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父母都有著與這位母親同樣的苦惱:孩子動作太慢,做起事情磨磨蹭蹭,慢條斯理,消耗不必要的時間,降低做事的效率,尤其是穿衣服和吃飯等生活自理方面,顯得極為磨蹭。這個問題其實早教階段是最容易改正的,一旦過了這個年紀可能就固化穩(wěn)定了,不好改正了。
當自己的孩子跟同齡人相比顯得動作緩慢,班上的老師也有這樣的反映時,家長就應該加以重視了。因為幼兒期是動作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動作緩慢的兒童往往容易出現不靈活、不協(xié)調的行為表現,影響今后的身體和智力發(fā)展。上學之后,如果做作業(yè)的速度太慢,就會影響學習、休息和正常的娛樂活動;考試的時候動作太慢,往往還沒有做完就到了老師收卷的時間,導致成績下降;運動的時候動作太慢,就往往不能戰(zhàn)勝對手,讓別人領先,這些都會使孩子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
動作緩慢孩子的神經類型往往屬于相對安靜而緩慢型,這是孩子一生都不能改變的先天氣質,父母對于孩子的氣質只能接受并因勢利導;再有,有的孩子天生大氣,較為成熟,三思而后行,做事的過程中想法很多,所以也會因慎重仔細而動作緩慢,這樣的效率反倒會非常高。對此,家長需要仔細分辨判斷后再對孩子的慢性子進行調理。
從孩子來說
動作不熟練是動作緩慢的一個重要原因,孩子小的時候,神經肌肉的活動還不協(xié)調,所以做事的時候要非常緩慢才能做得好,把持得住。作為家長,有必要幫助孩子經常創(chuàng)設鍛煉動作的情境,以便于孩子的神經肌肉得到及時的協(xié)調發(fā)展。
沒有時間緊迫感是動作緩慢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因為孩子并不知道如果他把一件事件盡快做完之后會有什么更好的結果,他只是在延續(xù)著從前的習慣而已,他不認為自己慢有什么不好的,那么,就要為孩子多設置獎勵情境,讓孩子感受到高效率地做事能得到很好的回報.
對于家長來說
面對幾歲的孩子,年輕的媽媽常常感到與其讓他自己來做事情,比如吃飯、洗腳,還不如成人喂他吃、幫他洗來得快些,而且更省心,更省事,但這種包辦代替恰恰剝奪了孩子鍛煉的機會,并且,孩子也會因此惰性越來越強,沒有自理的愿望,對自己沒有責任心.
再者,動作緩慢一般是相對而言的,有時孩子處理事物的速度顯得比一般人慢,通常是因為達不到成人期望的速度,有時也是因為對成人的要求沒有作出足夠的反應,成人就會認為自己的孩子太磨蹭,但孩子也許表現很不錯了,我們先前提到的曼曼的媽媽就是一個急性子,她是一名記者,她希望自己的孩子和丈夫都符合自己的做事速度才會感到滿意,否則就會抱怨,這也是不現實的。
然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做事磨磨蹭蹭,往會浪費掉許多寶貴的時間。在現代社會中,對人的技能的日益高要求,使得人們必須有緊迫的時間感,做事抓緊時間,提高效率。
對策
1、于孩子動作慢,可以通過游戲來加以改變。父母可以經常與孩子玩一些小的競技游戲,使孩子在游戲中提高自己動作的敏捷程度。例如,比賽看誰吃飯快,比賽看誰穿衣服快等,這些游戲能激發(fā)孩子進取心。孩子喜歡玩,但是,玩多了孩子可能就會覺得沒趣,這時,要給予適當的獎勵來鼓勵孩子的“勝利”
2、孩子可以與自己比賽。父母幫孩子設計一張“比賽”成績表,記下最初的時間,然后,每天記錄實際完成的時間,如果比以前有進步,就給予獎勵,如果沒有進步,保持原狀,或者退步,就不給予獎勵。父母可以讓孩子先從簡單容易的做起,逐漸向比較困難的任務進發(fā),一直到達合適的時間為止。這種方法,目的在于縮短完成每一件事情所需要的時間,是克服動作慢的直接辦法。在此期間,家長要對孩子進行解釋分數的意義,激發(fā)孩子進步的渴望。
其實有的時候,有的孩子動作行為比較慢,并不代表他磨嘰磨蹭之類的,家長們也沒必要為這付出太多的心思,有時候動作慢其實也是文靜和穩(wěn)重的象征,大部分孩子一般長大后都會變得活潑開朗。即便有磨嘰的孩子通過上述的一些技巧和提高,就應該能提升孩子的主觀能動性。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zaojiao/692371.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