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讓梨是中華兒女幾千年流傳下來的一個經(jīng)典的故事典故,這個故事也一直成為我們教育孩子謙讓有禮的典范之一。然而近期看到這樣一個關(guān)于美國老師和孩子對這個故事的講解,讓我感受頗深。這其中也讓我看到了中美教育的區(qū)別之大。
孔融讓梨講述的是東漢有個叫孔融的人,他小時候非常聰明好學,有五個哥哥和一個弟弟。有一天家人買了一些梨子,順手拿了一個最大的梨給孔融,但是孔融搖頭并沒有要,自己換了一個最小的梨。家人很好奇問他為什么這么做,孔融回答說他年紀小,所以吃小的,大的讓給哥哥吃。家人聽后很高興又問他,那弟弟比你還小,孔融則回答,他比弟弟大,所以應該把大的留給弟弟吃。就這么一個簡單的故事,中華兒女基本都明白這個故事所以講述的道理。但是在美國的教育中,卻不是這樣。近日讀了這樣的一個案例,特此分享;
這是在美國一個中文學校的課堂上,孩子的年齡都在8歲左右,這些美國孩子對這個故事提出了很多問題,老師對這些問題進行了記錄,我選擇了其中幾個問題摘抄如下:
“學生:1、既然梨子有大有小,家人為什么還要讓四歲的孔融去分,一旦分不公平怎么辦?
老師:……
學生:2、為什么一定要分給每個人吃,誰愿意吃誰去拿不就好了?
老師:那樣或許會不公平。
學生:3、孔融這樣分梨是不公平的,所有的兄弟都根據(jù)孔融的喜好得到梨子,他們的選擇機會被剝奪了,分到最大梨的兄弟可能不喜歡吃梨呢?
老師:你說的對,這個故事的確基于每個人都喜歡吃梨的假設(shè)前提。
學生:4、孔融為什么對哥哥和弟弟實行前后矛盾,絕對相反的標準呢?他難道沒有固定的做事原則嗎?
老師:他是在表現(xiàn)謙讓。
學生:5、他只能表現(xiàn)自己的謙讓,給自己拿一個最小的好了,他為什么不給其他兄弟表現(xiàn)謙讓的機會呢?我不喜歡孔融,他這么做對別人不公平,剝奪了其他兄弟選擇和表現(xiàn)的機會。
學生:6、我覺得孔融不誠實,這件事情有點自相矛盾,孔融可能不喜歡吃梨才給自己一個最小的,但不喜歡就該直說,討巧的編出一堆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很虛偽的。反過來,要是他喜歡吃梨的話,卻把大的給了別人,也是口是心非,喜歡什么應該勇于承認才對。
老師:要是你會怎么做呢?
學生7:把梨放到桌子上,誰吃誰拿就可以了。”
故事的結(jié)尾評論為在西方的教育體系中,孔融讓梨不符合美國對學齡前兒童的教育理念。讀完這個故事,對我的觸動還是比較大的。實際上我自己也從來沒有想到這些美國孩子提出的問題。只是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實用的教育孩子的小故事,讀了這個故事對我的啟發(fā)很大。或許我們應該將中西方的教育理念融合,更好的對自己的寶貝進行教育。在我看來這個故事對于我們教育孩子,有以下值得借鑒和不能認同的地方:
值得借鑒的地方:
1、某些時候,做事情前征得別人的同意和認可;
在講述孔融讓梨的時候不妨告訴孩子,首先給其他人時要問他們喜歡不喜歡吃,遞給東西的那個時刻他們想不想要。比如我家孩子想給妹妹吃東西,妹妹一直搖頭,這時不妨告知寶貝,妹妹現(xiàn)在不想吃,等到妹妹想吃的時候再給吧。當然或許有人會反問,難道每一件事情都要征得別人的同意才能做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這個運用是在適合的時候,相信每個人都可以把握好其中的尺度。
2、做任何事情都要全力以赴,機會是自己創(chuàng)造的;
這一點在這里表現(xiàn)無遺,這些孩子認為孔融把其他人表現(xiàn)的機會剝奪了。其實這個對于4歲的孩子來講可能想不到這么深遠,但是這里的爭取機會去展示自己,這個理念個人認為非常好。我們不妨告訴孩子,任何事情或者機會都是自己去做和創(chuàng)造的,不能依靠別人去完成,這樣才能成為獨立、自強的孩子。
3、做事有原則有主張;
從美國孩子的回答中不難發(fā)現(xiàn),他們的教育理念中反映出了做事情有原則的思想。這一點不論在西方教育還是東方教育中都是很值得肯定的一點,告訴孩子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定的原則,一定不要毫無底線的去做。從小培養(yǎng)一定會帶來不一樣的效果,孩子也是一樣的,就像他們耍脾氣,父母不是每次都原諒他們的無理行為是一樣的,告訴他們很多事情都是有原則的,觸犯了就不會得到想要的結(jié)果。
4、學會直接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
似乎這一點和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不太相符合,我們都會比較委婉的表達自己的意思,出于一些面子或者其它原因。但是西方這種比較直接的表達方式想必大家都知道,這里不妨在教育孩子時,適當?shù)母嬖V他們其實可以直接表達自己的想法,不用轉(zhuǎn)彎抹角。當然這種直接并不是沒有理智的表達,我們所說的是讓孩子明白很多時候可以直接去說,不要說了半天別人都不知道想要表達的意思,那樣就沒有必要了。
5、公平的去對待任何事情;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這些孩子對公平的理解和看重,其實在中國也是一樣的,大家都希望公平的去做任何事情。不妨在育兒這條路上,適當?shù)臅r候告訴孩子,公平不僅僅是對自己也是對別人一種非常尊重的態(tài)度和做法,這樣才能達到最終的效果。
不認同的一些地方:
1、學生對4歲的孔融用虛偽這個詞去描繪,顯然是不恰當?shù)。對于一個4歲年紀的孩子來講,他可能還不能理解“虛偽”這個詞的意思。只是簡單有這種想把好的給哥哥和弟弟的想法而已。因此我們在給孩子講述這個故事的時候,我個人認為這一點不能包括。
2、這些美國孩子的年紀在8歲,他們的年齡相比較孔融來講大了很多,知道的事情和了解的知識會比孔融更加豐富。因此他們提出來的問題是有一定的背景知識作為支撐的;蛟S同樣年紀的美國孩子不會提出這樣的觀點。
3、對于4歲的孩子去講做事原則恐怕有些不太合適,還是太早了。這個年紀的孩子大多需要父母的引導,對于做事的一些方式方法也是長期引導,隨著年紀慢慢長大積累的結(jié)果。這一點我不能茍同。另外孔融其實不是不誠實,而是他單純的想把梨子分給哥哥和弟弟而已,這里有點較真的意思。對于他們主張的誰吃誰去拿的思想,可能和我們的傳統(tǒng)思想有些不太統(tǒng)一,讓梨是出于一種禮貌,并沒有過多的意思。
孔融讓梨這么一個流傳已久的故事,卻可以有如此的分歧,但是我們在看中美之間的差別時,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吸收。不能用拿來主義去看這個故事,要根據(jù)孩子的實際情況去選擇性的學習。全盤照抄肯定不是教育中的好方法,因此只要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因地制宜,從實際情況出發(fā),這樣一定可以教育出一個懂事禮貌而又自立自強的孩子。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youjiao/713276.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