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從小做家務的孩子,將有這2種優(yōu)點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學齡前教育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在古老的西方故事中,有這樣兩個孩子。

  一個名叫以掃,一個名叫雅各。哥哥以掃是個勤勞的小孩,每天與羊群和駱駝為伴,對家里平凡瑣碎的事情很用心。而弟弟雅各從不屑于家務和農(nóng)活,當然跟媽媽的寵愛有很大的關系。媽媽利百加認為小兒子應該做一些“更重要”的事情,所以養(yǎng)成了雅各好吃懶做的習慣以及貪婪冷酷的性格。而以掃才是父親心目中理想的繼承人。

  孩子的成長,從“動手”開始

  上面的故事真實演繹了“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哲學。孩子智力的發(fā)展,最初是從“動手”開始的;孩子的成長,也最初是從做家務開始。正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手是思想的鏡子,是智力、才能發(fā)展的刺激物。”孩子出生沒多久,就需要通過手指觸摸身邊的物品和玩具探索世界,接著發(fā)展到吸吮手指、抓捏小東西達到智力的飛躍。稍大后,家務成為孩子智力成長的最理想的選擇,因為這是一個手、足、眼、大腦相互協(xié)調(diào)的過程,也是孩子情感發(fā)展的必須。

  國外父母為何熱衷讓孩子做家務

  猶太父母非常重視孩子們從小養(yǎng)成做家務的習慣,一個寶寶從2,3歲開始,便要參與家務活,并且還有固定的家務崗位。美國孩子平均每天勞動的時間為1.2小時,韓國孩子平均每天的家務活為0.7小時,中國孩子平均只有0.2小時,其中部分孩子甚至沒有家務的習慣。下面是一位6歲的美國密歇根小男孩湯姆的家務清單(幼兒說譯成中文),你看到差距了嗎?

  早上:

  收拾床鋪

  做三文治早餐

  倒垃圾

  晚上:

  為全家人做晚餐

  洗碗

  洗衣服

  準備床鋪

  周末:

  清理洗手間

  修理草坪

  這樣的家務清單,可能對6歲娃兒有些繁重了,但湯姆的媽媽說,孩子很愛做家務,不讓做家務,孩子會生氣。真的太可愛了。

  為什么人家這么重視孩子的家務習慣?外國父母認為,不做家務的孩子,會錯失一些珍貴的優(yōu)點,從小做家務的孩子,會比同齡人意外收獲一些優(yōu)點。

  這些優(yōu)點,重點是這2種:

  1、從小做家務的孩子,有更好的同理心

  美國哈佛心理學家理查德.韋斯布爾德認為,家務能增強孩子的同理心,更趨向于對他人的需求做出回應。同理心便是設身處地地理解他人的能力。同理心不僅有助于孩子未來的人際交往,更是孩子幸福婚姻的保證。我們設想一下,一個孩子在幼兒園門前哭鬧,另外一個孩子靜靜地走過去,給他遞過去一張紙巾,然后說:“我以前也是這樣……”,最后輕輕地拍拍對方肩膀給予安慰。有這種行為的孩子,一定也是被其他小朋友和大人喜愛和贊賞的孩子,因為這樣的孩子真是太貼心了。

  2、從小做家務的孩子,懂得感恩和關心他人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瑪?shù)铝?萊文也認為,從小做家務的孩子懂得關心他人。這大概跟“有相似經(jīng)歷”有關。因為做家務的孩子,接觸了父母平時做的事情,知道哪些家務事情不輕松,也知道哪些家務花費的時間和精力。所以當父母在一旁做的時候,這些孩子更容易感知父母的辛勞,他們也容易成為感恩的孩子,從而驅(qū)使這些孩子做出關心他人的行為。

  一個關于家務活改變孩子壞脾氣的故事

  最近有件事情,讓我頗感意外和驚嘆,一個關于家務活改變孩子壞脾氣的故事。

  我家孩子在幼兒園有一位小同學叫小涂,小涂以前的性格比較暴躁。小涂的媽媽有一次分享了自己的心得,說讓兒子做家務治好了壞脾氣。小涂經(jīng)常會因為媽媽沒能及時做好晚飯而發(fā)怒。孩子發(fā)怒時,不僅會摔掉桌上的碟子水杯,還會砸壞他鐘愛的玩具。有一天,小涂媽媽生病了,非常意外地,小涂不僅答應了出外領飯盒,還清理了地上雜亂的東西,最后還給媽媽拿藥、裝溫水,還特別關心媽媽,小眼神能滴出溫柔。在那刻,小涂的媽媽突發(fā)奇想:“家務”跟“溫和”是不是有某種關聯(lián)呢?

  她決定試一試。從此,小涂媽媽經(jīng)常會讓孩子跟她一起做家務,F(xiàn)在孩子常常說,“媽媽做家務很累,我?guī)兔Π伞,很少生氣了,即使生氣也不會亂摔東西。媽媽覺得是家務改變了孩子的性格,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的確,老師和小朋友都反映孩子的脾氣好了。所以,讓孩子養(yǎng)成家務習慣這么好,爸媽別錯過哦。

  最后,送個大家一個溫暖的寓言吧:

  很久以前,有一位偏心的母親離世前,給了親生兒子一大筆財富,繼子只得到一把鋤頭。若干年后,繼子收留了那位得到財富后來貧困潦倒的胞弟,他說:“母親看似偏心,卻教給了胞弟懶惰;母親看似薄情于我,但她迫使我學會了勤勞!

  所以在讓孩子養(yǎng)成做家務習慣上,父母們寧愿當“后媽”,也不要當“親娘”,相信孩子以后會感謝你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youjiao/1132974.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