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孩子在家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家人總是遷就,覺得這么小的孩子沒關系,長大了自然就會懂了?蓡栴}是,如果沒有人告訴孩子,這樣是不好的行為,孩子又怎么會知道呢?等到某一天,孩子的行為讓你忍受不了,再來說,奇怪,我的孩子小時候明明很懂事,怎么長大了就變成這樣了?----問題就在這里,你沒有教,量變導致了質(zhì)變,等到你再想教時,已經(jīng)來不及了。而把這樣的結果又怪罪到了孩子身上,怪孩子怎么變成這樣了!
所以我會對小米的一些行為進行規(guī)范,制定一些必要的規(guī)則,小一點的時候諸如飯前便后要洗手、玩具不玩了就要及時收拾好等;到大了一些就包括到別人家里不能隨便拿別人的東西,不能隨便開別人的抽屜、不高興的時候可以允許把情緒發(fā)泄出來,但是絕對不允許打人。。。。。。諸如此類。
有博友問我,為什么同樣制訂了規(guī)則,可是執(zhí)行起來卻大打折扣,孩子還是不遵守?這其中也有一個執(zhí)行力的問題。孩子的行為規(guī)則不是說說就能建立的,而必須要由我們大人率先垂范,給孩子一個良好的行為規(guī)則環(huán)境。最忌諱的就是只停留在說教,而不執(zhí)行;又或者大人對于規(guī)則的不一致性,這個說不能這樣,那個卻忙著護犢子,說可以這樣。。。。因為大人的反應不同,孩子的行為規(guī)則自然就無法形成。
所以在制訂規(guī)則時,首先要在家庭中取得一致性。這其中比較難辦的是老人對于規(guī)則的執(zhí)行力問題。多半老人都會溺愛孩子,也多半都是老人認為孩子還小,不用教這么多,不用管太嚴。所以在制訂規(guī)則時,先做好老人的思想工作。當老人看到孩子遵守規(guī)則所帶來的不同效果后,多半也都是會支持的。
比如小米曾經(jīng)不好好吃飯。在吃飯問題上,我們堅持如果半小時之內(nèi)還不肯好好吃,就索性別吃,等到下一頓再吃。這其間即使肚子餓了,也是什么都不給,只能等到下一頓。米奶奶曾經(jīng)很不舍我這么規(guī)定,奈何我的“鐵碗政策”,以及米爸的授權----育兒方面我做主,米奶奶也就只好不吭聲了。結果如何呢?不到下午五點,小米就餓了,自己跑到廚房找米奶奶要求吃飯。米奶奶趕緊給盛了飯,小米同學拔拉拔拉一會兒就吃完,吃得是又快又好,完全不用哄不用喂。看到了明顯不一樣的效果,這以后米奶奶也就開始擁護這條規(guī)則了。其實如果當時我在場,肯定還會再堅持,等到晚飯時間到了才給小米吃飯。
除了家人的配合外,也可以指導孩子自己來區(qū)分可行的和不可行的行為,通過立規(guī)矩的方式對孩子進行規(guī)范教育,當孩子確定了某個界限的時候,便能夠更好地去做。比如說看電視,和小米約好了每天只能看一集DVD,小米都能做到。而最近一段時間,該同學迷上了看英文版電影《白雪公主》,每天必看,這一片看下來都得一個半小時。為免看太久,視力受損,我和小米約定不能每天都看《白雪公主》,小米同學答應了。每次看之前,都會自己和我說好,“今天我看《白雪公主》,明天我就不看了,如果明天我還想看的話,你就提醒我,如果不能說到做到,以后就不能再看《白雪公主》了!”----看小米自己制定的規(guī)則,連懲罰的措施都有了,她自己執(zhí)行起來,自然是無需我警告,不用討價還價,也可以更好地接受和執(zhí)行規(guī)則。
如何看待規(guī)則之內(nèi)的“壞”行為
制定規(guī)則,不是由大人隨意地說不能這樣,不能那樣,不能只看大人的心情而定。今天心情好了,這樣做沒關系,明天心情不好了,怎么做都是錯。如果具有這樣的隨意性,規(guī)則也就不成其為規(guī)則了。所以,在制定規(guī)則時,應該是著眼于孩子的一些行為規(guī)范,而在規(guī)則以內(nèi)的一些“壞”行為,我不會懲戒。
比如說我們要求孩子吃飯前要洗手。如果孩子堅持不洗手,那我們就可以宣布拒絕讓孩子吃飯,直到孩子洗手為止。這是一條日常行為的規(guī)則,孩子不洗手,是觸犯了規(guī)則,我們以拒絕吃飯做為懲戒?墒窃谝(guī)則之內(nèi),孩子的手臟了,是怎么臟的,這就不是我們懲罰的原因了。我主張讓孩子在一切可以進行探索的地方摸爬滾打,衣服臟了、手臟了沒關系,洗一洗就干凈了。所以臟不是原因,臟了不洗手就想吃東西,這就不對了。小米每天回家,衣服都是臟兮兮的,尤其是如果穿了白褲子,那就壓根看不出是白的,全變黑的了?墒俏覐牟粫驗檫@樣而批評她,更不會懲罰她。在我看來,如果只想著保持衣服干凈,那就肯定玩不盡興了。
