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父母愛孩子就要勇敢說不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學齡前教育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著名青年問題研究專家孫云曉有一次到江蘇金壇講課,近萬人聽完課后緩慢地退場。等到所有人都離開后,一位媽媽開口咨詢讓他驚訝萬分:這位媽媽已經(jīng)離家出走半個多月了。原因卻是自己不僅管不了孩子,還被孩子打。

  “以前家長最著急的是孩子離家出走了,現(xiàn)在是家長被孩子逼得離家出走了。家長畏懼孩子,這樣的家長是失敗的家長,這樣的教育是徹底失敗的教育。”孫云曉說。

  掌握更多的知識,擁有更豐富的信息,70后、80后們比他們之前的任何一代家長都更加重視家庭教育。他們在回溯了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后,對傳統(tǒng)的教育進行了徹底的批判,一些西方的教育理論被很多家長視為教子“圣經(jīng)”。“好孩子是夸出來的”、“決定一個孩子的成敗在于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自信的孩子才能成功”……

  “我們在強調(diào)尊重孩子的過程中,又走進了一個重表揚、輕批評的誤區(qū)”,孫云曉說:“我從來都不反對父母表揚孩子,教育其實就應(yīng)該是一個找出孩子優(yōu)點的過程,但是,表揚并不是唯一和全部,與表揚相對的批評,與獎勵相對的懲戒,對于每個人,尤其是對成長中的孩子來說具有特殊的意義。”

  在他看來,只有表揚沒有批評不僅起不到教育效果,反而會使孩子經(jīng)不起挫折,不敢承擔責任。經(jīng)不起批評的孩子是脆弱的,“愛孩子就要敢于對孩子說‘不’。”

  家長失去權(quán)威孩子就失去榜樣——好家長=90%溫柔10%的冷峻

  “從小對孩子說‘不行’或‘可以’的意義在于,讓他在認識人生與世界之初,就明確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什么應(yīng)該做什么不應(yīng)該做。讓孩子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孫云曉說。

  讓孩子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并不只是在孩子面前說出多少個“不”,而是正確的事情一定要堅持,錯誤的事情要堅決反對。“這樣才能在孩子面前樹立起權(quán)威。”孫云曉說,“權(quán)威不是專制,而是一種人格的力量。有權(quán)威的父母能在孩子迷茫時,‘斷喝一聲’給孩子指出正確的方向。”

  田洪媛是一位北京的家長,兒子小澤跟她講起了學校里剛剛發(fā)生的一件事。

  小澤有個同學很霸道,一次這個孩子打了另一位同學,被老師批評了。為了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老師把孩子的家長請到學校。

  沒想到,這位媽媽見到孩子正在挨批,不問青紅皂白就跟老師大吵大鬧,最后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指著老師說:“誰也不能欺負我兒子,誰欺負他我就讓誰好看!”

  小澤問媽媽:“同學媽媽的樣子太嚇人了,我們班好幾個同學都快嚇哭了。他媽媽都那樣了,明天他還有什么臉面來見我們呀?”

  “本來還在想應(yīng)該怎樣才能消除這位媽媽給小澤帶來的負面影響,沒想到孩子們已經(jīng)擁有了最基本的是非判斷能力。”田洪媛說。其實,這個孩子在學校的霸道很大程度上是他媽媽錯誤的教育方式的結(jié)果。

  “當家長失去了權(quán)威孩子就失去了榜樣。”孫云曉說。

  一位成功的父親曾這樣問女兒:“你認為什么是好爸爸。”女兒回答:“90%的溫柔10%的冷峻”。

  “這就應(yīng)該是一個好家長的公式”,孫云曉說,“90%的溫柔”就是家長要時時發(fā)現(xiàn)孩子的優(yōu)點,并適時地鼓勵和表揚,“10%的冷峻”就是家長的威嚴,在該說“不”的時候堅決地板起面孔。

  要讓孩子對過失負責——喚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

  教會孩子分辨是與非只是第一步,還要讓他們知道該“是”不“是”的時候是要承擔后果的,也要讓孩子接受一定的懲罰,承認自己的過失并承擔起相應(yīng)的責任。

  人們總是經(jīng)歷病痛之后才能痊愈。但是這么簡單的道理轉(zhuǎn)移到對孩子的教育上,家長們就容易犯糊涂。通常是在孩子犯了錯誤之后“草草批評一下了事”。“現(xiàn)在家長們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剝奪了孩子自己承擔責任、承擔后果的機會。”孫云曉說,孩子們犯錯誤也像是生病,只有品嘗過了錯誤所帶來的后果,才能知道錯誤所在。

