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個體心理發(fā)展過程看,性嫉妒開始于嬰幼兒時期。嬰兒為爭奪母愛,可表現(xiàn)出抓扯與母親親近的別家孩子,幼兒則可再次出現(xiàn)遺尿,即向嬰兒幼稚行為退化的現(xiàn)象。
進入少年時期,對自己喜愛的異性與他人接近會感到被異性忽視而傷感,或?qū)刀蕦ο筮M行冷嘲熱諷、語言攻擊,處于戀愛之中的青年男女,普遍都有過嫉妒的情感體驗。這種嫉妒可演變?yōu)閼偃酥g的猜疑、誤解、爭吵以及人際之間的各種糾葛,使戀愛過程變得迂回進行,甚至關系破裂。一般說來,雙方相愛越深,一旦引發(fā)性嫉妒的后果也越嚴重。自信心缺乏和要求愛情專一是嫉妒產(chǎn)生的兩個重要原因。結婚前后,父親與女婿,母親與兒媳之間的情感不融洽是性嫉妒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
關于性嫉妒的產(chǎn)生原因有各種心理學解釋,S.費洛伊德把嫉妒分為3種類型:1、競爭性和正常的嫉妒;2、投射性嫉妒;3、幻想性嫉妒。他認為嫉妒起源于兒童情感發(fā)展早期的“戀母情結”,男人不僅為自己所愛的女人受痛苦的折磨,并且仇恨自己的同性競爭對手。投射性嫉妒則源于自己的懷疑,通過防御機制將嫉妒投射到他人身上。幻想性嫉妒則是殘留的同性戀的繼續(xù),但采取偏執(zhí)狂的方式。C.R.羅杰斯反對弗洛依德的觀點。他認為青年人缺乏自信,感到對自我認識的威脅和矛盾而出現(xiàn)嫉妒。A.H.馬斯洛認為嫉妒行為是在“友情和愛的需求”這一需求層次上,由不安全感產(chǎn)生的。依賴性的愛,自私的愛是嫉妒行為的根源。
艾利克森則認為嫉妒存在于人生的各個階段,成年人對異性占有欲的產(chǎn)生,導致性嫉妒的出現(xiàn)。而行為學家則把嫉妒看做一種學習行為,與社會和文化密切相關。還有一種理論,認為嫉妒以本能為基礎。就動物界和嬰幼兒的性嫉妒行為分析,主要受生物本能的支配。隨著年齡的增大,人格和社會文化因素以及性別角色的傳統(tǒng)觀念對性嫉妒的產(chǎn)生更為重要。在高度發(fā)達的文明社會中,每個人都享有性愛自由,同時也都尊重別人的性愛自由;每個具有高尚情操的人在性愛中并不注重占有或取得,而是將“給予”放在首位,這樣,嫉妒心理自然便淡化或消失。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youjiao/719069.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