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孩子問的所有問題中,有兩個最難回答:一個是性,一個是死亡。如果是你,你會跟孩子談?wù)?ldquo;死亡”的話題嗎?怎樣談?wù)摬抛钋‘?dāng)呢?
你會給孩子解釋什么是“死亡”嗎
說“人都會死”太殘酷,說“人不會死”只能騙一時。我們該如何教孩子面對死亡呢?從唯物主義科學(xué)角度來解釋,引用“人難免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如鴻毛”大道理,孩子無法理解,這樣回答顯然行不通。可是直白說出事實真相,人都會死,這是自然規(guī)律,這對幼小的孩子來說,真的無異于一場沉重打擊,十分殘酷!但如果欺騙她,隱瞞事實,哄她開心,回答“人不會死”,只能騙得一時,又不可能長久。
人為什么會死?人會不會死?……每個孩子成長中,或許都會碰到這個困惑問題。我想起自己小時候,--沒有女兒認(rèn)識那么早,應(yīng)該六七歲左右,起初也很害怕死亡,幻想自己能象連環(huán)畫中孫悟空那樣長生不老,即使死了也能七十二變再次復(fù)活,那該多好呀!
如今長大的我們,面對孩子同樣的提問,到底該如何回答為好?的確,死亡問題令大人頭痛,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想繞繞不過,是個無法回避的問題,我們沒有必要搪塞蒙混過去。為人父母,我總覺得應(yīng)該告訴孩子事實真相為好,不過,表達要委婉要注意方式方法,盡量用淺顯易懂的話講出來,比如人就和樹一樣,小樹也要長大,慢慢變老啊。也有家長回答說人也會死,死了后就會去天堂,和天使生活在一起,或者說去到另一個世界,在那個世界咱們一家一樣可以團聚了,以此淡化或消除小孩幼小心靈中對死亡的恐懼感,這種宗教式解答也未嘗不可;蛘咭部梢杂鼗卣f辭告訴孩子,死是很遙遠的事,我們有辦法延長生命,長命百歲,爸爸媽媽會一直陪伴你長大,慢慢地孩子就不害怕了。
對于大點的孩子,可以教孩子以正確的態(tài)度面對死亡,文章《和孩子一起思考死亡》有這樣一個觀點:“我們的精神永遠不會死”,換句話說爸爸媽媽的靈魂不會死,永遠不會離開孩子,這也是一種很好的表達方式。孩子們心靈都脆弱,尤其獨生子女的中國家庭,一般來講,孩子小小世界里只有爸爸媽媽,對爸爸媽媽依賴性強,精神說、靈魂說讓孩子相信爸爸媽媽會一直陪伴和呵護她,至少孩子在心理上可以得到安慰。等小孩再大點,獨立點了,真正明了死亡的意義了,才可以和孩子一塊討論她們心中的疑惑,使她勇敢地面對死亡問題。這樣循序漸進式教育,孩子容易接受,隨著年齡長大,她會更加認(rèn)識到珍惜生命的重要性,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生活時光,更加懂得愛親人,關(guān)懷他人,做個有益于社會的人。
跟孩子談“死亡”話題應(yīng)該注意些什么
不需要教育孩子死亡的概念。像四川大地震這樣的災(zāi)難我們一生也很難遇到一次,但痛失至親好友卻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尤其是在一個四世同堂、三世同堂的大家庭,就會有更多的概率面對生老病死。對成年人來說也許還好辦,但是對于孩子呢?當(dāng)他們看到自己的爺爺奶奶病逝的時候,您又是怎么對孩子解釋的呢?是回避,是欺騙,還是坦誠呢?
回答是不一定。如果孩子是兩歲以內(nèi),對死亡還沒有比較清晰的概念,那么你用簡單的謊言來瞞孩子還是容易的。但事情并沒有完,因為您會發(fā)現(xiàn),孩子長到三四歲又開始追問“死亡”的問題,“爺爺去天堂怎么還不回來”,“別人都有奶奶為什么我沒有”,這時孩子已經(jīng)對親人的死亡有了意識,一味欺騙只會帶來新的心理問題。比如孩子會認(rèn)為是自己不好,所以爺爺奶奶不來看自己,于是產(chǎn)生自卑。心理學(xué)上也認(rèn)為孩子的喪失、哀傷經(jīng)驗,會影響孩子成年后面對喪失、哀傷的反應(yīng)模式。所以孩子3歲或以上時,再使用欺騙和隱瞞就不適合了。
更為現(xiàn)實的做法是:看重孩子在過程中的學(xué)習(xí),而不是去期待孩子做出符合大人要求的表現(xiàn),更不需要拿別人的孩子跟自己的比,因為個體是存在差異的。
如何讓孩子學(xué)習(xí)到生與死是生命的過程呢?可以讓孩子觀察自然界中的生命,看植物的一歲一枯榮和其他生命周期短暫的生物的生死輪回。這些對孩子理解“生與死”是有一定幫助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youjiao/1080807.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