  孫云曉講了自己女兒五年級時的故事。

  那年夏天,女兒每天晚飯后,就帶著鄰居家一個三年級的小弟弟去附近的停車場玩。停車場的保安怕他們把汽車劃壞,總是轟他們。女兒便帶著小弟弟溜進停車場去捉弄保安,他們故意躲在汽車后面拿石頭敲地,敲得保安心驚肉跳。被保安發(fā)現(xiàn)后,女兒就會帶著小弟弟跑向停車場的圍欄,身材瘦小的他們能從兩根圍欄中間鉆出去而順利逃脫。

  被兩個小孩捉弄了幾次的保安也想出了辦法。第二天,保安事先把他們逃跑那側(cè)圍欄的門鎖打開并虛掩,結(jié)果這次保安追上了他們,女兒逃脫了,小弟弟被留下了。

  女兒回到家里,又緊張又害怕。聽女兒敘述完事情的經(jīng)過,孫云曉很嚴厲地批評她:“你是姐姐,事情是你帶頭做的,你必須出去承擔責任,把小弟弟換回來。”

  “女兒最初說什么也不肯去,她很害怕,沒有勇氣去承擔這個責任。”孫云曉說。后來他不斷鼓勵女兒:好孩子不僅要勇敢地做正確的事,做錯了事也要勇敢地面對。

  最終女兒邁出了這一步,雖然保安并沒有對小弟弟怎么樣,但是這個故事卻在孩子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孩子犯錯時是最好的教育契機。”孫云曉說,“我們的教育就是要喚醒孩子心目中沉睡的巨人,讓孩子在承受后果時,感受不愉快甚至痛苦的心理懲罰,從而引起孩子的自我悔恨,自覺彌補過失,糾正錯誤。”

  有自由才會有成長——應(yīng)與孩子保持一段美麗的距離

  有人曾說,愛孩子的最高境界是把孩子從自己身邊推開。

  “因為有自由才會有成長。”孫云曉說。他介紹,德國有一個傳統(tǒng),過了18歲生日的孩子獨自出門遠行,爭取用最少的錢走最多的地方,并盡可能在外面待更長時間,以便認識世界、體驗人生,學會獨立生存的本領(lǐng)。

  他們這樣概括本趟旅行:出門時是個孩子,回來就是成人了。

  “中國的父母不忍心或者干脆不敢這樣做,甚至采取完全相反的做法。”孫云曉說。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陳會昌教授從1995年起開始了一項跟蹤調(diào)查,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15年了,“這項研究發(fā)現(xiàn),每個孩子身上有兩顆種子”,陳會昌說,“一顆種子是主動性,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人在做這些事情時感到舒適、自由,是快樂的;另外一顆種子是自制力。就是要求自己做那些別人要你做的事情,比如聽話、守紀律。人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可能是不快樂的。”

  “我們的教育就是要培養(yǎng)兩顆種子都發(fā)達的人。”陳會昌說。

  “家長沒有節(jié)制的愛,是一味地順從、討好孩子,只讓孩子去做那些讓他‘快樂’的事,沒有教會孩子做那些‘不快樂但是也要接受’的事,這樣的愛是一種軟暴力,是會害了孩子的。”孫云曉說,“只有學會了等待、學會了節(jié)制,孩子才能真正的成長。”

  因此,父母要理性分析孩子需求,“合理的可以滿足,可有可無的要限制,不合理的要堅決拒絕。”

  父母要跟孩子保持一段“美麗的”距離。

  “如果把孩子比作駕馭小船試航人生之海的小船長,那么,父母與教師便是導航的羅盤和燈塔,必須時時提醒缺乏經(jīng)驗的小船長,哪里有險惡的暗礁,哪里是暢通的航道。如果只是贊賞小船長的勇氣和智慧,而不發(fā)出前方險情的警告,恐怕與謀殺者無異,盡管他可能愛心無限。”孫云曉說。

  家長愛孩子本沒有錯,但如果一味的滿足孩子的任何要求,這就非常危險了,做為父母,有義務(wù)有責任讓孩子知道哪些是可以做,哪些是不可以做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youjiao/391088.html

相關(guān)閱讀:

鐗堟潈澹版槑锛氭湰鏂囧唴瀹圭敱浜掕仈缃戠敤鎴疯嚜鍙戣础鐚紝璇ユ枃瑙傜偣浠呬唬琛ㄤ綔鑰呮湰浜恒€傛湰绔欎粎鎻愪緵淇℃伅瀛樺偍绌洪棿鏈嶅姟锛屼笉鎷ユ湁鎵€鏈夋潈锛屼笉鎵挎媴鐩稿叧娉曞緥璐d换銆傚鍙戠幇鏈珯鏈夋秹瀚屾妱琚镜鏉�/杩濇硶杩濊鐨勫唴瀹癸紝璇峰彂閫侀偖浠惰嚦 bjb@jiyifa.com 涓炬姤锛屼竴缁忔煡瀹烇紝鏈珯灏嗙珛鍒诲垹闄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