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起步,學習思考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兒童潛能開發(fā)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當你問1歲多的孩子“你幾歲啦”時,他會伸出一個小手指。2歲左右的孩子看著桌子上左邊放著一塊糖,右邊放著好幾塊糖,你問他要哪一邊的時,大多數(shù)孩子會要多的一邊?梢,他們對“一個”和“許多”已有了一點朦朦朧朧的感覺。尤其是當你把“1”和“多”關聯(lián)起來思考時,這個簡單的“1”就會變得豐富多彩起來。如果父母能科學地引導孩子認識“1”不僅對孩子上學后學數(shù)學有好處,而且能培養(yǎng)孩子的思維能力,即讓他從小學會思考。引導孩子學習“1”的原則是:給他們滲透的思想(“1”和“多”的辯證關系)應該是深刻的,但采用的內容應該是孩子們所熟悉的,使用的方法應該是孩子們所喜歡的。下面我給父母們提出一些具體的建議:
  1.什么是“1”
  當你問3-4歲的孩子什么叫“1”時,他總是會說“一本書、一匹馬、一朵花、一個小朋友、一個蘋果……”這表明兒童在認識抽象的數(shù)以前,總是先認識具體的量。也就是說數(shù)總是與具體的量相聯(lián)系的。因為兒童思維的主導形式總是從動作思維發(fā)展到形象思維,再發(fā)展到抽象思維的。所以,對五六歲以前的兒童,父母應該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情境,有意識地邊指實物(或圖片)邊告訴他:“這是一輛小汽車,這是一棵樹,這是一個雞蛋,這是一塊蛋糕……”
  到孩子6-7歲(個別孩子可能更早些)時,父母要有意識地把兒童對“1”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讓他認識抽象的數(shù)“1”。讓孩子懂得:一棵樹、一本書、一朵花都可以用一個符號??“1”來表示。這里特別重要的是,當你讓兒童使用符號“1”時,一定要讓兒童自己用這個抽象的數(shù)“1”來說說身邊具體的物體,如一把椅子、一臺電視機……如果孩子用錯了量詞,父母應及時予以糾正。因為對兒童來說,你如何告訴他,他就如何記。兒童通過對抽象“1”的應用可以加深對“1”的理解和認識。
  2.“許多”可以是“1”
  “1”和“多”是一對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矛盾,即“1”中有“多”、“多”中有“1”。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說:再沒有什么東西看起來比“1”這個數(shù)量單位更簡單了,但是,只要我們把它與相應的“多”聯(lián)系起來,并且按照它從相應的“多”中產(chǎn)生出來的各種方式加以研究,就知道再沒有比“1”更多樣化的了。對于這樣一個辯證的思想,父母完全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形象的情境,給兒童以一些啟蒙教育。對3-4歲的幼兒,父母可以這樣做:父母中買了一袋蘋果,父母對孩子說:“這是一袋蘋果,這一袋里有6個蘋果!比缓螅改缚梢园烟O果一個一個地從袋子里拿出來給孩子看,然后說:“現(xiàn)在我們把這6個蘋果一個一個地放到盆里,現(xiàn)在就成了一盆蘋果。”又如,把大白菜一棵一棵地碼在一起,碼成一大堆白菜,或裝成一車大白菜……一個盆里有好多蘋果,好多白菜堆成一堆白菜……這時孩子可以親眼看到“1”中有“多”、“多”中有“1”的現(xiàn)象。這種啟蒙很容易被孩子接受,它不僅對兒童上學后學習除法、倍數(shù)及應用題中的單位“1”等概念有益,更主要的是,有利于從小對兒童進行一些辯證思維的啟蒙教育。
  3.“1”也可以分成“許多”
  分“1”,5-6歲的兒童可能比較難理解,而進一步理解4/4=1或12/12=1,甚至對7-8歲的小學生,也是不容易的。對學齡前兒童,我認為父母可以在分蘋果、分蛋糕或分大餅時讓兒童知道一個東西可以平均分成若干份,如分一個大餅,可以把它平均切成2小塊、4小塊、8小塊;分的塊數(shù)越多,每一小塊就越小。對兒童來說,只要理解日常生活中的情境就可以了,父母一定不要對他們講抽象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利用這些事例,對孩子來說就足夠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zaojiao/955388.html

相關閱讀: