法古已有之。古人稱之為"箋注"。
所謂"立說",就是鼓勵孩子在教科書的天頭地腳、字里行間寫下自己的批語、觀點、想法。如果是長篇大論,可寫在白紙上,再粘,貼在教科書的相關(guān)處。注意,這里應(yīng)充分吸收他人的成果,將其它書上相關(guān)的成果移過來,為己所用,并不一定都是自己的論述。
"注書立說"法的一大優(yōu)點是與教材緊密結(jié)合,"注"得越細,"說''得越多,對教材當然也就吃得越透。這樣一本經(jīng)過"注"、"說" 的教科書,那真是成了孩子復習的寶藏,學習的依靠。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xuexi/265602.html
相關(guān)閱讀:哈尼切革—威廉的教學過程學習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