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內(nèi)精段閱讀
四季叫賣的貨色自然都不同。春天一到,賣大小金魚兒的就該出來了。我對賣蛤蟆骨朵兒(蝌蚪)的最有好感,一是我買得起,花上一個制錢,就往碗里撈上十來只;二是玩夠了還能吞下去。我一直奇怪它們怎么沒在我肚子里變成青蛙!一到夏天,西瓜和碎冰制成的雪花酪就上市了。秋天該賣“樹熟的秋海棠”了。賣柿子的吆喝有簡繁兩種。簡的只一聲“喝了蜜的大柿子”。其實滿夠了?赡菚r小販都想賣弄一下嗓門兒,所以有的賣柿子的不但詞兒編得熱鬧,還賣弄一通唱腔。最起碼也得像歌劇里那種半說半唱的道白。一到冬天,“葫蘆兒??剛蘸得”就出場了。那時,北京比現(xiàn)下冷多了。我上學(xué)時鼻涕眼淚總凍成冰。只要兜里還有個制錢,一聽“烤白薯哇真熱乎”,就非買上一塊不可。一路上既可以把那燙手的白薯揣在袖筒里取暖,到學(xué)校還可以拿出來大嚼一通。
叫賣實際上就是一種口頭廣告,所以也得變著法地吸引顧客。比如賣一種用秫秸稈制成的玩具,就吆喝:“小玩藝兒賽活的!庇械倪汉雀嬖V你制作的過程,如城廂里常賣的一種近似燒賣的吃食,就介紹得十分全面:“蒸兒又炸呀,油兒又白描。面的包兒來,西葫蘆的餡啊,蒸而又炸!币灿泻唵涡┑模纭胞u煮喂,炸豆腐呦”。有的借甲物形容乙物,如“栗子味兒的白薯”或“蘿卜賽過梨”。“葫蘆兒??冰塔兒”既簡潔又生動,兩個字就把葫蘆(不管是山楂、荸薺還是山藥豆的)形容得晶瑩可人。
賣山里紅(山楂)的靠戲劇性來吸引人,“就剩兩掛啦”,其實,他身上掛滿了那用繩串起的紫紅色果子。
1.這一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一段一共寫了幾種叫賣的貨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為什么我對賣蛤蟆骨朵兒的最有好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一段中的加粗詞“熱鬧”本來是形容場面、景象等,用在這里是否恰當(dāng)?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四季的叫賣中,哪一季寫得最簡略,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段是按什么順序?qū)懙模?/p>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難度:中檔來源:同步題 答案 1.四季叫賣的貨色自然都不同。
2.6種。
3.“一是我買得起……吞下去。”
4.恰當(dāng)。因為這個“熱鬧”是針對上文的“簡”而言,說明另一種吆喝比較繁索,并且這里所用的“熱鬧”一詞具有北京語言的特色。
5.夏季。這樣寫繁簡得當(dāng),重心突出,文章結(jié)構(gòu)清晰。
6.按時間順序。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yuedu/jixuwen/376449.html
相關(guān)閱讀:蕭紅《老馬走進屠場》閱讀練習(xí)及答案
泰戈爾《我一無所求》閱讀練習(xí)及答案
“誡子書”閱讀訓(xùn)練及答案
“音樂學(xué)院的座位”閱讀理解答案
“橋在水上”閱讀訓(xùn)練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