說到臟,也想舉個例子。常常會聽到身邊的大人在訓斥孩子,這么臟的地方你怎么也把手放上去摸,云云。其實有的時候,我也會有這樣恨鐵不成鋼的憤怒,明明是有很多灰塵,小米為什么就要用手去摸呢?比如在廁所里、在路上,小米常會用手去摸廁所的墻壁、路邊的欄桿等等。有的時候我會忍無可忍地說“小米你怎么又這樣亂摸了,這么臟你看不到嗎?”可是小米的一句“為什么臟。俊庇肿屛乙幌伦右庾R到,自己錯了。在大人眼里,臟是無處不在的,有灰塵的地方,細菌多的地方,都可以稱之為臟。而在孩子眼里,也許地上有一堆狗屎,這才叫臟,其余的,明明看到廁所墻壁挺干凈的啊,沒有任何污物啊,路邊的欄桿明明也不臟啊。。。。。。這時候孩子可能就會委屈,我遵守規(guī)則了!我看到臟的地方肯定是會躲開的啊,可是我認為我去摸的地方不臟。∵@就是大人的解釋問題。我開始詳細對小米解釋,也隨時記得提醒一下,不再籠統(tǒng)地用一個臟字來概括----路邊的欄桿上布滿了灰塵,小手一摸上去就會變黑了;廁所里的細菌很多,墻壁看上去可能是干凈的,可是手一摸就容易沾上很多細菌。。。。。。詳細解釋后,小米就知道了,再遇到時也就不會出現(xiàn)同樣的問題了。
如果孩子的行為違反了規(guī)則,那就必須承擔起責任,承擔行為所帶來的后果。所謂的“后果自負”,大概就是如此了。讓孩子承擔自己行為的后果,這就是懲戒。我不贊成打罵孩子,最多,嚴重觸犯規(guī)則時,就請小米去暫停一下,罰個站。
有的家長認為孩子不聽話就要打,認為不打不長記性?墒钦娴拇蛄司烷L記性嗎?孩子可能是記住了這頓打,可記住的可能僅僅是這頓打,而不是為什么被打。比如小時候我偷著跟著一群大男孩去爬山,不到五歲的我,爬到山上,不敢下來,最后是一路坐在地上滑下來的;丶視r自然是遭遇了老媽的一頓暴打,至今都記得兒時的這頓打,甚至記得老媽是用毛巾來抽我。。。。?墒谴蛴杏脝?后來的我,還是照樣跟著去爬山,只不過爬山時心里會有點預期的害怕,知道回家可能又得挨頓打。
我一直認為,打孩子的父母,是沒有學會如何和孩子溝通,沒有學會用更好的辦法,不打不罵的辦法讓孩子改正錯誤的行為。比如吃飯問題,孩子不好好吃飯,你僅僅是訓斥或是打罵,有用嗎?只會給孩子形成一種思想,那就是不好好吃飯會讓父母生氣,好好吃飯是為了讓父母高興,為了避免被罵。而如果你制定了規(guī)則,不好好吃飯就不要吃,等到下一頓再吃。如果下一頓還是不好好吃,那就等下下頓吃。這其間不給零食,孩子肚子餓時,溫言拒絕,必須等到吃飯時間才能吃飯。因為在原來的吃飯時間,你沒有好好珍惜,那你就要為你的這個行為負責,你只能承擔沒有飯吃的后果。孩子肚子餓了,才會知道,原來吃飯是自己的事,不好好吃飯,肚子就會餓。一次兩次之后,孩子自然會好好吃了。這是不是比打罵更有效?
又比如有的時候小米很調(diào)皮,喜歡在我做飯時跑到廚房,把米缸里的米舀出來倒到地上。在幾次提醒無效,該同學仍然嘻皮笑臉地企圖把更多的米倒出來后,我就只好讓她自己承擔后果了。因為你把米浪費了,這一頓的飯你只能吃幾口,因為被你浪費了,沒有更多的米來給你煮飯了。糧食是絕對不能浪費的,這些都是農(nóng)民伯伯辛苦種出來的。此外,倒在地上的米也要由你自己負責清理干凈。這樣的懲罰是不是也比打罵有效?小米這以后就知道了,吃的東西不是用來這樣玩的,要不然農(nóng)民伯伯會哭的,小米同學也會被懲罰的!
有一本很有名的繪本,《大衛(wèi)不可以》,書中的主人公是大衛(wèi),可是還有一個隱形的主人公,那就是媽媽。媽媽一直在對大衛(wèi)說不可以,大衛(wèi)都做了些什么呢?大衛(wèi)站在椅子邊上斜傾著身子,顫巍巍地去夠小熊糖罐,還一邊用舌頭舔著嘴唇;大衛(wèi)帶著滿身泥巴,還有長在泥巴上的小草和小蘑菇回家,地毯上留下了一串黑腳;大衛(wèi)在浴缸里玩海盜船的游戲,浴室里水流成河;大衛(wèi)光著屁股跑出了門,到了大街上……這些行為雖然不太好,可都沒有觸犯底線,所以媽媽只是在提醒大衛(wèi),這樣做不可以。但是到了最后,大衛(wèi)在屋子里打棒球,把花瓶打破了,被罰坐在小圓凳上面壁思過。媽媽使用了懲罰的手段,讓大衛(wèi)“暫!绷耍驗樵谖葑哟虬羟蚴呛芪kU的事,而且造成了后果,打碎了花瓶,大衛(wèi)就必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接受懲罰。但是懲罰結束時,媽媽對他說:“寶貝,來這里!比缓蠼o了他一個溫暖的擁抱,對他說:“大衛(wèi)乖,我愛你!蔽蚁嘈牛笮l(wèi)的媽媽一定會在這個時候把那些“不可以”的道理講給大衛(wèi)聽。因為,小米在被“暫!苯Y束后,我也會給她一個大大的擁抱,我也會把為什么罰她的原因一一分析。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zaojiao/1092936.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