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上學:離經(jīng)叛道or創(chuàng)新-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家庭教育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選擇在家上學,曾是一種無奈,如今卻成為一些家庭的主動選擇。既有蒼山學校、日日新學堂等這樣的私塾式教育,也有鄭淵潔這樣的家塾教育,還有日益壯大的微型學校。這樣的教育模式是否成功?是離經(jīng)叛道還是創(chuàng)新之舉?脫離公辦教育是否違法……

  一系列“在家上學”問題的發(fā)生,就這樣擺在教育領域探索者面前。

  對傳統(tǒng)教育的逃避?

  選擇“在家上學”的人越來越多,這是為什么?

  《在家上學叛離學校教育》的作者李新玲告訴記者,有些孩子并非在學校上學不適應、不愉快,而是他們的家長認為,學校教育不能達到自己對孩子的要求,不能讓孩子成為他們心目中的樣子,于是選擇“在家上學”。

  袁鴻林是國內(nèi)“在家上學”的先行者。他曾在北京大學、南開大學讀書,在高校教了一段時間書以后下海經(jīng)商。女兒曾經(jīng)去幼兒園上過一年學,在這一年中,她表現(xiàn)出極度的不適應,不愿去幼兒園,還經(jīng)常生病。于是袁鴻林便把女兒接回家,利用自己的有利條件對她進行教育。

  而在去年底,一個名為“在家上學聯(lián)盟”網(wǎng)站的出現(xiàn),吸引了很多家長的眼球。網(wǎng)站的創(chuàng)辦者叫徐雪金,他不滿足現(xiàn)行學校教育的現(xiàn)狀,“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合一”這些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成為他在這個網(wǎng)站上所倡導的口號。

  徐雪金學理工出身,他總覺得自己從小到大都是被埋在題海戰(zhàn)術中,為了考試和分數(shù)沒有時間看自己想看的書。他很關注教育,發(fā)現(xiàn)自己畢業(yè)幾十年后,中國教育沒有多大改善,孩子們壓力反而比過去更大。

  他一般對外這樣介紹自己:我是一個婦男,帶著自己的兩個孩子和一個外甥在家上學。大女兒7歲,不上小學;3歲的小兒子和4歲的外甥,不上幼兒園。他讓孩子買菜,讓他們在買菜的過程中了解錢的種類、數(shù)量、換算等概念,他尊重孩子的興趣和天分,舞蹈、畫畫想學什么學什么。

  有人把“在家上學”與封閉等同起來,但徐雪金卻不這樣認為,他會讓孩子在放學后和同齡小伙伴一起玩!叭绻麄鹘y(tǒng)教育沒什么改進,我相信越來越多的家庭會選擇讓孩子在家上學。”

  他不認為兩種形式是對立的,主要不想讓孩子個性受壓抑,如果一個孩子在學校明顯不適應就可以考慮在家上學,如果不喜歡在家上學了,他希望“在家上學”的孩子家長能通過網(wǎng)絡平臺即時溝通,討論在家上學的可行性。

  廣東星光學校的創(chuàng)辦人姚泳光,則是為了追求公辦學校無法實現(xiàn)的教育理想,“我親歷應試教育18年,實在是想改變一下!

  “差異性的發(fā)展”,是支持者們認為“在家上學”帶給孩子的最重要的益處。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康健表示,“在家上學”作為現(xiàn)代教育的探索,給了學校制度之外的選擇。教育必須要突破“我們認為社會需要,我就要給你什么,你就要接受什么”的思維。任何一種單一的教育形式都無法滿足一個孩子成長的全面需要。沒有人能夠知道一個孩子到底需要多少的東西,也無法提供給他所有教育的類型。教育必須是多樣化的,就像吃東西,吃的品種越多對身體才越有益。

  尚存合法性的問題

  值得深思的是,讓孩子選擇在家上學的家長均受過高等教育,大部分畢業(yè)于名校。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育與人類發(fā)展系主任劉云杉認為,當前選擇在公立學校外進行自己教育嘗試的家長更多的是高收入者,他們對教育權利的再理解決定了他們的行為,這是中國日益壯大的社會力量在教育權利上的表達。

  “'在家上學'的孩子與在公立學校的孩子們區(qū)別不大,但是與家長的教育背景、視野、職業(yè)、家庭收入等有關系!崩钚铝岜硎,“在家上學”的實踐者確實需要一定的家庭經(jīng)濟保障,但并非需要花費巨額的學費。

  “在家上學”不存在合理性的問題,而存在合法性的問題。自“在家上學”出現(xiàn)以來,其合法地位問題一直飽受爭議。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guī)定,凡滿6周歲的兒童,不分性別、民族、種族,都應當入學接受規(guī)定年限的義務教育。父母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必須使適齡的子女或者被監(jiān)護人按時入學,接受規(guī)定年限的義務教育。適齡兒童、少年因疾病或者特殊情況,需要延緩入學或者免予入學的,由兒童、少年的父母或其他監(jiān)護人提出申請,經(jīng)當?shù)厝嗣裾鷾省?/p>

  《義務教育法》要求孩子到學校接受義務教育,源于此,不合法就成了“在家上學”首先要面對的問題。隨之而來的,就是與傳統(tǒng)學校教育的對接問題,“體制外”的孩子如果要參加中考高考,學籍又是一個大問題。

  在一些國家,“在家上學”剛出現(xiàn)時也飽受爭議,隨后獲得認可。自1993年起,美國各州先后通過了父母自教自養(yǎng)的法案,確立了“在家上學”的合法地位。加之其家校聯(lián)合機制的成熟,“在家上學”與公立學校之間形成了很好的對接:“在家上學”的孩子隨時進入公立或私立學校繼續(xù)學習,而公立學校的設施也向“在家上學”的孩子開放。

  劉云杉說,“在家上學”最為理想的設計,應該是生命教育、情感教育和生活教育的結合。家長也好,社會也好,有充分的教育表達權,在家學習應該學什么,如何學,也需要謹慎面對!霸诩疑蠈W”應該和制度化學校特征互為補充,而不是替代式的非制度化教育,這樣才能有一個更為良性的發(fā)展。她表示,好的教育,不是看跑得最快的群體獲得了什么,而是應該關注那些跑得最慢的人在學校里是不是感到自在,是不是被尊重,是不是有所成長。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zaojiao/941913.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