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早期誘發(fā)有條件
這是指家長在實施早期誘發(fā)之前必須提供的條件。
具體來說,早期誘發(fā)的前提條件包括:
第一,環(huán)境條件:為孩子學習提供物質的和精神的保證。
第二,親子條件: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孩子需要早期誘發(fā)的家庭,往往親子關系比較緊張。父母要想孩子有所進步就必須改善親子關系,而改善親子關系不能寄希望于孩子先轉變,家長必須知難而進,重塑良好的親子關系,迎接家庭教育的新階段。
第三,成績條件:幫助孩子盡可能在短期內提高學習成績。
需要早期誘發(fā)的孩子,成績都處于中等水平,有一定的提升空間,在短期內有可能把學習成績提上去。這個前提條件準備好了,將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鼓勵作用,讓孩子具備更上一層樓的信心,十分有利于下一步誘發(fā)活動的展開。
第四,思想條件:幫助孩子確立“我要學”的觀念。
由于早期誘發(fā)模式強調的是“誘發(fā)”,不是強制,不是要孩子按照父母的命令去行動,所以對于自覺性差的孩子,一定要首先培養(yǎng)他學習的自覺性。
第五,家長條件:自我提高,做孩子最好的家教老師。
早期誘發(fā)方法對家長的要求比較高。所以,家長一定要先學習,提高自己,才可能掌握實施早期誘發(fā)方法。家長只有把孩子當成朋友,尊重孩子,和孩子平等相處,引導孩子去做你希望他做的事,而不是命令孩子做你要他做的事,這才可能使早期誘發(fā)獲得成功。那些以“家長制”、“命令式”來進行的家庭教育是不可能取得早期誘發(fā)教育成功的。
關于這5個方面的具體內容,本書將在第三章專門介紹。
(2)精心設計,不動聲色地讓孩子“上當”
實施早期誘發(fā)的所有活動,既不能采取命令式,也不能采取直接商討式,而應該精心設計誘發(fā)活動,引導孩子自己作決定。
這里有三層含義:
一是不能采取命令式。因為早期誘發(fā)的對象都是 9歲以上的孩子,已經有了強烈的自我意識,直接命令,會立即導致孩子的拒絕或抵制。
二是不能采取直接商討式。因為商討中,父母都是有傾向性的,如果孩子的意愿和父母的意圖不一致,孩子會很為難。因為有了矛盾,如果孩子采納父母的方案,是違心的;如果孩子不采納父母的方案,矛盾就公開了。不論哪種情況,都會影響親子關系。
三是“引導孩子自己作決定”。這個“決定”,可以是父母期望的、事先設計好的目標方案;也可以是與事先設計的方案不一致,但是更加符合孩子實際情況的方案;還可以是孩子執(zhí)意要做,但不完全符合家長愿望的方案。三種情況,不論哪一種,只要是孩子愿意做、對孩子的安全沒有威脅的就可視為誘發(fā)成功。
所以,誘發(fā)活動的設計,要巧妙地讓孩子感覺不到是父母叫他做這件事,而完全是他自己決定這樣做的。
當年,我想讓兒子司衛(wèi)東報考少年班,卻一直沒有直接說。我采取的辦法是不斷地給孩子介紹有關少年班的信息。諸如,少年班的報道,少年大學生的事跡,包括我自己寫的那本《少年班通訊》。
在給他這些資料的時候,我都不要求孩子“看過后談談感想”,也不問他“看過后有什么想法”。當然,我要觀察他看沒看,如果沒看就提示一下。
比如,那年放寒假,我們回鄉(xiāng)下過年,在合肥火車站廣場排隊等車,那本《少年班通訊》剛出版不久,就順手遞給東子看。檢票時他把書還給我了。上車后我發(fā)現,他不聲不響地自己從旅行包里把那本書找出來繼續(xù)看。
春節(jié)期間,在鄉(xiāng)下和親戚朋友們閑談聊天時,只要東子在場,我的話題說著說著就轉到少年大學生上面。當然,東子并不知道我是說給他聽的。
就是那年寒假結束回校后,東子主動向我提出要報考少年班。我的誘發(fā)獲得了成功。因為孩子報考少年班,完全是他自己作的決定。
其實,這樣進行誘發(fā)的,并不是我一個人。我國著名雜技演員李振宇的媽媽就用過。李振宇的《攬夢擎天??搖擺高拐》的雜技節(jié)目獲得了2011年“法蘭西共和國總統(tǒng)獎” 和2011年第二屆中國雜技藝術節(jié)“金菊獎”金獎,真是難得的高水平雜技人才。
可是,當年剛進雜技團的李振宇并不愿意學雜技,覺得學雜技太累,不想學,堅決要回家。中國雜技團副團長孫力力覺得他是一個很有潛力的好苗子,想挽留他。但是,她很清楚,這個時候任何挽留的話語都不可能起作用。反而很干脆地答應了他,同意他回去。
然后,孫團長和李振宇的媽媽精心設計了一個誘發(fā)李振宇回頭的方案。
李振宇回到家里,和媽媽一說,媽媽也沒批評他,說:“你要回來就回來吧。不過這個學期你缺課太多,現在跟班上學恐怕不行了,下個學期再上學吧,F在在家閑著,你就陪外公一起到公園去賣氣球吧!崩钫裼顩]想到媽媽沒有批評他,高高興興地陪外公到公園去賣氣球。
在公園賣氣球,要吆喝。外公一再要他大聲吆喝。李振宇性格內向,不習慣大聲嚷嚷,也就不敢當眾吆喝。外公就說,不吆喝怎么能賣得掉。這個時候,李振宇簡直是渾身難受。這樣熬了幾天,李振宇想了想,還不如回去學雜技。于是,只賣了幾天的氣球就回雜技團了。這才有后來的拿金獎。
2011年,李振宇拿到金獎后,中央電視臺在報道時,主持人問李振宇:“你知道孫團長和媽媽、外公設計的‘圈套’嗎?”
李振宇笑著回答:“當時不知道,一直到這次錄制節(jié)目時才知道的!闭f完,他又補了一句:“當時要是知道,就可能不會回雜技團了!
2012年3月,我在廣州講課,一位中學校長告訴我,當年他爸爸對他也是采取的這個方法。這位校長說,當時他不想念書,想回家當木匠。當校長的爸爸一聽,馬上就爽快地答應了:“行,你要學木匠,可以,明天就去!彼宦牶酶吲d,第二天就到鄉(xiāng)下去拜師學木匠活了。
只學了一個多月,他就感到太累,有點受不住了。沒想到爸爸不僅沒有“關心”他,還說學校里許多門窗都壞了,要他和木匠師傅一起來學校修門窗。他無可奈何地來學校修門窗,許多認識他的人和他打招呼,對于他做木匠很驚奇,說:“校長的大公子怎么當木匠啦!”
就這樣,他找到爸爸,說:“爸爸,我想回來念書!毙iL爸爸也沒有批評他,就說:“你自己決定回來的,不是我叫你回來的!彼撕笈ψx書,考上了大學,畢業(yè)后也當了校長。
講課結束后,這位校長說:“司老師,我爸爸的這個做法符合你說的誘發(fā)原則,讓我自己作出回來念書的決定。”
所以,在家庭教育中,每一個早期誘發(fā)教育的活動都要認真對待,但不要急于求成,不要企求一步到位,一次不見效果,就總結經驗再來一次?偟脑瓌t就是精心設計誘發(fā)活動,引導孩子自己作出決定。
環(huán)境條件:給孩子一張寧靜的書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zaojiao/609438.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